首頁 > 古代野史 > 宮廷野史 > 三國氣度最小的家族:孫堅爲個人恩怨而起重兵

三國氣度最小的家族:孫堅爲個人恩怨而起重兵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吳有個替丈夫報仇的徐氏,被稱讚爲東吳女丈夫,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中那句讚歎孫氏的詩:“不及東吳女丈夫。”其實很有意思。從內容來看,顯然是折射劉備爲報仇而忘大義的過錯。那麼,從全書內容來看,還有沒有其他影射呢?還影射誰不及這位“東吳女丈夫”呢?不是別人,而是孫翊的父親、徐氏的公公——孫堅。借用孫堅之弟孫靜的勸諫說,就是影射他“爲一小恨而起重兵”,最終中箭身亡一事。

經過是這樣的:袁術向劉表借糧被拒絕,便聯合孫堅聯手攻擊劉表。孫堅收到劉表的書信後說:“劉表昔日斷我歸路,今天不乘此時報仇,更待何年?”“昔日”又是怎麼回事呢?

起因在第六回,孫堅意外地得到了傳國玉璽,起異心離開袁紹集團,以爲能獨得天下,便向袁紹(袁紹當時爲十七鎮太守討伐董卓的盟主)稱病回江東,“一心別圖大事”。袁紹致書荊州刺史,要他截住孫堅,奪下玉璽。劉表奉命攔截,雖然有過一場惡戰,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像這樣的爭戰,在當時常有發生,算不得什麼大事。如果與曹操父親和家人被殺的仇恨相比,的確只能算是“小恨”而已。但是,孫堅對劉表一直懷恨在心。在他認爲,劉表要截下他的“傳國玉璽”,幾乎壞了他的大事,所以成了大恨。

三國氣度最小的家族:孫堅爲個人恩怨而起重兵

孫堅的弟弟孫靜在他出徵前勸諫說:“今董卓專權,天子懦弱,海內大亂,各霸一方,江東方稍寧,以一小恨而起重兵,非所宜也。願兄詳之。”

孫堅說:“弟勿多言。吾將縱橫天下,有仇豈可不報!”

程普勸諫說:“袁術多詐,未可準信。”

孫堅卻說:“吾自欲報仇,豈望袁術之助乎?”意思是說,即使沒有袁術相約和相助,我也要單獨起兵報此仇。孫堅執意出兵攻打劉表,其結局自然可想而知。

徐氏是孫堅的三兒媳,爲丈夫報了仇,並且保持了自己的貞潔和尊嚴,這顯然是值得稱讚的;但孫堅身爲江東太守,僅爲一區區小恨而起重兵,並喪失了自家性命,顯然是極不值得的。這裏說一句孫堅不及兒媳婦,僅僅是一種諷刺,還是一種對世人的警示呢?諷刺只是一種手段,目的在於警示。所以,從這一層意義上看,“孫氏報仇”這一段看似可有可無的敘述,“不及東吳女丈夫”這句詩,不僅僅是影射劉備和孫堅,應該說,旨在影射世人的報仇乃至抱怨的心態。因爲書是寫給世人看的,而不是寫給劉備和孫堅看的。劉備爲小義而舍大義的報仇心態,孫堅爲一小恨而起重兵的心態,都是世人的反面教材。

從人物關係、人物地位,以及故事結構上來看,孫氏報仇與孫堅報仇,這一正一反似乎不成比例,然而,藝術的效果往往在這種不成比例中找到比例的平衡點。這裏的比例平衡點在哪裏?在“演義”的關鍵處:有時小義中能見大義,有時大義卻被小義所遮障。大義與小義、平凡與偉大、弱女子與大丈夫、可贊與可惜、喜劇與悲劇……等等,都歸於一種主要原因,即理智與利令智昏的區別上。也就是說,理性是平衡大義與小義的槓桿。讀了這些章回和段落,掩卷沉思,是不是這麼回事?現實生活中面對這類事例,我們是不是應該保持理性和冷靜呢?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