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宮廷野史 > 毛遂自薦之後的事:鮮爲人知“毛遂自刎”

毛遂自薦之後的事:鮮爲人知“毛遂自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歷史上,毛遂是出了大名的。一位普通的門客,憑藉自信和勇氣,憑藉膽識和智慧,自薦出使楚國,促成了楚、趙聯合,同時也得到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這就是“毛遂自薦”的故事。但是毛遂之死也算得上是一個並非人人皆知的歷史悲劇。

戰國時期,毛遂出生在今天的河南省原陽縣師寨鎮路莊村。讓毛遂才華初展、名垂青史的故事發生在公元前257年。當時,秦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兵臨城下,危在旦夕,趙國平原君準備出使楚國商議聯合抗秦的大計,就準備從上百門客中挑出20人跟隨。當時選出19人,還差一人,毛遂就抓住機遇,自告奮勇地請示平原君讓他跟隨出使。

到了楚國後,平原君與楚王議事,從早上到中午,仍沒結果,其他19名門客想看毛遂的笑話,就慫恿他前去說合。毛遂沒有推辭,也沒有被楚王的虎威嚇到,而是不卑不亢地走上前去,對楚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字字鏗鏘地把道理說了一遍,最後把楚王說得連連點頭,兩國歃血爲盟。

毛遂自薦之後的事:鮮爲人知“毛遂自刎”

毛遂自薦後不久,燕國趁趙國大戰方停、元氣大傷之際,派遣大將慄腹攻打趙國。派誰掛帥迎敵呢?趙王立即想到了剛剛立下奇功的毛遂。得知此事,毛遂急如星火地跑到趙王那裏,請求趙王不要任命自己做統帥。毛遂說: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能做馬前卒,但絕對做不了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然而,不管毛遂如何推辭,趙王執意任命他爲統帥。毛遂雖然身先士卒、殫精竭慮,他統領的軍隊還是被燕軍打得落花流水。戰事慘敗,毛遂覺得沒有臉面再見趙人,於是避開衆人,到山林裏拔劍自刎。這就是歷史上鮮爲人知的“毛遂自刎”。

毛遂的悲劇不是他自己造成的,他沒有什麼政治野心,並不想獲取高官厚祿;他有自知之明,即懂得“自慚”,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真正應該對毛遂的人生悲劇負責的是趙王,具體地說,是趙王的不知“自慚”。

趙王的失誤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他不曉得知人善用。毛遂有雄辯的口才,有說服別人幹某件事的機智,派這樣的人去做外交工作,無疑是非常恰當的。但統領一支軍隊,除了口才之外,還得熟悉對方的軍事實力,懂得形形色色的兵法。但趙王不這樣想,他以爲一個人能夠做好一件事,他就能夠做好不搭界的其他的事。結果,把毛遂派到了他不適應、也不感興趣的崗位上。第二,他不知道廣選天下賢才。以趙國之大,選一個比毛遂更適合做軍事統帥的人肯定是不難的,但趙王只相信身邊人,只願意重用身邊人,這樣就造成一種尷尬:能夠擔當大任的人,趙王的眼睛裏沒有他;趙王最信任的人,恰恰是不能擔當大任的。第三,他聽不進不同意見。還在趙王剛有提拔毛遂爲統帥的意圖時,毛遂就誠懇地說明了自己的不足,希望趙王另選賢明。如果趙王不是那麼剛愎自用,盲目相信個人的判斷,而是像毛遂一樣能夠“自慚”,及時反省自己的行爲,他完全有機會換上一位合適的軍事統帥,避免後來出現的悲慘結局。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