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奇聞異事 > 揭祕明朝:一首討飯歌爲何擊倒朱元璋的中都城

揭祕明朝:一首討飯歌爲何擊倒朱元璋的中都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9月,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想把自己的家鄉鳳陽建成與京都南京齊名的中都,便下詔選派工匠,大興土木。但在六年之後,也就是洪武七年,即公元1375年4月,朱元璋突然下詔罷建中都,在修建鳳陽的這六年中,朱元璋動用了全國的巨大物資,調集了百萬匠役,耗盡了難以計算的錢財。然而就在大功告成之際,朱元璋突然下令罷建中都,這無論從政治、經濟及其他角度來說,在當時,都是一件巨大的損失。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朱元璋下此決心罷建中都的呢?這還要從一首名叫《鳳陽歌》的當年流行歌曲說起。

《鳳陽歌》究竟是一首什麼歌?

提到鳳陽,首先想到的,是很有名氣的《鳳陽歌》。其實,《鳳陽歌》是鳳陽花鼓的一種小調,也是鳳陽一帶過去最有名的討飯歌。如今,這首“討飯歌”,輾轉了數百年之後,已變得面目全非,保留的,只是那個膾炙人口的開頭:“說鳳陽,唱風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琅琅上口的曲調,淺顯易懂的歌詞,那是誰都可以聽得懂的。在當年如此“反動”的歌詞,明顯的就是一種攻擊啊!矛頭,直指鳳陽走出來的洪武皇帝朱元璋。並且,因此形成的現象很奇怪:那些來自鳳陽的乞丐們成羣結隊,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沿途乞討,即使是豐收之年,冬天來臨,鳳陽人也把家門一鎖,仍舊出門要飯。這是怎樣一種民俗!討飯本是一件丟人現眼的事,但在鳳陽,你看不出悽楚,看到的卻是滿懷的歡樂,還有幽默和玩世不恭。這樣的方式看起來,怎麼都有一點不合常理人情。

揭祕明朝:一首討飯歌爲何擊倒朱元璋的中都城

然而,就在這個奇怪民俗的背後,隱藏着一個令人感慨萬千的別樣故事。除了故事的本身,還有着一種大衆心理,一種集體無意識悄然長成和放大的過程。

鳳陽花鼓曾是朱元璋最喜歡的流行歌曲

編纂於晚明時代的地方誌《鳳陽新書》中,有一份洪武十六年,即公元1383年3月16日朱元璋頒發的聖旨:“鳳陽實朕鄉里陵寢焉……朕起自臨濠,以全鄉曲鳳陽府:有福的來做父母官,那老的們生在我的這塊土地上,永不課徵,每日問雍雍熙熙吃酒,買炷好香燒,獻天地,結成義社,遵奉鄉飲酒禮……一年(皇陵)祭祀,止輪一遭。將了豬來祭了,吃了豬去;將了羊來祭了,吃了羊去。欽此。”

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後,定都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金陵距鳳陽不遠,鄉里鄉親們經常去皇城看望他。朱元璋平日裏沒什麼其他愛好,只是對家鄉的花鼓情有獨鍾。朱元璋登基的時候,家鄉人特意組織選拔了一支花鼓隊伍前去祝賀。隊伍到達金陵後,登基大典已結束,正是大宴賓客的時間。花鼓隊伍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該不該演出。朱元璋看見家鄉來人了,非常高興,就說:“先唱先唱,唱完再吃。”於是,鑼鼓敲起來了,花鼓手們載歌載舞,極盡頌揚之事,直唱得朱元璋心花怒放。於是朱元璋就降下聖旨:我來自鳳陽,你們都是我的老鄉,以後,你們有福氣的去做父母官,無福氣的就給我看守陵墓,對於家鄉人,我不徵收你們的稅費了,你們就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吧,每天只管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喝酒。

每年你們只要祭奉一次皇陵就行了,祭過了,豬啊羊啊的,你們分了吃了……朱元璋的這一番言辭,頗有點兒有福同享的意思,的確,過了“有難同當”的時候,也該輪到和鄉親們有福同享了。洪武皇帝許下如此諾言,鳳陽的花鼓手們興高采烈地回家了。這一下,鳳陽的百姓真的奉旨行事了,一個個撒着歡兒地大吃、大喝、大唱,哪裏有心思去耕田種地,全都指望去當官,最不濟,也有一個看守陵園的活,溫飽問題也會解決的。果然,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在鳳陽營建中都,洪武皇帝果然說話算話了,全鳳陽的人都盼着這塊地方成爲國都。

朱元璋爲何突發奇想在鳳陽修建中都?

建中都,的確是朱元璋的想法。定都金陵之後,朱元璋心裏一直不很踏實,覺得金陵雖然多次爲帝王之都,虎踞龍盤,但這裏偏隅江南,對控制全國政局,尤其是對徵撫北方不利。朱元璋一直想把都城安在稍北一點的地方,比如黃河之濱的開封,以及大都燕京等。經過反覆比較,朱元璋認爲開封雖多次做過帝都,但長期戰亂,四面受敵,無險可守,於是打消了在此建都的念頭。很多大臣提議,不如在皇帝的家鄉鳳陽建中都,這裏瀕臨濠水,位於長江和淮河之間,運輸和交通很方便,能很好地利用淮河和長江的優勢進行防守。如果把金陵作爲南都,鳳陽作爲中都,然後在北方再選一都,這樣,北部、中部、南部都有都城,對穩定局勢,將會有很好的作用。

揭祕明朝:一首討飯歌爲何擊倒朱元璋的中都城 第2張

朱元璋雖然小時候在鳳陽受到太多的凌辱和迫害,朱元璋對家鄉的感情還是很深的。畢竟,衣錦還鄉是人之常情。歷經十六年之久,踏着無數白骨坐上龍椅之後,朱元璋肯定希望把他的家鄉鳳陽建成一個超級豪華的中都城,給家鄉的父老鄉親看看。在朱元璋的規劃中,這個轄區包括現在安徽、江蘇、河南、湖北四省中的十二府二十三縣,差不多將整個淮河流域都劃了進去。

營建中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的,負責營建的官員,也經過慎重選拔,由左丞相李善長具體負責。李善長一直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文臣第一,功比蕭何。李善長洪武四年正月來到鳳陽,到洪武九年才離開,一共在這裏呆了整整五年。營建中都的官員還有湯和,他是朱元璋起義時的小兄弟,也是朱元璋的心腹愛將。湯和是洪武五年來的,在這裏呆了一年之久。除了他們,還有單安仁、孫克義、薛祥等一大批官員。

中都開始建設了。鳳陽變成了一個大工地,大批人馬開赴到這個淮河邊上的小城,據說,修建中都城時,整個工程大約動用了工匠九萬人,軍士十四萬人,民夫五十萬人,移民近二十萬萬人,加上南方各省、州、府、縣和外地衛、所負責燒製城磚的工匠,各地採運木料、石材、供應糧草的役夫,總數達一百多萬。除了建設中都城之外,朱元璋還同時在鳳陽開建皇陵,主要建築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皇陵同樣也是氣勢宏偉的浩大工程。

小小的鳳陽一下子擁入了上百萬人,這使得鳳陽頓感壓力,物價被哄擡得老高,有時候根本買不到東西。不僅如此,政府還用很少的錢來徵用當地人的土地,鳳陽人不願意賣,他們就強行徵收。那些土地,不僅僅是用來建設中部的,還有很多是那些王公貴族大臣們強買的。皇帝要在這裏造一個都城,並且極有可能將都城搬遷到鳳陽,於是那些王公大臣們自然在這裏買地成鳳。而當地的百姓卻紛紛流離失所了。

在這種情況下,眼見土地減少了,人口增加了,種田的人少了,吃皇糧的多。一年一年過去了,情況沒有改善,局勢變得越來越嚴重。慢慢地,鳳陽的倉庫空了,糧斷了,人們開始捱餓了。洪武皇帝送糧的隊伍一直沒到,人們等得心焦,也沒跟洪武皇帝聯繫得上。慢慢地,有人實在餓得不行了,開始盤算着走出鳳陽,盤算着去討飯……終於,有人走出去了,一個人剛開頭,身後立即就有一支長長的隊伍。於是,在這個皇帝的家鄉,延伸出了無數支隊伍,向四周開散。

揭祕明朝:一首討飯歌爲何擊倒朱元璋的中都城 第3張

鳳陽人開始了乞討的歷史,除了碗和棍之外,他們還把花鼓和鼓槌別在身上。然而,從鳳陽走出去乞討的不完全是本地人,雜混在中間的,還有那些來自江南的移民們。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爲了要充實自己故鄉鳳陽的富裕,下令把江南富庶地方的蘇州、松江、杭州、嘉興、湖州一帶有錢人家十四萬戶遷移到了鳳陽,不准他們返回原籍。這些人家不敢違反朱朱元璋的禁令,但又想回鄉掃墓探親,只好在冬季藉口年荒,打鼓唱曲賣藝回鄉,來年春季再回鳳陽。隨後相沿成俗,不論豐收災荒,仍要到江南去唱一番“花鼓”。

鳳陽中都無疑是朱元璋頭腦發熱下的產物

跟所有取得政權的人一樣,朱元璋登上歷史舞臺之後,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對待一個由世俗地主、豪門富戶、讀書人和各級官吏所組成的重要社會力量。這股社會力量既擁有強大的民間資本,又擁有很強的話語權,他們是社會的中堅,也是基層的骨幹。面對這樣的勢力,朱元璋心情複雜無比。從出身上說,朱元璋對這當中很大一部分爲富不仁者恨之入骨,也對任何可能形成分庭抗禮、對朱家天下形成威脅或潛在威脅的力量保持高度警覺。按朱元璋的想法和性格來說,他肯定要對這些人下手。

尤其是當時鎮驚天下的“沈萬三事件”暴露了朱元璋對於天下富戶的態度。在朱元璋當政的三十一年中,至少發起過六次大規模整肅帝國官吏與豪門富戶運動。在這樣有計劃的“大清洗”中,全國總共有十萬到十五萬王朝官吏和豪門富戶被殺死。除了打壓和殺害,朱元璋還有計劃地將江南乃至全國各地的大戶,分批遷移流放。朱元璋的這一招是受劉邦的啓發,當年,漢朝定都長安之後,也曾經把天下大戶強制遷離本土,填實關中,是所謂“強本弱末”之術。朱元璋遷徙的規模,要比漢朝大得多。明初強制遷徙與性質類似的移民,一直持續到永樂年間,涉及人口至少達百萬人。朱元璋首先將大批江南富戶移至南京,後又分兩次移民二十多萬人到鳳陽,並嚴令他們不許隨便離開遷移之地。如今人們不難想象,當二十多萬被“勞動改造”的異鄉人來到淮河岸邊的鳳陽之時,應該是怎樣一種心情?鳳蕭蕭兮淮水寒,背井離鄉不復還。這些被沒收了土地的異鄉人只能呆在皇帝的老家,被嚴加看管,不敢踏上回家之路,更無法橫渡長江。他們整日以淚洗面,唉聲嘆氣,不知何時是盡頭。

揭祕明朝:一首討飯歌爲何擊倒朱元璋的中都城 第4張

終於,開始有第一個人僞裝成乞丐,成功地逃脫了封鎖,回到了自己久違的家鄉。當然,在江南故里,他也不敢久留,戶籍被取消了,房屋也歸了別人,他只是撕心裂肺地看了一眼昔日的老屋,趁着夜色,踅摸進親戚家,探聽一些情況,然後,又重新潛回鳳陽。回到家鄉的滋味畢竟是溫暖啊,哪怕只遠遠地看上一眼。於是,又有人扮成了鳳陽乞丐的模樣,回鄉掃墓探親。漸漸地,這樣的方式形成了習慣,有一股悄悄的人流,從鳳陽,像水一樣流回江南水鄉。他們依舊是敲着花鼓,載歌載舞,他們唱的,是並不熟練的鳳陽腔;跳的,也是笨拙無比的舞步。但是他們唱的讓人聽來,更加哀婉悽楚:

說鳳陽,唱鳳陽,鳳陽原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田地,小戶人家賣兒郎,唯有我家沒有得賣,肩背鑼鼓走四方。咚咚咚鏘,咚咚咚鏘,咚鏘,咚鏘,咚咚咚鏘……

哀婉悽楚的討飯歌終於擊倒了中都城

自洪武二年九月詔建中都後,朱元璋先後有兩次從南京去鳳陽。第一次是洪武四年二月,這一次來鳳陽,朱元璋呆了九天,主要是視察中都的興建情況。也就是這一次視察後,朱元璋作出了移民中都,充實中部人口的決定。

朱元璋第二次來鳳陽是四年後,也就是洪武八年四月,史書翔實地記載了朱元璋在鳳陽的行蹤。朱元璋首先來到滁州,暢遊了琅琊山,並乘着酒興,寫下了《感舊記有序》,文中說:“予因督功中都,道經滁陽,乘春之景,踏青西郊。細目河山,城雉如舊……”看得出來,朱元璋的心情不錯,也看不出有罷建中都的絲毫痕跡。

這一次朱元璋的鳳陽之行,前後用了二十六天,在鳳陽期間,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細細檢查了中都的建設情況,二是在皇陵進行了祭祀。當然,朱元璋祭祀的時間很短,大部分時間,都用於“驗功”了。並且,《鳳陽新書》中記載,朱元璋在鳳陽時,住在“皇城內興福宮”中。既然可以入住了,由此推斷,當時的中都,已建設得差不多,只剩下一些掃尾工作了。

揭祕明朝:一首討飯歌爲何擊倒朱元璋的中都城 第5張

事情進展得一如既往地順利,但沒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回到金陵的當天,突然傳下聖旨,停建鳳陽龐大的中都。朱元璋爲什麼會在此時突然下令停建即將完工的都城呢?《明太祖實錄》中雖然說得輕描淡寫,但也能讓人看到其中的端倪:“詔罷中都役作,上欲如周、漢之制,營建兩京,至是以勞資罷之。”不言而喻,主要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在視察中都興建時,看到家鄉人民因爲大興土木所遭受的痛苦。朱元璋無法面對,只好選擇了停建。

朱元璋在鳳陽期間,曾發生了一件讓朱元璋心緒不寧的事件,也讓他徒生鬱悶。這件事,史書上也有記載。當時有人報告,中都城有工匠居然用“壓鎮法”來謀害他。所謂“壓鎮法”,實際上就是在通過鳳水上的一些刻意措施,進行施法,比如說在宮殿殿脊上製作一些木製的鬼怪,上面刻有一些符號和咒語,等人住進去之後,就會聽見有人“持兵鬥殿脊”,就會惶惶然不可終日。

朱元璋沒有料到的是,在自己的家鄉,也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案件破獲之後,朱元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將這批工匠正法,並且揚言要把工匠全部殺完。聯想到自己曾在鳳陽大街小巷傳唱的《鳳陽歌》,朱元璋的心理防線崩潰了一朱元璋原想自己做了皇帝,家鄉的人民會富裕,會有酒有肉,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也會無限感激他。沒想到的是,家鄉變得更爲貧窮,鄉親們流離失所,並且,當地百姓對他已失去希望……

世間上任何一個人,都是有一個軟肋的,即使最堅強最殘暴的人也如此。朱元璋的軟肋,是他的家鄉情結,也是他的面子和尊嚴。當朱元璋無顏以對家鄉父老,感覺自己就像當年的項羽一樣,身陷一片“楚歌”之中,那種絕望和傷心是可想而知的。

揭祕明朝:一首討飯歌爲何擊倒朱元璋的中都城 第6張

既然家鄉人民如此不喜歡自己,那麼,自己還呆在這個地方幹嗎呢?一切是那樣寡然無趣,朱元璋只好無可奈何地放棄了在鳳陽建中都的願望,選擇了離開。他要離開這塊生他養他的土地,逃遁到一個相對陌生的地方——也許,身處異地他鄉,反而會覺得心安理得。

不可一世的中都城就這樣被一首歌給擊倒了!當朱元璋意識到,即使用最殘忍的暴力,也無法阻止人們唱這首《鳳陽歌》的時候,他只好一聲嘆息,無可奈何地撤回興建中都的人馬。當一首歌能代表民心走向的時候,它就會如雨水瀰漫,然後積蓄成大海,而後,就能摧毀和淹沒一切東西,包括殺戮、暴力等等。不可一世的朱元璋,以及他的朱家王朝,只好在這樣的歌聲中敗下陣來。其實,朱元璋在此時能夠懸崖勒馬,應該是大明王朝的一件幸事。也可以看到,這位出身寒微、戎馬一生的大明天子,並不是一個一意孤行、堅持錯誤的皇帝。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