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奇聞異事 > 西周滅亡後出現兩個周天子,最後結局怎樣?

西周滅亡後出現兩個周天子,最後結局怎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王並立”乃是兩週之交的一件大事,惜乎太史公手頭史料不夠豐富,致使此事於《史記》失載。然而,《左傳》《竹書紀年》(無論今本古本)與新近發現的《清華簡·系年》均交代了此事件的許多材料。尤其是《系年》的記載,讓我們瞭解到周平王的東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件,而是歷經了三十多年的一個漫長過程。

平王派與攜王派的互相征戰,也是導致王室卑而諸侯起的一大直接原因。畢竟,兩派的對立,使得雙方不得不以土地換忠誠以討好諸侯,最終也失去了管理並干涉諸侯事務的權宜,所以“二王並立”結束後,春秋時代纔算真正開啓。

西周晚期封建秩序的動搖

1

首先要看看西周在關中是怎麼崩潰的以及後來幽王身死驪山的真相。

早在西周懿王的時代,關中地區就有了來自於獫狁(犬戎,居今日寧夏固原一帶)的嚴重邊患,嚇得周懿王把自己的居地從鎬京遷到了槐裏(今陝西興平),所遷之地雖然更靠西方,然而此地地勢高聳,更利於防守。

周懿王崩殂以後,其叔孝王即位,爲了更好的防守西部,更是提拔了從前武庚叛亂餘黨飛廉的後人非子爲附庸,這一出自東夷的嬴姓分支,終於在渭河發源地區的秦地得以立足,改變了原先的勞改犯身份。

然而,到了後面夷王、厲王的時代,由於諸侯之間不斷兼併夷狄的土地,致使一些諸侯的封地也得以正式接壤,引發了一些諸侯之間的戰爭,諸侯們有的也通過和平手段,交換土地以解決問題。

這完全是揹着王室乾的,這就引發了對周王室身爲各宗族大家長身份的一種威脅,加上厲王時代,南方的楚君熊渠乾脆自己稱王還封了三個公子爲王,這就導致周王室需要更多財富去打擊各地敢於藐視王室的諸侯。於是便激生了周厲王的“專利政策”,後來周厲王又逐漸強化管理壓力,應用特務政治製造恐怖局面,甚至產生了“道路以mu”(這個詞居然成了敏感詞,呵呵,只能用拼音代替)的景象,最終也迎來了國人與貴族的聯合反攻,“國人暴動”。

事實上,“國人暴動”的發生地,有可能是在洛陽的王城,而非是在鎬京。因爲根據金文記述來看,西周的天子,實際上也是絕大多數時間呆在洛陽王城、成周或者嵩山地區的,這片地區雖然不像關中地區的豐鎬二京有“四塞之固”,但也可以倚仗伊洛盆地與嵩山山區這片靠近當初周召二公“分陝而治”界線的地域,同時控制東方諸侯與西方諸侯。

厲王崩後,“幹王位”的共伯和回到老家(大司馬按:周召共和尚無定論,一說周公、召公聯合執政,一說共伯和執政),宣王正式即位,宣王的時代,號稱“中興”,實際上只是裱糊一下破窗戶而已。雖然在南方擊敗了淮夷,在北方韓侯擊敗了武庚邶國在太行山裏的殘餘,但是在東方,周宣王因爲愛魯武公的少子戲,就製造了魯國的廢長立幼事件,結果後來在魯國又引發了魯伯御的弒君事件以及一系列後續內亂。畢竟魯國是周王室在東方的總代理人,甚至魯侯都是有權用天子禮的,這種胡亂干涉,自然會影響周王室在東方的威望。

在西方周王室一樣也是聲望大損,千畝之戰敗績於所謂“姜姓之戎”,實際上就是申國。不過這一戰的戰場是在河東地區,可能是申國也跟各路戎狄合作,騷擾到河東去了。

後來宣王在圃田不明不白的死了,《墨子》說是杜伯的鬼魂射死的,但其實有可能是以唐杜氏爲代表的關西諸侯派人幹掉的。此外,在宣王~幽王時代,有一些關西的諸侯也感覺到戎狄力量越來越大,就有了去關東“細軟跑”的念頭,譬如虢國(西虢,本部在今寶雞虢鎮)就委派虢季氏這一分支,在東方開了南北二虢(隔黃河對望,都在今河南三門峽附近)這一分基地,後來假道伐虢中被借路的虞國,也在此時遷到了中條山地區。

幽王上位以後,鄭桓公這個幽王的叔叔也有了點想搬家的念頭,於是與太史伯商議,太史伯認爲“王室將卑,戎狄必昌”,而且四邊的諸侯:齊、秦、楚、晉會藉機崛起,勸鄭桓公早點把家眷遷到成周以東去,那附近的東虢、鄶二國之君爲人貪鄙,給點好處打點一下就行。後來鄭桓公也照辦了,還順道滅了鄶國,其實鄭國還有一個別支跑到了漢中地區,被稱爲南鄭,不過後來南鄭降伏於秦國了。

此外,幽王時代,幽王由於寵愛褒姒,也與姒姓諸侯更爲親近而疏遠了姜姓諸侯,這有損於一貫以來的姬、姜兩姓諸侯聯盟, 有可能幽王迎娶褒姒是在迎娶申後以前,幽王與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系年》作“伯盤”)大概是幽王的長子,甚至,有可能伯服在世的時候,就有了“豐王”之稱號,還迎娶了秦襄公的妹妹(《秦本紀》記載:襄公元年,以女弟繆嬴爲豐王妻)。

西周滅亡後出現兩個周天子,最後結局怎樣?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非常之扯

在朝中,周幽王不顧岐山的地震,依然派出王子多父(即鄭桓公友)對關西不服王命的諸侯鄫國(此鄫國可能是秦國,也或者是散宜生的封國姬姓曾國在關西的分支,或者是鄶國,然而鄶國在關東,恐怕不會與關西諸侯結盟)加以打擊。結果就是鄫國與犬戎、申國結盟(周幽王九年,前773年)。此前,申後已經帶着後來的平王宜臼回到了孃家(時在周幽王五年,前777年),而且同時西戎也在王畿地區囂張起來。

這一西土地區的強勢結盟,讓周幽王很不爽,於是在太室山召開諸侯大會,誓師西征討伐申侯的西土諸侯聯盟,結果,在次年(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敗績,叛軍一直東追到驪山腳下,幽王、伯服、鄭桓公全部報銷,褒姒也被犬戎“執褒姒以歸”,後面的事情有多麼的不和諧,我就不說了。後面的《小雅·正月》說“赫赫宗周,褒姒滅之”,擺明了是申侯一黨扶立平王以後栽贓陷害。

撥開周攜王身上的迷霧

2

再看幽王身死之地,驪山,是在豐鎬二京東面,擺明了是要順着崤函通道東逃回關東地區去。而周幽王的弟弟王子餘臣,大概是因爲在後方斷後,所以才被以虢國爲首的,反感申侯一黨的東方諸侯立爲天子。

所立之地,我認爲大概是如《系年》所言,虢季氏所居之西虢東遷後那處地控桃林塞(函谷關之前身)的地面,此處也是東周時代虢國的大本營,而原先那處在大散關附近的大本營,大概是扔給戎狄了。而“攜”這個地方實在關中,今陝西西安新豐鎮附近,可能也是攜王親自坐鎮的討伐關西反賊的前沿陣地,久而久之,也成了他的王號一部分了。

再來看一看二王並立開始以後的局勢,大體上看,攜王餘臣是關東諸侯所擁戴的天子,而平王宜臼則主要受到關西諸侯的擁戴。攜王的死黨,是從前周幽王時代所寵信的虢國(西虢),而平王的死黨,則是晉國(可能是後加入的)與鄭國(掘突你個忘了爹怎麼死的二五仔!)。

再來看看神祕的周攜王的來歷。

周攜王這個人,以前雖然有很多文獻都提到過,如《左傳》提到過“攜王奸命,諸侯替之”,《竹書紀年》更是交代了許多幽王死後攜王一黨的史事,開頭就是“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於申,虢公翰立王子餘臣於攜。”都只是提到了攜王的身份是“王子餘臣”,但其具體身份沒有揭示。

直至《清華簡》問世,人們才從《系年》一章中瞭解攜王一黨的更多信息:“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對比《竹書紀年》和《清華簡》的記載,可見攜王乃是幽王之弟,而且一開始是頗得人心的,甚至死後,也有人(大概是虢人)給他上了“惠王”這一諡號。

晉國人之所以要在記載裏僅僅提到虢公翰立攜王,可能是因爲,早先晉國也是攜王一黨,但後來當了叛徒,故而抹掉了這段歷史,讓攜王派顯得勢孤力單。

再來看看晉國人所頒佈的“平王派”名單,有申侯、鄭子(當爲鄭武公掘突,因其即位未逾年,故稱子,合乎周禮)當爲無誤,而魯國、許國因爲離王畿實在太遠,八成是國君也過不來,即使是來了,八成也會因爲看到關西地區的複雜局面而趕快逃跑。至於平王,這位坑爹無雙的周天子,早在申侯領着犬戎僱傭兵攻陷鎬京以前,就已經稱王了。

而且,鄭國這個畿內諸侯動手還動得更早,早在周平王四年(前767年),就做掉了西虢的好哥們,把控着王畿東大門虎牢關的東虢,還殺死了東虢的國君,這麼一來,攜王派的後方就不穩固了。

後來,晉國晉文侯的支持還給平王派以很大的支持,雖然晉國東面的大國衛國是攜王派,因爲《衛康叔世家》載:“四十二年,犬戎殺周幽王,武公將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爲公。”恐怕命衛武公爲公者並非平王而是攜王,畢竟犬戎是申、鄫、平王聯盟僱來的打手,雖然犬戎的打劫也損害了一些平王派諸侯的財產。

再來看看平王派的西面,西面最明顯的景象就是秦國的逐步東進,可能最初秦襄公獲得“秦伯”這一封號,也是拜攜王所賜,看來是平王派的後面有秦國威脅,而攜王派背後則有鄭國威脅。

最終,還是平王派佔了上風,周平王二十一年(攜惠王二十一年,前750年),晉文侯率師殺入虢國,殺死了攜王,二王並立的局面,徹底結束了,也引發了晉虢矛盾這一後遺症,直到晉獻公“假途伐虢”才徹底解決問題。

西周滅亡後出現兩個周天子,最後結局怎樣? 第2張

平王東遷與春秋政局的萌芽

3

攜王死後,平王還發布了一篇誥命《文侯之命》給晉文侯,其中稱晉文侯爲“父義和”,可能“義和”是文侯的表字(文侯名仇)。攜王身死之同年,秦文公也向東拓地,一直打到了岐山腳下,還把岐山以東土地獻給了王室(平王),可能也是在向王室輸誠,表示我也不再支持攜王這個已死的“正統”了。雖然說,此時岐山以東的土地,還被一些戎狄和不太聽話的西土諸侯佔據着。

但是,雖然攜王死了,但周平王的威信還沒有建立起來,《系年》稱這段時間“周亡王九年”,此處的“周”,當指洛陽的王城。因爲平王派一直困在關中,而攜王則主要坐鎮虢地,可能偶爾也回王城坐幾天,而在此九年中,可能王城與成周還在攜王派餘黨衛國控制下,衛國本在河北,一旦滲透到河南,就和鄭國有了矛盾,這也是春秋初年鄭衛矛盾的淵源。

在“亡王”時期,可能平王也是覺得關中戎狄太多,不好呆下去了,所以動了東遷的念頭,但是控制着崤函通道的虢國,依然敵視他這個王室。所以就只好走迂迴戰略,先被晉昭侯(《系年》作“晉文侯”,該文本可能也認爲平王東遷在二王並立之時,“周亡王九年”是在幽王身死後九年而非攜王身死後九年,或者是晉文侯比史記記述在位時間更長)接到了河東的“少鄂”(即後來晉鄂侯所居之“鄂”,今山西鄉寧),然後居住在“京師”,過了三年,才遷到洛陽王城(若按周平王在攜王死後方東遷的解釋,則在前737年抵達洛陽)。

此外《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有言:“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髮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秋,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魯僖公二十二年即爲前638年;而按照《左傳》的這一敘述,周平王東遷的時候,辛有預言不到百年,這一地區將爲戎人所有。結果,整整一百年後的秋天,秦國和晉國把陸渾之戎遷到伊川,這一地區果然爲戎人所有。

如果平王東遷確實是在西元前737年左右,正好就應驗了辛有的這個預言。可能在整個二王並立時期與周平王東遷時期,周王室不得不拿出一些土地賄賂關東諸侯,這就造成了諸侯尊而王室卑的局面。

西周滅亡後出現兩個周天子,最後結局怎樣? 第3張

周王室正式東遷以後,主要助手晉國、申國也出了問題。

晉國在此之前就發生了曲沃代晉的第一件弒君慘案(前739年),晉國大臣潘父弒殺晉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曲沃桓叔正想進入翼城奪權之際,當時晉國國君的支持者勢力還很大,於是發兵攻打曲沃桓叔。曲沃桓叔兵敗,只好退回曲沃。

不過此時周天子還沒有力氣去管晉國的事情,後來周天子干涉晉國內政的時候支持的也是正統翼城派,生怕曲沃派在晉國變成第二個平王派(雖然此事後來成真了,曲沃派還靠銀彈攻勢獲得周天子冊封成了正統),周天子干涉晉國的主要武力還是靠西大門門衛虢國,這就進一步加深了晉虢矛盾。

此外,申國也在周王室正式東遷以前就遷到了今河南南陽地區,爲王室增添了新問題,申國鄰近新崛起的楚國,楚國侵擾申國(前738年),三年後,周平王派人駐守申國防備楚國,駐守的兵士們苦不堪言,留下來《王風·揚之水》這一抱怨的歌謠,最後申國在近五十年後(前688年),被楚國所滅。

再來看一看鄭國,由於鄭國是平王的周王室在王畿以東的代理人,藉着王室的名號也吞了一些小國,所以武公、莊公兩代人難免對周王室都有點不大恭敬,所以周平王就想起了老冤家虢國,扶植虢公在朝廷的勢力,這就引發了鄭莊公的不滿,周平王還抵賴說沒這回事,引發了“周鄭交質”事件。但到了周平王死後,新即位的周桓王準備讓虢公秉持朝政,就引發了鄭國的強烈不滿,鄭國派遣祭足割了周王室的莊稼,後來周人也藉機報復,這就引發了“祝聃射王肩”事件。

總之,攜惠王餘臣,確係西周的正統的一個代表,他若能勝利,可能周王室還能繼續威風一段時間,不必花大力氣用土地收買諸侯,但具體王室能硬挺多久,就不好說了。因爲西周自打夷王以後,諸侯就一步步做大,西戎也在步步緊逼,而且夷王到幽王年間又是暴雨洪水又是大地震,損害經濟產出也傷了人心,加上王室不斷作死,力量萎縮,恐怕餘臣也很難成爲第二個宣王。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