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奇聞異事 > 西楚霸王項羽與亞歷山大大帝到底有什麼差距?

西楚霸王項羽與亞歷山大大帝到底有什麼差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比較西楚霸王項羽與亞歷山大大帝,發現兩者具有相當多的共同點。他們同樣是弱冠爲將,同樣喜愛身先士卒,同樣善於捕捉戰機,同樣能夠以少勝多。筆者研讀史料,通過比較項羽和亞歷山大各自的戰場經歷,卻發現前者要比後者略遜一籌。

本人並不喜歡“關公戰秦瓊”式的比較,所以無意於討論“若項羽與亞歷山大對戰,誰能得勝”這樣不切實際的話題。同樣,我也拒絕討論“江東劍士與馬其頓長矛手誰更強,楚國騎兵與夥伴騎兵誰更厲害”這樣的課題。因爲兩者並沒有交過手,所以無從比較,很容易陷於非理性、非客觀的臆想之中。

本文中,筆者所要比較的,僅僅是亞歷山大與項羽在“爲將之道”上的區別。

每一位名將都有自己的將道,而“將道”也就是指作爲一個名將所需要的一切素質。從功業上看,亞歷山大無疑遠勝於項羽。一個是震鑠古今的大帝,而另一個卻連一個魯公也做不了,最後橫死於烏江之畔。兩者之所以會這樣的落差,完全在於亞歷山大在“爲將之道”上,勝過了項羽。

西楚霸王項羽與亞歷山大大帝到底有什麼差距?

從戰術的角度看,亞歷山大和項羽的將道都無可挑剔。在戰場上,兩人都精於戰陣,勇於搏殺,能夠一眼看出敵人潛在的弱點。並且抓住瞬息之間的戰機,身先士卒,率領強大而快速的機動兵力攻擊敵人的弱點,造成對方的總崩潰。

在鉅鹿之戰中,項羽率領機動兵力攻破秦軍的弱點——甬道,從而擊破了遠多於自己的秦軍;在高加米拉之戰中,亞歷山大抓住波斯騎兵傾巢而出的時期,運用強大的禁衛騎兵直撲波斯人的中軍,嚇跑了波斯王大流士三世,最終獲得全勝。

可以說,在戰術方面,或者具體於某一場戰役,兩人旗鼓相當。那麼,項羽與亞歷山大在將道上的差距,到底表現在哪呢?

 一:亞歷山大比項羽更懂政治

相比於項羽,亞歷山大顯然具有更理性的將道。亞歷山大和項羽一樣,都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做了軍隊的主將。但是很明顯,亞歷山大的思想較之於項羽,要更加早熟,也更懂政治。

項羽和亞歷山大都曾在陡然之間,失去了自己的長輩和依靠。項羽的叔父項梁因爲輕敵,戰死於定陶。隨即,牧童出身,被項氏叔侄作爲傀儡扶植起來的楚懷王,很快就奪走了項羽的兵權。相比之下,亞歷山大在突發事件的處理方面,就要強很多。當自己父親腓力二世被人刺殺後,他很快就剷除了身邊的圖謀不軌者。同時出兵南下,以軍事和政治雙重手段,解決了希臘諸城邦的叛亂。

由此可以看出,亞歷山大相比於項羽,更具有政治敏銳度。對於一個帝王,或者對一個將軍來說,絕對不能不懂政治。所謂懂政治,就是要保證自己不可動搖的政治地位,防止被人剝奪統帥軍隊的權力。一個沒有軍隊的將領,即使具有再高的軍事造詣,也不過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項羽雖然精於戰陣,甫一出道就屢勝秦軍。但是他的政治覺悟過於幼稚,甚至敵不過牧童出身的楚懷王,慘遭剝奪兵權。如果楚懷王有心殺他,項羽也只能引頸就戮,也就不會有項羽未來的活躍表現。

相比之下,亞歷山大在父親遇刺後,能用雷霆萬鈞的手段毀滅政敵。同時又用軟硬兩種手段,迫使希臘兩個叛亂的強邦——底比斯和雅典投降,鞏固了馬其頓--希臘聯合體,爲其征討波斯建立了堅實的基礎。而項羽呢?只能暫居於“空降”的上將軍宋義之下,籌劃如何用暴力奪取兵權。項羽在政治上的幼稚,無疑爲其後面的帝王之路埋下了陰影。

 二:亞歷山大比項羽更具有理性

亞歷山大和項羽在戰爭中,都曾憑藉過一種強大的精神武器——仇恨。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哀兵必勝”,也就是受到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更容易取得勝利。一個充滿了仇恨的軍隊,必然有着超越其他軍隊的鬥志,也必然更有死戰到底的勇氣、

對於項羽的楚軍來說,他們最仇恨的對象就是“暴秦”。楚人一直認爲“秦滅六國,楚最無辜”,發誓要“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況且在秦朝時,楚人也感受到了朝廷的暴政。所以在反秦鬥爭中,數楚人最爲積極,抵抗也最爲激烈。

對於項羽來說,秦不僅對自己有國仇,同時也有家恨。他的父親項燕,就是死於王翦率領的秦軍手上。後來,叔父項梁又死在了章邯手中。所以在滅秦方面,仇恨滿滿的項羽和楚軍是絕對不遺餘力的。項羽能夠帶領諸侯聯軍擊敗秦軍主力,也絕不是沒有緣由的。

在另一邊,亞歷山大同樣對自己的對手波斯充滿了仇恨。公元前五世紀,波斯曾經征服並奴役了馬其頓,並且攻擊他們的遠親——希臘人。自小接受希臘教育的亞歷山大,對於希臘有很強的認同感。他時常憤恨于波斯對希臘的入侵,以及波斯人對神聖廟宇的褻瀆。更何況,其父腓力二世被刺,與波斯有着扯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在國仇家恨地驅使下,亞歷山大把馬其頓人和希臘人聯合起來,士氣高漲地對波斯發動進攻。項羽能滅秦,亞歷山大能滅波斯,“仇恨”這種強大的精神武器居功至偉。

西楚霸王項羽與亞歷山大大帝到底有什麼差距? 第2張

然而,項羽在強烈的仇恨中被衝昏了頭腦。在戰場上,仇恨是一種利器;但離開了戰場,如果專恃仇恨,無疑會造成相當嚴重的後果。

鉅鹿之戰獲勝後,項羽率領諸侯聯軍進入已經毫無抵抗力的秦地。在仇恨的驅使下,項羽向手無寸鐵的秦地人民揮舞起屠刀。他在咸陽大肆燒殺,大肆搶掠,最終喪盡了民心。如果項羽能夠控制自己的仇恨,以懷柔的手段對待關中人民,說不準可以獲得當地人的真心投靠。畢竟在當時的中國,關中地區是最富庶,地理環境最好的地區,是不可多得的天府之國。

項羽的任意妄爲,很顯然斷了自己稱王於關中的根基。除了針對秦國,項羽針對除自己領地外的其他地區,也是肆意地放縱仇恨。例如項羽攻打齊國,本已將齊國主力擊敗。如果稍加鎮撫,齊國未必不能平定。然而項羽放兵大掠,坑殺戰俘,所經之處無不殘破。最終導致了齊人的羣起反抗,使楚國主力受困於齊地。而漢王劉邦趁機出關,率領56萬大軍攻陷了楚都彭城,陷項羽於絕境。

亞歷山大與項羽不同,他能夠用理性支配自己的情感,包括憤怒與仇恨。歷史上,項羽不怎麼讀書,自然不懂王道的要義。只懂得放縱情緒,如同一個乳臭未乾的孩童。而亞歷山大受學於大學者亞里士多德,經過了嚴格的理性與邏輯訓練,可以控制自己的憤怒。當然亞歷山大也是血性男兒,也曾因爲情緒犯過錯誤,殺過不該殺的人。例如他曾無意間殺死了自己乳母的兒子,爲此他曾後悔了很多天。但是亞歷山大能夠自省,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作爲一代帝王,這是難能可貴的。

在對付敵人方面,亞歷山大也並非沒有使用屠殺的手段。所謂“慈不掌兵“,血洗、屠城本來就是戰爭的一種手段。到了現代,戰略性轟炸仍扮演着以前“屠城”的角色。但亞歷山大和項羽不一樣,他絕不會亂行誅殺。屠城是他的一種手段,而非一種習慣。

亞歷山大會摧毀叛亂的底比斯,但是對同樣叛亂的雅典卻網開一面,從而得到了希臘諸國的支持。對於曾經的仇敵波斯人,亞歷山大也儘量以懷柔的手段對待他們,尊重他們的習俗,並提出希臘人與波斯人平等的觀念。

作爲一個征服者,這個觀念是超前的,甚至勝過了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波斯人不過是征服者的奴隸。而亞歷山大將波斯人,看做是和馬其頓人同等的臣民。雖然亞歷山大會搜刮波斯的國庫,但不會輕易搶掠波斯平民。

在所有臣民一律平等的觀念下,亞歷山大每征服一地,都會遵從其習俗。在埃及他是天神,在波斯他是王中之王,在希臘他是盟主,在印度他是封建領主。因此亞歷山大能夠控制,從亞得里亞海到旁遮普的廣大領土,從而開啓了希臘化的時代。在平等的觀念下,希臘人與當地人和諧共處,一些王國甚至存在了數百年。例如西漢邊境的大夏(巴特克里亞),就曾是個典型的希臘化國度。

由於理性,亞歷山大能夠稱霸當時大半個文明世界;由於沒有理性,項羽只能偏距江東,做一個小小的諸侯。

 三:亞歷山大比項羽更有領袖之器

相比於項羽,亞歷山大更有領袖的氣質。將領是軍隊的頭腦,而軍隊是將領的手足;將領能夠控制軍隊,必須有領袖之器。

項羽無疑具有一定領袖氣質,他善養士卒,能夠親自去了解士兵們的疾苦。看到士兵受傷時,甚至會悲傷流淚,並且賜予他們以飲食。在鉅鹿之戰前,主將宋義在營寨內置酒高會,士兵們卻在冷雨中挨餓受凍。而項羽憤而衝入營寨,爲士卒仗義執言。可以說,項羽此人具有相當的魅力,能讓士兵們爲其效死力。無論是鉅鹿之戰還是彭城之戰,都說明了這一點。即使到了最後一刻,項羽身邊仍有忠心耿耿的士兵跟隨。

然而項羽卻有個重大的缺點,那就是缺乏馭將之道。士兵們、普通將領可以通過“一簞食一瓢飲”來收買。然而對於盟友、出色的將領以及謀士,卻不能用小恩小惠來滿足。他們之所以幫助你披堅執銳、出謀劃策,爲的就是獲取實際利益,如裂土封侯、光宗耀祖。如果不能滿足這一點,這些人自然會舍你而去。

但項羽卻很難意識到這一點,像個守財奴一樣,吝於給他們以更高的報酬。最終將韓信、英布、彭越、陳平這樣的能人,推向了出價更高的劉邦一邊。而項羽在孤立無援中,也迎來了四面楚歌。這也充分說明,項羽雖然有一定領袖之才,但仍不是一個好領袖。

西楚霸王項羽與亞歷山大大帝到底有什麼差距? 第3張

而亞歷山大則不同,他是一個天生的領袖。無論是治兵還是“將將”,亞歷山大做得都十分完美。亞歷山大能與士兵們同甘共苦,吃一樣的飯,睡一樣的牀。士兵們並不僅將亞歷山大看成自己國王,更看成自己的戰友。在印度征戰時,亞歷山大的軍隊面臨缺水的困難。一位士兵用自己的頭盔打了一捧水,獻給亞歷山大喝。乾渴的亞歷山大在感謝了士兵後,毅然將水倒在地上。士兵們不喝,自己也絕對不喝。因此,亞歷山大獲得了士兵們的一致擁戴。

亞歷山大更擁有“將將”之才。馬其頓是蠻族,其國王更類似於軍事領袖,並非專制君主。亞歷山大在一開始,並不具備絕對的專制。他手下的部將,例如塞琉古、托勒密、卡桑德等人,各個不是省油的燈,都是充滿了野心的將領。他們對亞歷山大既佩服,又妒忌。同時他們對亞歷山大的“親波斯”政策十分不滿,有時甚至還醞釀譁變。

對於這些野心家,亞歷山大用他的領袖氣質,將他們壓制的服服帖帖。無論自己的部將多麼有野心,亞歷山大都是以誠相待,也絕對不會吝惜賞賜,因此也換來了這些將領的合作。但是亞歷山大的懷柔不是沒有原則的,一旦這些將領觸犯了自己的專制權力,他會使用駭人的專制手段。

一次,將領卡桑德看見波斯人向亞歷山大行跪拜禮,不禁笑出了聲。亞歷山大立即察舉這是對他獨尊地位的挑戰,他抓起卡桑德的頭髮,將他的頭往牆壁上狠狠地磕了幾下。從此以後,卡桑德怕極了亞歷山大。即使後來他成爲馬其頓的統治者,也對亞歷山大的一尊雕像戰慄不已。

對於盟友,亞歷山大更是極盡籠絡。例如印度的波魯斯,亞歷山大在將其殺得全軍覆沒後,反而對被俘的波魯斯國王以禮相待。亞歷山大不僅釋放了波魯斯,還贈與了他比以前更大的領土。亞歷山大的懷柔手段,換來了帝國各個地區的臣服。一直到亞歷山大死前,其帝國都很少有大規模反抗。

與亞歷山大相比,項羽顯得賞罰不明,且專橫暴戾。這使得項羽,不僅失去了人才,而且還失去了盟友,最終失去了一統天下的能力。

總之,從將道上看,項羽與亞歷山大有着很大的差距。而這,也造成了兩人不同的人生結局。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