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因名字取得不好:揭春秋時死得最冤的一個小國

因名字取得不好:揭春秋時死得最冤的一個小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弱肉強食的春秋時代,要麼緊跟大哥,要麼有理有節,反正能在大國之中左右逢源、屹立不倒是小國的本事。

自從人類社會有了國家,就有大國和小國的區別。大國固然有大國的爭霸之術,小國也有小國的生存之道。就像草原上,狼有狼道,羊有羊道,你有你的張良計,我有我的過牆梯。

因名字取得不好:揭春秋時死得最冤的一個小國

網絡配圖

弱小不意味着滅亡,關鍵要選對策略。當今的世界也是這樣,除了少數的大國,多數都是小國,如何生存,如何有尊嚴地生存,都是學問的。

春秋戰國時期其實就是現代的聯合國,當時的國家,除了秦國,楚國,齊國,趙國,燕國,衛國,晉國,鄭國,魯國,越國、吳國這些外交主角,還存在着令人目不暇接、難以計數的小國。這些小國存在於列強縫隙之中。比如應國、肥國、極國、共國、凡國、祭國、蘇國、茅國、大荔、綿諸、介國、舒鳩、黃國、江國、弦國、厲國、須句、原國、西不羹、東不羹等等。一長串的國家資料給後人提供了研究、獵奇的豐富資源。比如虢國就有東虢國、西虢國、南虢國、北虢國、小虢國五個國家之分;除了燕國,還有南燕。南燕相傳是由黃帝的後裔建立的,姞姓,地在今天河南延津的東北。在春秋初年,南燕也還上臺跑過龍套。

但是,做人難,小國做人更難。

一次,衛國太子蒯聵閒來無事,登城賞景。他望見遠方有一處部族,問知是戎州。蒯聵就大咧咧地說:"我,姬姓也,何戎之有焉?翦之!"就這樣,戎州被衛國消滅吞併了。這就是春秋時期小國命運的真實寫照。

因名字取得不好:揭春秋時死得最冤的一個小國 第2張

網絡配圖

春秋時的外交力量格局是這樣的:大致黃河下游開化程度最高,社會最爲發達,黃河中游次之,長江中游又次之,長江上游、下游和黃河上游地區最不發達。因此處於黃河中下游的國家力量相對強大。《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最大者則爲齊、晉、秦、楚四國。除了楚國,其他三國都在黃河流域。如果從今天的地域上來講,各國之中楚國最大,大約佔據了四分之一的天下;晉國第二、齊國、秦國、吳國次之,越國、燕國、宋國、魯國又次之。

綜合起來看,國力最強的是楚、晉、齊、秦四國,可以看作是天下力量的"四極"。史載:"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興,更爲霸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列強劃定各自勢力範圍,相互征伐。在各諸侯國勢力範圍內的小國,則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的支配下,不是降爲列強的附庸,就是淪爲列強貴族的采邑。這些附庸和采邑最後都逐漸淪亡,成爲列強的領土。

因名字取得不好:揭春秋時死得最冤的一個小國 第3張

網絡配圖

春秋是國家數目急劇縮減的時代。如山東諸小國被齊國兼併,河北、山西諸小國被晉國吞併,江淮、漢水流域各小國被楚國所並,西北各小國被秦國吞併。吞併的速度在春秋後期越來越快,力量格局的對比懸殊也越拉越大。

也有一些小國因爲列強追求均勢的需要,而僥倖存活下來。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不管你用什麼類似的詞來形容春秋的兼併征伐都不爲過。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