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竟是拿牙齒咬出來的

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竟是拿牙齒咬出來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何爲“碎銀”?——碎銀是指散碎的銀子,份量多少不一,與成綻的份量爲整數的銀子相對。電視劇上不是老有碎銀子嗎?那個是怎麼知道是幾兩的,他們都沒有天平啊?

明清兩朝的銀本位制,“兩”是主單位。兩以下的錢、分、釐、毫還算常見。而絲、忽、微、纖、沙、塵、埃、渺、漠、糢在民間少見。這十個漢字作爲量詞,均是微小的意思。漢語中有成詞,如絲微、微纖、微漠,以及毫釐、絲毫、塵埃等。兩以下的十五個單位,均爲十進制。十絲爲一毫,十忽爲一絲,十沙爲一纖,十塵爲一沙等。

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竟是拿牙齒咬出來的

網絡配圖

實銀子用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沒有固定面值,用時得用專門的秤(戥子)來稱量。也有分量固定的、鑄好的銀錠。元朝曾鑄過一種50兩一錠的大銀子,稱爲“元寶”,也就是“元朝的寶貨”。後來這個名稱就沿用下來。元寶的形狀是兩頭翹起的,爲了便於纏在腰上,過去說“腰纏萬貫”,就是這麼來的。也有小一些的銀錠,二十五兩的,十兩的,還有再小的銀錁子。買小件物品則用散碎銀子。銀子比較軟,用剪子剪了,拿戥子稱着用。銀子的成色也不同,最好的銀子稱紋銀,因爲表面有皺紋的緣故。差的銀子叫“低銀”。

古人在正常商業普通交易過程中都用銅錢,小錢爲半兩大錢爲五株120個錢爲一貫,一般情況下都夠用了,大額商業貿易纔會用銀子。如果大額貿易用銀子都會去錢莊銀樓交易,並且會有專業錢客點驗銀兩。至於散碎銀子如果在錢莊外用一般的點驗都是用呀咬驗成色用手掂驗分量,另一方面銀兩的購買力在盛唐時是一兩銀的購買力爲3500宋朝爲3000明朝爲2500左右,所以有些古裝戲中有些場景中在小飯館5客店中吃頓飯就拿一錠銀子付賬的純粹是瞎扯淡……如果真穿越回去也會被官府當成賊人抓起來。

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竟是拿牙齒咬出來的 第2張

網絡配圖

古代人一般用銅錢,如果消費很高的話,會使用銀子,而一大塊銀錠帶在身上肯定不方便,弄不好在路上碰掉了一個角,這就好多天伙食費沒有了。那麼這個時候會怎麼做呢?當然是帶些碎銀子,那麼又有一個問題了,碎銀子怎麼來的?下面列舉幾種碎銀子的來源。首先呢,第一種方法就是把整塊銀錠剪碎了用。有很多人會直接將整銀子掐碎,或者在整塊銀子上掐掉這個小角。古人交易的話,如果是小的集市啊攤子啊基本都是用銅錢來交易,人家也沒辦法給你用銀子,除非你非常豪的不要零頭了,

但是如果你是去了需要用到銀子的地方,一般店家都有秤的,像這種地方都是檔次比較高的,比如一些茶樓啊、酒樓啊、青樓啊什麼的,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銀子成色並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還要換算成色之後來計算,不過如果你遇到一些厲害的商家,有些人差不多憑經驗手感就能說出你的碎銀子是幾斤幾兩,當然了,一般都是兩啦。所以有多厲害你能感受到了吧。

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竟是拿牙齒咬出來的 第3張

網絡配圖

第二個就是市場流通啦。這個不能從根本上解釋碎銀子的由來,但我覺得也是你手中持有碎銀子的原因之一吧。打個比方,你是個商人,一些客戶到你家來消費,沒有小票子,只能給你碎銀子,這不就有了嗎?還有你出去替人賣命,人家給你碎銀子作爲酬勞,就相當於今天的工資.

古人是用類似中藥房裏面稱藥那種【戥子稱】稱量碎銀子,實際上市面流通的碎銀子成色不一,還要逐一換算成色——當然付錢的消費者如果信不過店家,還可以找公估局作中介人評鑑銀子成色。

古代商人如果離開本地A,去外地B貿易,他帶到B地的A地鑄造的銀子,在B地直接使用則是“不合法”的銀子,那麼這個商人有幾個途徑可以使用A地鑄造的銀子:一是在B地找當地商會承認的銀樓、爐局,按照當地的習慣成色、重量標準,重新改鑄銀子,他需要爲此額外付出火耗成本,並承擔由此增加的成本;二是他找B地的A地商會會館,進行銀子兌換,將其攜帶的A地銀子兌換成當地通行的銀子;三是認同當地店家對成色的估計,以當地店家估計的成色進行交易,而這個商人顯然會承受由此產生的損失。四,這個商人可以使用某個票號、錢莊的匯票、銀票、錢票,但需要支付票號、錢莊的手續費。一般老百姓的日常交易很少使用大錠銀子,最多就是用點散碎銀子而已。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