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秦國的一個君主 無人可敵卻最終自己把自己弄死

秦國的一個君主 無人可敵卻最終自己把自己弄死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期的一個風雲人物張儀,他爲了幫助泰國稱霸,把當時超級大國之一的楚國給騙殘了,同時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忽悠他的出生國魏國,所以孟子在評價的他時候說其非大丈夫。

不過非大丈夫的張儀在秦國還是曾經紅得發紫的,畢竟他的那些無底線的外交騙術都是爲秦國服務的,所以秦國的國君非常欣賞他,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等秦國換了新君主,秦武王上位的時候,張儀就不吃香了。

秦國的一個君主 無人可敵卻最終自己把自己弄死

網絡配圖

秦武王覺得張儀不講信用,反覆無定,出賣國家,秦國如果一直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恥笑。

這樣的評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大夥可能對秦武王不是很瞭解,因爲他在位的時間比較短,才當了四年時間的君主,年紀輕輕就掛了。

所以歷史上對秦武王的記載不是特別的多,秦武王雖然死得早,但也是個非常有魄力有理想的君主。

他一生雄心勃勃要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雖然他接父親的班當君主的時候才19歲,卻身高體壯,勇力超人,重武好戰,常以鬥力爲樂,凡是勇力過人者,他都提拔爲將,置於身邊。所以後世有不少人把秦武王比做後來的項羽。不過武王比項羽好多了,武王會用將,不會什麼事都自己親自去做。

爲什麼說秦武王會用將呢?我們看下面這個故事。

這一天,秦武王找左右兩個丞相甘茂和樗裏疾商討攻打韓國的事,問他們誰願意帶兵出征。樗裏疾表示不支持,但甘茂認爲可行,前提是要把魏國和韓國的聯盟給破壞掉,秦武王同意了甘茂的建議,讓甘茂去說服魏王一起發兵攻韓。

甘茂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他很容易就說服了魏王。但他在即將攻打韓國的時候給自己留了一手,派人向秦武王彙報說:“魏國那邊的工作已經做通了,但是我覺得還是不打韓國爲好。”

秦國的一個君主 無人可敵卻最終自己把自己弄死 第2張

網絡配圖

秦武王聽得有點莫名其妙,親自去找甘茂問個明白。

甘茂告訴武王:“現在韓國實力很強,要戰勝它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這戰打個一年半載的都有可能,如果中途發生了什麼變故,不是要前功盡棄了?”

秦武王告訴甘茂說非常相信他。

甘茂說:你現在相信我,但如果我率領千軍萬馬離開秦國去攻打韓國,如果戰事不是很順利肯定有人會說我壞話,那我的結局就會很可悲,奪取韓國的目標也就實現不了。

於是武王就給甘茂寫了個憑證,告訴甘茂一定不聽別人的閒言碎語。然後甘茂被拜爲大將,領兵五萬,攻打宜陽城。果然戰事進展得不是很順利,打了五個月城還沒有攻下來,這時樗裏疾對武王說:“甘茂打了這麼長時間一個城都沒攻下來,有可能是想投降敵人。’“武王經不住樗裏疾的反覆挑唆,下令甘茂撤兵回國。甘茂派人向秦武王送去之前立下的那個盟約憑證。秦王拆開一看,知道自己輕信饞言很對不起甘茂。於是給甘茂增兵五萬,不久就攻下了宜陽城,斬首六萬。甘茂乘勝渡過黃河,奪取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並築城,韓襄王被迫投降求和。

秦軍佔領宜陽後,周都洛陽門戶洞開。秦武王帶着任鄙、孟賁等精兵強將大舉進攻洛陽。周天子無力反抗,只好出迎秦軍。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廟,去看九州寶鼎。這九州寶鼎分別代表着當時中國的九個州,是最高權力的象徵。武王對手下說,這九鼎以後就是我們的了,我要把它搬到咸陽去。

這時,他突發靈感,問守鼎的人說:“這鼎有人舉過嗎?”守鼎人回答:“自從有鼎以來,沒有聽說也沒有人見過舉鼎,這鼎重達千鈞,誰能舉得起呀!”

他身邊的孟賁站到鼎前對武王說:“讓臣試舉一下,若舉不起來,不要怪罪。”結果鼎是被舉起了半盡高,但孟賁卻受了重傷。

秦國的一個君主 無人可敵卻最終自己把自己弄死 第3張

網絡配圖

都說不好的愛好會害死人,這秦武王一生也就一個愛好,就是覺得自己武力是天下第一的,所以他身邊的孟賁和任鄙都是實打實的大力士,他還是個自信滿滿的實在人,不想造假,也容不得別人造假,所以他一直很看不起張儀這樣靠騙來贏得戰爭。

這回他看到秦國第一大力士孟賁舉鼎重傷,便想證明自己比孟賁強,不顧大臣的勸阻也去舉鼎,這武王果然把寶鼎也扛到半尺來高。但在他想繼續往上擡的時候力氣接不上,寶鼎落了下來,砸在右腳上,腳掌被砸得稀巴爛,當晚就活活痛死了,才23歲,還沒有生孩子。於是大臣們找了一個在燕國當人質的武王的弟弟來接武王的班,這人就是昭襄王。

昭襄王上任後,武王重用的大將甘茂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好果子吃,他逃到了齊國,最終也到了魏國養老。

秦武王雖然只當了四年的秦國君主,但他的雄心壯志與遠大抱負以及個人實力,並不遜於任何一代有作爲的秦國先君。甚至比他弟弟秦昭王和秦始皇都厲害。但是,正處於事業的上升期的他,卻由於一時的逞能與賣弄,而最終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實在是可惜。

秦武王可惜,做爲大將的甘茂也挺悲哀的,若武王不死,他們也許會爲後世留下更多君臣關係的榜樣。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