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解讀明末川浙軍渾河之戰:抗擊金兵的悲壯詩篇

解讀明末川浙軍渾河之戰:抗擊金兵的悲壯詩篇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渾河最值得稱道的是川浙之兵,他們用大無畏的精神,用一腔報國熱血在渾河之南譜寫的一曲驚天地泣鬼神、抗擊金兵的悲壯詩篇。

公元1621年,明天啓元年

努爾哈赤趁明朝遼東經略熊廷弼去職,巡撫袁應泰舉措失當的機會,於是年三月直逼瀋陽,隨即在十三日揮兵猛攻。遼東經略袁應泰聞知後金大軍進逼瀋陽,便命總兵陳策、童仲揆等率領川、浙兩軍由遼陽北上增援,又遣總兵李秉誠、朱萬良等率師從奉集堡北上支援。

解讀明末川浙軍渾河之戰:抗擊金兵的悲壯詩篇

網絡配圖

因爲瀋陽城內奸細內應,打開城門,砍斷橋繩,瀋陽於努爾哈赤發起攻城的當日即告失陷,瀋陽的失陷並未嚇退赴援的川浙明軍,反而激起赴援明軍血性,諸將都憤然求戰,偏將周敦吉請戰最急,於是總兵童仲癸令他先與秦邦屏帶川軍渡過瀋陽渾河,努爾哈赤驟逢異敵,急令右翼四旗兵出擊。想趁上岸明軍結營未就一舉殲滅,卻沒料到被迎頭痛擊。八旗驍騎數次衝鋒都被明軍打退,這些明軍雖人數少於八旗,卻都殊不畏死,組織嚴明,殊異平時明軍,使八旗軍極不習慣,打頭的精銳紅巴甲喇軍經惡戰被擊敗,當即退卻下來,八旗軍上下震驚!

騎兵不敵,努爾哈赤急以“後軍往助”(《清太祖實錄》卷 7),川兵也不畏生死寸土不讓。據《全邊略記》和《山中聞見錄》的記載,川軍連續擊退八旗強勁的步騎猛攻,挾着攻佔瀋陽之勝利餘威的八旗勁旅,竟在四川步兵抗擊下“死於槍弩者數千人”,後繼騎兵也被打得“紛紛墜馬”。就在滿清兵要崩潰的時候,投降後金的原明朝撫順降將李永芳利用瀋陽城中的大墩臺以 千金急招明軍敗兵當炮手,居高臨下猛轟正在驍勇血戰的川兵,“李永芳得中國炮手,親釋其縛,人賞千金,即用以攻川兵,無不立碎者。”(谷應泰:《明史紀事 本末補遺》)再調援兵後續攻上,並以鐵騎從兩翼圍殺。川軍沒有想到,一向被明軍掌握的大炮火器,居然出現在敵人的陣地上,川軍雖浴血奮戰,把五倍於己的八 旗精銳打得鬼哭狼嚎,但是集結的槍陣也不可能禁得住大炮轟,白桿兵統帥秦邦屏和明將周敦吉、吳文傑、守備雷安民皆戰死,剩下的殘部只得退過渾河與童促癸的明軍匯合。

戰鬥打到這裏,還沒完……更爲血腥的戰鬥纔剛剛開始。

八旗軍渡河強攻,迅速把明軍包圍數重。浙江兵與北岸撤下來的川兵一道奮起迎戰。

解讀明末川浙軍渾河之戰:抗擊金兵的悲壯詩篇 第2張

網絡配圖

努爾哈赤命左翼四旗進攻陳策的明軍浙兵陣地,戰鬥非常激烈,後金兵將明軍“圍之數重”,明軍“營中發火器,多殺傷,已而火藥盡,短兵相接”,後金慘遭重大殺傷,墜馬者多達三千餘衆。雙方展開一場惡戰,此時,奉集堡總兵李秉誠、虎皮驛總兵朱萬良等三萬人進至白塔鋪,童總兵急派人求援,他們卻在前鋒擊潰雅鬆率領的二百八旗偵騎後就不再進兵。使右翼皇太極及嶽託的主力得以一邊圍攻川浙兵一邊趁機撲來。朱萬良部明軍稍經交手即行潰退,沿途被皇太極一路追殺,傷亡三千多人。此時苦苦鏖戰多時的八旗軍與川浙兵仍然打得勝負難分,統帥童仲癸再派使者向袁應泰叩 首求援。

袁已經嚇破了膽,竟以後金強大派兵也扭轉不了戰局爲由拒不答應。由於後金兵不斷增援,明軍則孤軍奮戰,陷入重圍, 雙方血戰到天色將晚,八旗援兵又趕到戰場!童仲癸見已方援兵遲遲不至,遂與部衆將士都抱成仁之心,決死回馬殺向數倍於已的後金軍,後金兵“萬矢環集,策、 仲揆等猶揮刃衝突,各殺十餘人乃死”,餘衆皆各自爲戰,無一投降,最終除極少官兵倖免回遼陽外,童仲癸與副將戚金、將領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張大斗等 大小將校共120多人全部義無反顧、悲壯殉國。外圍其它遼東明軍採取坐視的態度,任由這隻千里赴援遼東,明軍最精銳的部隊覆滅。

解讀明末川浙軍渾河之戰:抗擊金兵的悲壯詩篇 第3張

網絡配圖

是役,川浙明軍英勇戰鬥,但由於漢奸的出賣以及遼東本地軍閥及官僚的無恥,終於慘遭失敗。而努爾哈赤雖然取勝,卻損失了雅巴海、布哈、孫扎欽、巴彥、雅木布里、西爾泰、郎格、敦布達哈、 木布、祿汪格等九員戰將。尤其是紅甲喇軍、白旗軍、連努爾哈赤最精銳的黃旗軍都曾在堅強的川軍面前敗下陣來。八旗軍多名將領甚至在激戰中被明軍活捉。根據《滿文老檔》之太祖卷19裏的記錄,努爾哈赤對渾河北岸八旗步兵敗於川兵之事極爲憤恨,進行追查,革去了參將拜音達裏、遊擊伊郎阿之職。主要罪狀是與川兵相遇時“不戰而敗走”,批評雅鬆“率吾常勝之軍,望風而走,以失銳氣”(見《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三)明軍以少抗多,以步抗騎,而有的八旗部隊竟被慘烈所懾不戰而敗逃,所謂明軍不能野戰,無非是明末官場,劣幣驅除良幣的現實版罷了。事實上,明軍是一隻正在從封建軍隊到近代軍隊過度的軍隊。後金奴隸軍和明軍有代差。戚繼光開始明朝就已經可以練出奴隸軍無法戰勝的軍隊。但是刀子再利也要磨,刀子再好,也要握刀人的手。明末不是刀出了問題是拿刀人出了問題,手爛了。圖奈何……連後來清人史料也記載道:“明之步兵,皆系精銳兵,驍勇善戰,戰之不退,我參將一人、遊擊二人被擒。”(見《滿文老檔》上,第117頁)“川兵營甚堅”(清人谷應泰《明史記事本末》

“諸將奮勇迎 擊,敗白標兵(即白旗),又敗黃標兵(即黃旗),擊斬落馬者二三千 人”(皆見:清人 谷應泰《明史記事本末》)後來的清人魏源也感慨其爲:"是役,明以萬餘人當我數萬衆,雖力屈而覆,爲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