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秦始皇建長城並不是爲防守用,這驚人深意大快人心

秦始皇建長城並不是爲防守用,這驚人深意大快人心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除了統一中國外,構築萬里長城也是他的豐功偉績之一。

長城修築的歷史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周王朝爲了 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爲了相互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長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 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長城以自衛。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爲了與後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 別,史家稱之爲“先秦長城”。

秦始皇建長城並不是爲防守用,這驚人深意大快人心

網絡配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了六國諸侯,統一了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紛爭的局面, 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統一國家的大業。爲了鞏固統一帝國的安全和生產的安 定,防禦北方強大匈奴遊牧民族奴隸主的侵擾,便大修長城。除了利用原來燕、趙、秦部分 北方長城的基礎之外,還增築擴修了很多部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蜿蜒一萬餘里”,從 此便有了萬里長城的稱號。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秦始皇壯年而逝使得歷史出現了許多的變數,史學家把秦始皇修築長城視爲是一種防禦的戰略,歷史上的大部分君王也把長城視爲一種防禦戰略。但是如果從秦始皇的角度來看,卻是大大的有出入。比如,史學家把秦始皇構築長城視爲秦始皇爲了抵禦北方匈奴南下的戰略屏障,卻是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秦國的國家戰略與後世的許多王朝有着根本的區別就是,秦國人並不怕打仗,商鞅所定下的各種國策正是爲戰爭而生的,也就是說,只要秦國一直打仗,秦國的國力就會一直強盛,與後世諸多王朝的儒教弱國戰略是不同的。

秦始皇建長城並不是爲防守用,這驚人深意大快人心 第2張

網絡配圖

據史實記載,當年隨王翦滅楚的大軍被留在南方,這支大軍有六十萬之衆,被兵分五路南下,掃滅百越之地。也就是說,蒙恬所統帥的三十萬北上秦軍只能算是秦國三大主力之一,包括鎮守關中的三十萬秦軍,算起來,蒙恬所部的秦軍不過是秦軍四分之一的力量,秦始皇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追擊匈奴七百餘里,使得胡人不敢南下牧馬,由此可見,在秦始皇時期,匈奴尚不足以使得秦始皇下達修建長城進入被動防禦的態勢。因此,秦國構築長城並非是在打敗仗之後才構築的被動防禦戰略。而且,很可能是秦始皇的另外一步進攻戰略。

衆所周知,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與橫掃百越是同時進行的,秦始皇橫掃百越非常的順利,一直是到見海爲止,卻是唯獨蒙恬出關七百里,這七百里看着不少實則不多,以秦始皇的雄心萬丈爲何會止步不前呢?糧草與後勤保障是最大一個問題!蒙恬的三十萬大軍需要後勤補給!在農耕國家中,七百里的戰略補給是很長的一段距離

秦始皇建長城並不是爲防守用,這驚人深意大快人心 第3張

網絡配圖

在長城修築完成之後,蒙恬的三十萬大軍並沒有南撤,這一點也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證明,秦國無意於防守,秦始皇無意於防守。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的目的在於進攻,長城的目的是爲秦軍的戰略出擊囤積糧草補給。在此,有人又會質疑,爲何長城作爲囤積糧草的目的卻要修築萬里之遠呢?我們得正視一件事,那就是,萬里長城是由秦始皇下令,蒙恬督造。蒙恬是何許人也?三十萬秦軍的統帥,作爲這樣的一名統帥,他會犯下在萬里長城處處設防,處處薄弱被動的局面?顯然不是,從蒙恬統兵擊敗匈奴的戰略當中,蒙恬是一名出色的統帥,不可能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在蒙恬的規劃中,萬里長城的一個用處就是囤積糧草與轉運糧草!我們可以假設的一件事是,假如通過長城進行糧草轉運,連在一起的萬里長城可以說是一條無需考慮氣候與地質災害的運輸通道!在蒙恬的戰略中,蒙恬希望秦軍可以從長城的任意一個地方出擊,與匈奴主力交戰並縱兵千里進行追擊,然後,可以隨意的從任意一個據點獲得後勤補給。當然,秦以後,各朝各代均有修築長城,但因爲用途的轉變,長城的設計及使用方案均在改變。現所見的長城多爲明長城。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