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彪炳史書的黃嘉善:文武兼備的奇才

彪炳史書的黃嘉善:文武兼備的奇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嘉善出生於即墨城,字惟尚,號梓山。黃嘉善從小聰慧,漸大學習勤奮努力,他少年時入嶗山石門西麓的上、下書院就讀,飽讀經史子集,精心體會治國安邦的道理,所作的文章流暢優雅,胸有韜略。

桃李滿天下

嶗山石門山西麓的上、下書院,以及嶗山書院,都是黃家人創辦,或者由黃氏族人擔任負責人,比如上下書院就是黃作孚、黃作聖兄弟創建於嘉靖年間,嶗山書院的山長(即院長)從咸豐八年(1858年)由黃念昀擔任。還有不其山東、康成書院南的玉蕊樓,是黃宗昌於萬曆四十五年(1619年)敬慕漢鄭公康成而建,時黃氏子弟上學的最佳去處。還有鶴山東南麓的上莊書院,是八世祖黃宗曉、十世祖黃貞麟祖孫的傑作,是本族和外姓子弟讀書之地。

彪炳史書的黃嘉善:文武兼備的奇才

網絡配圖

漱芳書塾則是黃氏族人教書育人的家塾,由黃守平設立。除此之外,“黃氏家族還設置甚至建立了一些專門用來讀書、寫作的場所”,黃濟顯說,比如浮山讀書處、西流讀書處、鏡巖樓讀書處等。

好的學習環境之下,黃家更加倡導刻苦學習的學氣。黃鴻中便是黃家學習的典範。和天才黃作孚、黃嘉善不一樣,他並不聰慧,完全靠刻苦學習,年少時,全憑死記硬背,甚至成爲“笑柄”,但他並不在意,只顧學習。他求知若渴,不受外界打擾,除非對方是來請教問題。他參加科舉十餘次,屢敗屢戰。功夫不負有心人,黃鴻中終於在52歲中舉人,59歲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開始了官場生涯。

重視學習,是因爲黃氏族人能夠意識到,科舉能夠改變命運。即墨市博物館副館長陳海波在《黃嘉善之子黃宗庠與“千字文”》說:“在封建社會,特別是進入明清以後,科舉制度逐漸完善,進入仕途主要有以下幾條途徑:一是參加科舉,二是祖先恩蔭,三是地方舉薦。”早期的黃家從外地遷徙而來,既無祖先恩蔭,也無地方推薦,顯然“科舉”使他們翻身的最有力的途徑。因而,在這條道路上,黃家涌現出不少名人名仕,他們在官場上施展宏圖,但同時不卑不亢,正義凜然。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嘉善。

文武兼備的典範

彪炳史書的黃嘉善:文武兼備的奇才 第2張

網絡配圖

七世祖黃嘉善(1549~1624),字惟尚,號梓山。明萬曆四年(1576)舉人,第二年中進士。官至一品,是黃氏登仕途之佼佼者。上面提到,黃嘉善是天資聰敏的代表人物,他“讀書過目能誦,爲文雅暢”,登上仕途後,更是文武兼備,治政有方,治軍有略。“黃嘉善生活的主要年代是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啓五朝,一生中有二十年一直戍邊寧夏,任寧夏巡撫,總督陝西三邊,爲安定明王朝西北地區,加強與西北少數民族的團結殫精竭慮。泰昌、天啓兩朝爲顧命大臣,晚年身體衰弱,適逢東北瀋陽被少數民族佔領,在此危難之時,以贏弱之身位列朝班,輔助兩朝新帝,穩定了東北地區的局勢,受到褒獎。”陳海波先生說。

1577年,黃嘉善初任河南葉縣知縣,勵精圖治,把葉縣治理一新。四年後,升南直隸蘇州府同知,後調任山西平陽府府丞。“他爲政清廉,決獄公正,深得人心。上級有大事難事,均召黃嘉善去研究解決。時值‘大同缺守,需幹練者補之,衆議非黃丞不可’。”萬曆二十年(1592),升任山西大同府知府,爲防韃靼侵擾,嚴於治理,“威名流聞,虜中皆畏服之”。

萬曆二十三年(1595),黃嘉善升任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左衛兵備,身兼武職。這時,他將機智、聰慧充分發揮,並不蠻幹。一次,韃靼首領著力兔集結兵力,準備偷襲侵略,黃嘉善得知後並不慌張,他命令副將帶着酒肉到敵軍軍帳中,稱“聞大軍遠道而來,特備酒肉犒賞”。這下敵人犯了嘀咕:我們本是偷偷前來,他們不但知道,而且還用備下酒食,莫不是早已設置好圈套等我們鑽?心虛的韃靼吃飽喝足後灰溜溜地撤退了,再也不敢進犯。黃嘉善未傷一兵一卒便逼退敵軍,不可謂不神也!

後來黃嘉善幾次得以升遷,萬曆二十九年(1601),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此時的邊疆由於叛軍侵襲一片混亂,無人願任。黃嘉善到任後勵精圖治,整頓軍紀,多次打擊韃靼侵擾,保衛了邊疆安寧。他撫夏十年,功著邊陲,因屢次大捷,黃嘉善升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明文學家、書法家,江陰人王穉登(1535~1612)爲黃嘉善作詩曰:“靈武妖氛掃未清,十年狐鼠尚縱橫。中丞仗鉞新開府,驕虜新笳莫近城。帳下幾人能草檄,秋來無處不屯兵。君王欲識邊臣苦,一夜清霜繞鬢生。”

彪炳史書的黃嘉善:文武兼備的奇才 第3張

網絡配圖

爲國殫精竭慮

之後黃嘉善幾次升遷,但由於戍邊二十年,爲安定西北邊陲耗盡了心神,曾幾次辭職不赴。他以《元日寧夏題壁》詩自慰道:“天涯留滯客愁新,枕上俄驚爆竹頻。春到賀蘭家萬里,青山應笑未歸人。”直至萬曆四十六年(1618),後金攻陷撫順,國難當頭,他才以七十歲高齡,慷慨赴任兵部尚書,入京共議兵事,然而,由於朝廷沒有采納他的合理建議,兵敗。黃嘉善最終再三上疏乞休,但皇帝不允。由於身體實在吃不消,萬曆四十八年(1620),最終獲准返鄉後,“伏枕不問門外事”。後朝廷“述及前功,又累進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加柱國少保”。

天啓四年(1624年)11月16日,76歲的黃嘉善病逝,彪炳史書的黃氏巨星隕落,“熹宗聞訊,輟朝一日致哀,賜祭九壇外加一罈,誥賜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太保。天啓六年(1626)十二月十六日安葬在即墨舞旗埠南墓園”。

黃嘉善的忠誠正義與忠心報國成爲黃氏族人心中永不磨滅的烙印,世代傳承。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