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古代的晚會“主持人”:清朝主持人叫“跳加官”

古代的晚會“主持人”:清朝主持人叫“跳加官”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節文藝晚會的主持人都備受關注,而一臺晚會成功與否,主持人至關重要。其實,在宋代的演藝活動中,就有主持人出現,宋代一些雜劇節目開演前,有一個被稱爲“竹竿子”的人,出來向觀衆致辭,並作介紹,“竹竿子”成爲主持人的雛形。後來在清朝時期,晚會開演之前,會有一個演員出來表演“跳加官”,他的“臺詞”多是吉利祝福的話。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古代比較成熟的主持人出現在宋朝,當時的主持人叫“竹竿子”,具有報幕、引導、指揮的職能。他們是由“參軍戲”的演員擔綱,因爲參軍戲的演員口齒伶俐。“參軍戲”爲何物?

古代的晚會“主持人”:清朝主持人叫“跳加官”

網絡配圖

記載,參軍戲起源於東晉時期,後趙的周延因爲任石勒的參軍(官職名),而被任命爲館陶縣(今屬河北邯鄲)令,後周延因貪贓枉法而下獄。出獄後周延被列爲“優人”,因此他成爲民間戲弄羞辱的對象,人們紛紛在戲中評說周延,這些戲稱之爲“弄參軍”,後來出現了由其他人來扮演周延的“參軍戲”。

記載,東漢時期,館陶令石犯有貪污罪,漢和帝因爲愛惜他的才幹,不捨得給他判罪,“每宴樂,即令衣白夾衫,命優伶戲弄辱之,經年乃放。”

記載,此人善音律,能自度曲,述樂府之法甚悉。他是唐代著名的音樂理論家,所撰寫的《樂府雜錄》一書,記述了唐代以前的音樂情況。據書中記載,在唐朝開元年間,有“李仙鶴善此戲,唐明皇李隆基特授韶州同正參軍,以食其祿,是以陸鴻漸撰詞雲‘韶州參軍’,蓋由此也。”由此可見,到了唐代,參軍戲已經很成熟了。參軍戲是優戲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類,內容以滑稽調笑爲主。一般是兩個角色,被戲弄者名參軍,戲弄者叫蒼鶻。

嬪妃、公主也都喜歡看。晚唐著名詩人、官至工部尚書的薛能在《吳姬》一詩說:“樓臺重疊滿天雲,殷殷鳴世上聞,此日楊花初似雪,女兒弦管弄參軍。”

李商隱的《嬌兒詩》裏說:“忽復學參軍,按聲喚蒼鶻。”把小兒天真情態描寫得淋漓盡致。唐僖宗時期的文人範攄,自號五云溪人,著有《云溪友議》三卷,其中就記載了浙江民間戲班演出“陸參軍”的逸事:女優劉採春扮演參軍角色,伴以風流秀媚的歌舞,吸引了衆多的閨婦行人。

古代的晚會“主持人”:清朝主持人叫“跳加官” 第2張

網絡配圖

宋朝,參軍戲進入宋雜劇的表演形式中,成爲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參軍戲的演員因爲說學逗唱樣樣精通,語言風趣詼諧,嘴皮子利落,逐漸衍生出“竹竿子”這一角色。

到了宋代,參軍戲的演員手持竹竿拂塵出現在舞臺,其任務是在節目開始前,唸誦駢文體的致辭,介紹節目的內容,指揮演員和樂隊進場。指揮演員進場稱爲“勾隊”,指揮樂隊進場稱爲“放隊”,表演完畢,又念駢語向觀衆致意感謝。因演員手持竹竿而被稱爲“竹竿子”。

記載了一個《劍舞》節目:“二舞者對廳立,竹竿子勾、念……二舞者自念。竹竿子問:‘既有清歌妙舞,何不獻呈’,二舞者答。‘舊樂何在?’竹竿子再問。”由此可見,“竹竿子”擔任的是樂舞表演的引導和指揮,類似現在的主持人角色。

皇宮裏的“歌舞團”叫教坊,他們在宮廷演出時,得等到菜過五味,酒過三巡,即皇帝舉起第四盞御酒時方能開始。《宋史禮志》雲“皇帝四舉酒,樂工緻語”。這裏說的“樂工緻語”就是演出的第一項“教坊致語”,類似現在的晚會演出開場致辭。樂工緻語會說些什麼呢?《宋史樂志》記載,“樂工緻語,繼以詩一章,謂之‘口號’,皆述德美及中外蹈詠之情。”

文學家蘇東坡就是撰寫致語口號的高手,如他寫的《紫宸殿正旦教坊詞致語口號》中寫:“九霄清蹕一聲雷,萬物欣榮意已開。曉日自隨天仗出,春風不待斗杓回。行看菖葉催耕籍,共喜椒花映壽杯。欲識太平全盛事,振振鷺滿雲臺。”蘇東坡說的內容大多是稱讚古往今來禮樂治世、政通人和、君怡臣樂。在“主持人”朗誦這些致辭口號時,其他參演人員都要齊聲附和叫好,以烘托演出時熱烈歡快的氣氛。

皇宮表演,“竹竿子”在表演之前也要說開場白。宋代文學家孟元老撰寫《東京夢華錄》記載:“第四盞,如上儀舞畢,發譚子,參軍色執竹竿拂子,念致語口號,諸雜劇色打和。再作語,勾合大麴舞。”

清朝主持人叫“跳加官”

古代的晚會“主持人”:清朝主持人叫“跳加官” 第3張

網絡配圖

不過,據史料記載,唐朝就有“跳加官”的習俗,每逢重要的節日,在正式表演之前有表演者戴着面具跳舞。在唐代,“跳加官”的表演內容主要是“跳鍾馗”。表演者戴鍾馗的面具,面塗紫金,口戴長髯,頭頂烏紗,足蹬朝靴,外罩紫紅袍,右手持皇帝金色聖旨,左手持一品官帽頂帶花翎,前有蝙幅引路,後有黃羅傘蓋,旁有書酒侍者,一步一趨。據傳,這種形式與唐玄宗李隆基有關。唐玄宗喜愛歌舞戲樂,且經常不闈帝王之尊粉墨登場。有一天,李隆基要求大臣狄仁傑表演一段節目,狄仁傑礙於面子,只好趁着酒意,踩着踉蹌的碎步,手持笏板、戴着面具隨樂起舞,而舞姿詼諧不失曼妙。後來,這種形式傳到民間,成爲“跳加官”的由來,代表加官進祿的意思。

清朝時期的“加官”,多由男性扮演,其化妝別具一格,頭戴笑容面具,名爲“加官臉”,身着大紅、黃色或綠色加官解袍,手持書有頌詞的條幅,邊跳舞邊向觀衆展示。條幅上一般書寫“天官賜福”、“加官進爵”、“一品當朝”等字樣。表演者隨着鼓樂的節奏,靈活地運用各種誇張性身段、步法,欣然起舞,有時還擺出各種造型優美的姿勢,既莊嚴又熱烈,還不失時機地向觀衆表示祝賀和歡迎。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十回《魯翰林憐才擇婿,蘧公孫富室招親》對“跳加官”有這樣的描述:“須臾,送定了席,樂聲止了。蘧公孫下來告過丈人同二位表叔的席,又和兩山人平行了禮,入席坐了。戲子上來參了堂,磕頭下去,打動鑼鼓,跳了一出‘加官’,演了一出‘張仙送子’,一出‘封贈’。”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