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天冷禦寒:唐朝竟用胖子做“人肉取暖機”

天冷禦寒:唐朝竟用胖子做“人肉取暖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氣溫驟降,冬天可是真的來啦,今兒感覺凍手凍腳,不禁也腦洞大開,現代社會的我們有暖氣有暖風扇來抵禦寒冬。古人怎樣禦寒取暖的呢?

溫室火牆

天冷禦寒:唐朝竟用胖子做“人肉取暖機”

網絡配圖

火牆在中國已有悠久歷史。西安閻家村漢代建築遺址的爐竈,其排煙道先曲折,後直上通於戶外,近似後世的火牆。火牆由爐膛、火牆體和煙囪三部分構成。熱煙氣在牆內流程長,則蓄熱時間長,散熱均勻。煙囪是火牆的排煙通道。火牆的爐竈可以做飯,熱煙氣則通過火牆體供暖。據說在秦漢時,冬天可以調節室內溫度的房間就已出現,時稱“溫調房”。溫調殿內部設施如何,使用何種防寒保溫材料,現已無從知曉。但從野史雜記上可以發現一些奧祕。

《漢宮儀》上稱,“皇后稱椒房,以椒塗室,主溫暖除惡氣也”。當時花椒已被視爲一種防寒保暖材料,搗碎和泥,製成牆壁保溫層。椒房殿的牆壁還掛有錦繡壁毯,地上鋪着厚厚的西域進貢毛毯,設火齊屏風,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當時一般貴族家庭都有類似房間,皇家當然更不例外。紫禁城內的宮殿多設有火坑和火道,另外,宮殿內暖閣的地面也可以加熱,其結構與火炕也類似,這就是早期的地暖。

爐坑內設有爐膛,並與殿內煙道連通,由專門負責司爐的太監蹲身在此點燃柴炭,殿內循環的煙道就會產生熱流,烘熱地面,殿內溫度隨之徐徐上升,以達禦寒之目的。坤寧宮東暖閣,如今還保留着這種設施。殿前的爐坑口覆蓋着包着鐵板的木蓋,至今可見。

天冷禦寒:唐朝竟用胖子做“人肉取暖機” 第2張

網絡配圖

各種部位爐

古人沒有現代的電熱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爐子一類,其中薰爐、手爐、足爐等,應該是中國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

薰爐其實是一種外帶罩子的炭火盆,分爲上下兩部分,下部爲盆,上部爲罩,鏤空,做成花卉圖案。宮裏使用的一般爲銅質,做工精緻。民間多用陶土、鐵製作。

手爐是用來暖手的小火爐,精巧玲瓏、形狀多樣,裏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竈灰,爐外加罩。甚至還可放在袖子裏暖手,又被稱爲“暖手爐”、“火籠”。

足爐要比手爐大一些,是用錫或銅製成的一種扁瓶子,裏面灌熱水(有點像現在的暖水袋),主要用來焐腳,既可隨身攜帶,也能放入被窩中。此爐又稱爲“腳婆”、“湯媼”。

以女子取暖

與上述相比,下面的一些達官貴人的取暖方式真可以稱得上是空前絕後了,他們竟然想出了用女子來取暖的方法。

天冷禦寒:唐朝竟用胖子做“人肉取暖機” 第3張

網絡配圖

歧王,也就是唐玄宗的弟弟李範,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裏的那句“歧王宅裏尋常見”說的就是他。冬天,歧王手冷的時候不是“近火”,而是“惟於妙妓懷中揣其肌膚”,也就是把手放在妙齡女郎的懷中爲其“暖手”。

同是唐玄宗弟弟的申王,每到冬日有風雪苦寒的時候,就讓宮女們密密地圍坐在他的周圍來抵禦寒氣,並稱之曰“妓圍”。與申王的“妓圍”有的一拼的是楊國忠,也就是楊貴妃的哥哥,他的“肉陣”。每到冬天,楊國忠出行的時候,就從婢妾裏選取身形肥大者,排成一行走在他前面,爲他遮風,稱爲“肉陣”。

看得出來,“人肉取暖機”在唐朝就有了,或許這就是唐朝女子“以胖爲美”的原因之一吧。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