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仡佬族古老婚俗規矩要做全:不然會被笑

仡佬族古老婚俗規矩要做全:不然會被笑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木地人”即土着居民。古代爲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後稱僚人,宋代朱鋪的《溪蠻叢笑》中稱爲“仡佬”,到了明帶資本就定下來了,田汝成的《行邊紀聞》中明確的說:“仡佬”一曰“僚”。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夜郎”解體後,僚人大量外遷。和漢、苗民族雜居,經濟有了很大發展。 

仡佬族古老婚俗規矩要做全:不然會被笑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仡佬族有43.7萬多人,散居在貴州省西北部的遵義、安順、六盤水、黔西、織金、六枝、關嶺、普定、大方、清鎮、仁懷、平壩、金沙、興仁等縣(市),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仡佬族居住比較分散,常常與其他兄弟民族交錯雜居。

仡佬族因居住地區不同,飲食也不一樣。山區以包穀爲主食、平壩地區以大米爲主食,其次是小麥、薯類等其他穀物。

服飾與漢族及鄰近的少數民族大體相同。但在一百多年前,一些地區的婦女穿“桶羣”。桶羣分上中下三段,上下兩段用麻織,間雜青百條紋,中間爲羊毛織,染紅色。腳穿尖鉤鞋。上衣及腰部,袖、背繡花,上端開領口,穿時頭頂往下套,稱爲“仡佬袍”。頭挽髮髻,花帕蓋頭等,這種服飾現代已不多見。  

仡佬族古老婚俗規矩要做全:不然會被笑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着許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類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訂婚時,要吃“雞卦酒”,這是殺雞後用雞股骨占卜求吉利。“雞卦”諧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種形式去細細講究雞股骨上的紋樣是吉是兇,而是把吃訂婚酒統統稱吃“雞(吉)卦酒”。

仡佬族女人出嫁時要自動打掉上顎大齒1-2顆,說是怕女人傷害夫家而產生的習俗。夫家視處女爲一種可畏的東西,需打掉牙然後纔敢與之成婚,這種古遠民俗遺風意味深長。 

仡佬族古老婚俗規矩要做全:不然會被笑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有“把門枋”、“追姑娘”和“打溼親”習俗,在仡佬族婚俗裏也很有特色。“把門枋”是新娘離家出嫁時,要雙手緊緊地拉着門枋表示不肯離去。這時候,媒人就要過來強行拉開新娘的雙手,牽着新娘離開孃家。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聲號哭,唱“哭嫁歌”。出嫁前還要乘人“不備”而“逃跑”,讓嫁家嬸孃嫂子等女親戚把她找回來。離孃家出嫁前要拜別孃家祖宗,姑娘的父親要解開她衣領邊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閨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員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溼親”則是在新娘娶進夫家之時,一跨進屋,就要用夫家準備好的清水灑向接親的人。傳說這樣可讓清水淋去邪魔求個吉利。

還有一些和別的民族相異的,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時,要撐着傘由迎親和送親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後也不興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妝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裏帶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頭胎小孩滿月後,才由孃家把嫁妝送到夫家。 

仡佬族古老婚俗規矩要做全:不然會被笑 第4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仡佬族的婚姻,多爲父母包辦,重彩禮,現在也改變了,選擇吉日後,迎親這天,新娘由接青人和送親人陪同撐着傘步行到婆家不拜堂,直接把新娘引入洞房。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三五天便開始“哭嫁”。娶親時新郎不親迎,而是於婚期前一日派轎伕天黑時到女家。進門前,女方有專人主持“欄門禮”,要行敬酒、鋪氈 、恭候等禮數,每道程序都有傳統的對答禮詞,必須說唱得合乎規矩,否則要遭轟笑。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