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野史趣聞:爲什麼古人會把上廁所稱爲“更衣”

野史趣聞:爲什麼古人會把上廁所稱爲“更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早以前的有錢人家,上廁所是要換衣服的。南朝的首富石崇家的廁所修得富麗堂皇,一般都有十多個身着豔麗服裝的婢女準備好了甲煎粉、沉香汁、新衣服等站在門口迎候。

家中來了客人,看見這種光景,都不好意思去。王大將軍不管這許多,脫了身上的衣服進廁所,大便之後,穿着婢女準備好的新衣服出來,神情中充滿驕傲。從這一細節也不難看出,爲什麼古人會把上廁所稱爲“更衣”。

野史趣聞:爲什麼古人會把上廁所稱爲“更衣”

網絡配圖

當然,在更多的窮苦人家,是不具備“更衣”條件的,但是不論更不更衣,人們在排便時的痛快感受是無可替代的。這一骯髒但愉快的歷程,所有的教科書中都不會記錄,似乎只有歐陽修“馬上枕上廁上”的讀書方法很值得推廣,這實在讓我們的文明大打折扣。看看下面幾個帶着點歷史臭味的故事,或許你會覺得,這剛好是對“發笑”歷史的一個很好的補充。

京師無廁

提起北京城,在世人眼中,那可是幾朝帝都,王者氣象。近幾百年的文人恨不得把所有好詞兒全用在這城市身上,以表示他們對“身居京城”的慶幸與感恩。

然而,我今天介紹給各位的是一個污穢不堪、臭氣熏天的北京城,下面這段歷史最好不要在飯後閱讀。在16至19世紀的北京,也就是明王朝和清王朝時期,商業一片繁榮的背後,是公共設施的匱乏和管理的無序。偌大一個北京城,公共廁所寥寥可數,以致有“京師無廁”的說法傳世。明代王思任在《文飯小品》中直陳時弊,將京城比喻成一個巨大的廁所。這是不是有些聳人聽聞了?

事實上,情況遠比這嚴重得多。由於寥寥幾個公共廁所還都是收費的,如果不是出於體面或是別的什麼顧忌,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有人滿大街找半天之後走進去的。“故人都當道中便溺”,不僅普通百姓這樣做,一些官員也帶頭這樣做。不僅男人這樣隨便,甚至女人也將便器直接倒在街上。自然是大便夾雜着小便,人糞夾雜着牛溲馬尿,北京城不僅是一個巨大的公共廁所,還是一個巨大的垃圾站。當真是“重污疊穢,處處可聞”(據清代佚名《燕京雜記》)。

野史趣聞:爲什麼古人會把上廁所稱爲“更衣” 第2張

網絡配圖

直到清朝末年,這種情況纔有所改觀。北京各街道遍修廁所,不準隨地便溺。而且,出現了大糞車,以搖鈴爲號。

臭氣熏天的北京城慢慢乾淨起來……

皇家氣象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81年的一天中午,晉景公姬獳品嚐新麥之後覺得腹脹,便去廁所屙屎,不慎跌進糞坑而死。姬獳很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殉難於廁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時宮廁的簡陋。這沉痛的代價使得後世對屙屎這樣的事情多了幾分謹慎。

漢高祖劉邦位列“中國流氓史”頭把交椅,他的做法實在可以配得上他的身份。他在羣臣面前內急,爲了節約時間開會,同時也爲了不至於掉進廁所中,竟讓一個文官把帽子遞給他,他背過身去,把帽子倒過來,一會兒,半帽子熱氣騰騰的尿呈現在衆人面前了。

這個流氓皇帝的後代漢武帝劉徹,更是別出心裁,居然在解大便時接見高級官員。這是《漢書·汲黯傳》裏透露出來的:“大將軍(衛)青侍中,上踞廁視之。”史官並沒有記錄下衛青的情緒,但可以肯定的是,衛青在漢武帝的眼中是一等一的重臣,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獲得了在皇帝大便時被接見的機會。

野史趣聞:爲什麼古人會把上廁所稱爲“更衣” 第3張

網絡配圖

關於皇家廁所的不同尋常之處,《世說新語》有所透露。西晉大將軍王敦被晉武帝招爲武陽公主的駙馬,新婚之夕,頭一回使用公主的廁所。初見時,覺得富麗堂皇,比之民間住宅都強得多,進去,才發現原來也是有臭氣的,心下稍微平和了些。不多時,見廁所裏有漆箱盛着幹棗,只當是“登坑食品”,便全部吃光;俟完事後,侍婢端來一盤水,還有一個盛着“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這些“澡豆”倒在水裏,一飲而盡,惹得“羣婢掩口而笑之”。原來幹棗是登坑時用來塞鼻子防臭氣的,而“澡豆”則相當於近世的肥皂。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