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明朝怪事:一個假太監如何從南京一路騙到福州

明朝怪事:一個假太監如何從南京一路騙到福州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核心提示:

汪直沿着南京-蕪湖-常州-蘇州-杭州-紹興-寧波這條線,一路巡查過來。聽說汪直要來,沿途地方當局和交通部門,都提前預備下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忐忑不安地等着汪直大駕光臨。對於汪直其人,各級官員是又愛又怕,一方面盼星星盼月亮地巴望着他來,另一方面想到即將見他,心裏又抖抖呵呵的。這是爲什麼呢?

明朝怪事:一個假太監如何從南京一路騙到福州

網絡配圖

 大太監南下嚇軟官員一大片

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一個從北京城來的高官攪亂了江南官場的平靜。這個高官是一名太監,名叫汪直。

汪直沿着南京-蕪湖-常州-蘇州-杭州-紹興-寧波這條線,一路巡查過來。聽說汪直要來,沿途地方當局和交通部門,都提前預備下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忐忑不安地等着汪直大駕光臨。對於汪直其人,各級官員是又愛又怕,一方面盼星星盼月亮地巴望着他來,另一方面想到即將見他,心裏又抖抖呵呵的。這是爲什麼呢?

原來,這汪直絕非尋常角色,他當時的職務是“欽差總督西廠官校辦事太監”,說得通俗點,就叫“提督西廠”,是管理西廠的一把手。

衆所周知,明代最著名的特務機構是東廠。東廠在明成祖朱棣時設立,此後直到明朝滅亡,歷時二百二十多年,東廠一直是直接受皇帝指揮。東廠的一把手,常常是皇帝最信任的人,這個“皇帝最信任的人”,能夠左右皇帝的想法,擁有炙手可熱的權力,因此各級官員甚至朝中大員,都以能結交他們爲幸。

而明朝的另一個特務機關“西廠”,只在明憲宗和明武宗時代存在過,先後加起來時間只有10年。雖然西廠的存在時間不長,但是西廠的權力比東廠還要大--它不僅能偵查百姓,也能偵查東廠,而且擁有的特務數量比東廠還要多。因此,作爲西廠的一把手,汪直的到來,在江南引起的轟動要多大有多大。

 皇帝的特務就混在老百姓中間

據《明史》記載,汪直原來是御馬監太監,成化十二年的一起“妖人”事件讓他脫穎而出。

成化十二年七月,一個叫李子龍的人以符術結交太監,居然私入大內。事情敗露後,李子龍被殺。李子龍雖然死了,明憲宗朱見深卻認爲到處都佈滿危險,因而大爲緊張、疑神疑鬼,爲了避免類似的事再次發生,就得了解民情。怎麼了解?只有讓心腹太監出馬了。

朱見深選中了爲人機巧伶俐的汪直,讓他帶着幾個隨從,穿上便衣到皇宮外打探情況。《明書》記載,汪直“布衣小帽,時乘驢或騾,往來京城內外,人皆不知疑”,“大政小事,方言巷語,悉採以聞。”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偵查了將近一年,汪直將所見所聞統統彙報給朱見深。朱見深自然非常高興。

成化十三年正月,朱見深設置了西廠,汪直被任命爲“提督西廠”。西廠設立後,特務遍佈京師,各地的王府邊鎮,以及南北河道重要地方,甚至各省府州縣。老百姓家裏吵嘴打架、鬥雞罵狗的瑣事,特務們都要羅織索引,動不動就以重法處置。因爲偵查範圍大而密,因此西廠的特務人數,比東廠多一倍。

就在汪直提督西廠不久後,他就幹了一件讓朱見深非常滿意的事。

明朝怪事:一個假太監如何從南京一路騙到福州 第2張

網絡配圖

 汪直辦的案子皇帝很滿意

明朝初年,販私鹽者罪至死。儘管如此,爲了謀取高額利潤,還是有人鋌而走險,而且這些人多是有權有勢的官員。爲了制止這種情況,成化十三年(1477),朱見深又特地下旨重申,內外官員,如有夾帶私鹽,不分有無知情,俱照例問罪。

然而,皇帝的聖旨只嚇唬住了膽子小的,南京鎮守太監覃力朋就沒拿法令當回事。成化十四年(1478),覃力朋趁到北京進貢的機會,在歸途中,裝了近百艘私鹽。覃力朋是皇帝的紅人,因此到各個關卡時,下面的人雖然心知肚明,卻不敢多加盤查,一路倒也相安無事。

當船隊到達武城縣時,偏偏有個姓範的典史不識時務,對覃力朋的船隊阻攔查問。覃力朋火冒三丈,不由分說打掉了範典史的兩顆門牙,還一箭射死了範典史的一個隨從。

生性耿直的範典史哪能受得了這種氣,他親往京城鳴冤告狀。事情告到東廠,“提督東廠”尚銘一聽是告覃力朋,嚇得不敢接案子。範典史便告到西廠,汪直權衡了一下,覺得是個出頭的好機會。接下案子後,汪直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在放出輿論的同時,真的派人到南京逮捕覃力朋,押解到北京,關進了西廠的大牢。

朱見深知道了這件事後,不僅沒責罵汪直“造次”,反而更加覺得汪直忠心耿耿,能替皇上摘奸除惡。覃力朋後來使出渾身解數,終於讓朱見深開恩免了一死,但官卻丟了,一張老臉更是丟盡了。

覃力朋案後,朱見深對汪直的寵幸達到極點,而汪直的氣焰也更囂張,認命錦衣衛百戶韋瑛爲自己的心腹,“屢興大獄”。

當然,汪直雖然驕橫,但是如果官員湊巧討得他歡心,靠着他升官發財也是有可能的。

例如,《皇明世說新語》中記載,汪直每到各府縣,當地官員都出城幾裏跪着迎接,挖空心思地招待他。一旦汪直對這些官員不滿意,就會問人家:“知道你頭上紗帽是誰家的?”話語間隱藏的潛臺詞顯而易見。

有一回,汪直得到一個搞笑的答案,被問的縣令居然回答:“某紗帽用白銀三錢,在鐵匠衚衕買的。”面對這個看似大不敬的回答,汪直大笑,並沒有責怪那名縣令。

關於汪直的優點,在《明史》的《楊繼宗傳》中,也提到過。楊繼宗是成化年間“天下四大清官”之一,他在擔任浙江嘉興知府時,削減百姓賦稅,爲官清廉,很得民心。有個太監路過嘉興時,楊繼宗送給他菱藕和曆書,太監卻非要金銀財寶不可。楊繼宗於是發公函取出庫金交給太監,但要求來人簽名蓋章再領錢。太監自然落荒而逃。後來,楊繼宗進京拜見皇上,汪直派人去表示想和他見面,他卻拒絕了。汪直當時是皇帝的大紅人,別人都是想着法子送東西巴結,楊繼宗卻連見一面都不肯。對楊繼宗這樣的人,汪直也很欽佩。後來,朱見深問汪直:“進京來拜見的官員中誰最廉潔?”汪直老老實實回答說:“天底下不愛錢的,只有楊繼宗一人!”有了心腹太監的這話,朱見深更加篤信楊繼宗的清廉了。

楊繼宗後來升爲浙江按察使,上任後得罪了不少人,朝中有人向皇帝說他的壞話。朱見深反問:“你說的是不是那個不私一錢的楊繼宗?”楊繼宗因爲汪直的信任,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糾紛。

明朝怪事:一個假太監如何從南京一路騙到福州 第3張

網絡配圖

而其他的官員,只要討得汪直歡心,“遂得晉升工部戶部兵部侍郎,時有諺雲:'都憲叩頭如搗蒜,侍郎扯腿似燒蔥'。”

假汪直從江蘇走到福建才露餡

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的汪直到江南視察,各地官員自然要小心陪侍,一些有冤屈的老百姓也指望能通過“欽差大臣”討個清白。一時間,“官民多持訟詞往訴,或爲之理”。

這個汪直視察過江南後,沿着台州-溫州-處州(今浙江省麗水市)-建寧(今福建省建甌市)-延平(今福建南平市延平區、順昌、三明市、永安、尤溪一帶)繼續南下,一路搜刮民財。汪直索要錢財的手段很高明,他本人口口聲聲稱要廉潔奉公,手下的校尉卻一個勁伸手要錢,就這樣一路中飽私囊到了福州。福州的大小官員也是毫不含糊,“自三司官以下,迎候唯謹”,小官吏如果惹惱了汪直,拖出去就是杖責。

就在汪直在福建耀武揚威的時候,卻出了一樁意外。福州鎮守太監盧勝是個細心人,他發現這個汪直雖然自稱提督西廠,是欽差大臣,可是手中卻沒有任何皇家信物。盧勝仔細盤查後,得出結論--“汪直”居然是假冒的。

是誰這麼大膽,居然敢假冒汪直?很快事情就查了個水落石出。

假汪直其實名叫楊福,是江西人,曾經在崇王府裏當過內使,到過北京。後來,他逃了出來,想回老家。路過南京時,楊福碰到一個熟人,熟人發現楊福長得很像汪直,於是楊福心生一計,決定冒充汪直騙些錢花,那位熟人就扮作他身邊的校尉隨從。兩個“混搭”的騙子先到蕪湖敲了一筆,見沒有露出破綻,於是他們大着膽子沿江而下,再順着浙江沿海南下。由於楊福在北京城混過,對朝廷禮數略知一二,所到之處居然沒有人懷疑兩人的真假。

如今事發,假汪直案轟動朝野,自然是罪不容赦。成化十四年(1478年)七月,楊福被處死。

  一個諷刺小品讓皇帝對汪直有了猜忌

假汪直死了,沒幾年,真汪直的命運也急轉直下。

明王朝的皇宮內豢養着一批專供皇帝娛樂的藝人,其中有個名叫“阿醜”的藝人,很得朱見深喜愛。這個“阿醜”很善於創作,常排練一些譏刺時事的小品。有一天,阿醜奉命爲皇帝表演,他演的是一個喝醉酒的小太監耍酒瘋,唱對手戲的人嚇唬他說“皇上來了”,他根本不當回事,然後那人又說“汪太監來了”,他立即貓着腰跑了,邊走邊說:“今人但知汪太監也。”

明朝怪事:一個假太監如何從南京一路騙到福州 第4張

網絡配圖

這阿醜,算是和汪直較上勁了。他知道汪直喜歡帶兵,因此又在皇帝面扮演汪直帶兵的情景。阿醜扮成汪直,操着兩柄鉞來到皇帝身邊,說:“我帶兵全仗此兩鉞。”這鉞是古代的一種兵器,有點像斧子,盛行於商朝和西周時期,由於鉞的殺傷力不如戈矛,實戰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後來多用於儀仗、裝飾之需。因此,旁人就問:“你的鉞是什麼鉞呀?”阿醜說:“王越、陳鉞。”王越和陳鉞實際上是和汪直關係非常親密的兩個大臣,手中都握有兵權。

朱見深見阿醜表演得惟妙惟肖,自然忍不住要笑,但笑過之後,心裏難免有想法。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帶兵遠征的汪直請求班師回朝。對汪直已經不感冒的成化皇帝卻叫他繼續禦敵,不久後,又命令軍隊全部撤回。之後,朱見深又派汪直到南京擔任御馬監,西廠也被撤銷。此後汪直終老南京,再也沒有回到皇帝身邊。

  此事之後假冒案件仍層出不窮

儘管假汪直死了,真汪直也被削奪了權力。但是繼汪直之後,藉着東廠或者西廠、錦衣衛的名義,假充特務的事件依舊層出不窮。例如,明世宗朱厚熜時,竟有強盜冒充錦衣衛,到縣衙門綁架知縣大人。

《明史》卷二十二記載,嘉靖年間,強盜假裝錦衣衛闖進滑縣縣衙,綁架了知縣張佳胤,並索要鉅額贖金。這位張知縣也算臨危不懼,說自己沒錢,不過可以讓縣裏的大戶先湊一湊,然後給強盜打了個“白條”,上面寫了十個大戶的名字,讓強盜拿着去找大戶提錢。可憐這強盜,大字不識幾個,真就拿着去了。實際上,張佳胤在條子上,寫的都是縣裏捕快的名字。看到知縣大人的親筆文書,捕快立即出動,張佳胤才及時脫離險境。

“假作真時真亦假”,假特務嚇怕了各級官員,以至於有時候連真特務也不敢認了。《明史·孫懋傳》記載,嘉靖四年,有錦衣衛到廣東偵查,副使孫懋和按察使張祐懷疑是假的,捉住錦衣衛查問。活該他們倒黴,事發後,孫懋和張祐都坐牢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