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風箏最早的意義竟然是爲了懷念已故親人

風箏最早的意義竟然是爲了懷念已故親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風箏的起源:說起風箏的起源,有些民俗學家認爲,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爲了懷念故去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最早的意義竟然是爲了懷念已故親人

據說,唐代晚期,因爲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絃,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

風箏,古時稱爲“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爲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淄博境內),“斫木爲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風箏最早的意義竟然是爲了懷念已故親人 第2張

這是說墨子研究試製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或“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公元前約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纔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爲“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爲“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  

風箏最早的意義竟然是爲了懷念已故親人 第3張

最初風箏常被利用爲軍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比如《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風箏最早的意義竟然是爲了懷念已故親人 第4張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南朝的“侯景之亂”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樑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樑朝從此也衰微滅亡。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纔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