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孔融的故事有哪些 爲什麼說孔融不孝

孔融的故事有哪些 爲什麼說孔融不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孔融認親

《孔融認親》是一篇文言文,講的是十歲的孔融利用“親戚關係”成爲了當時名氣非常大的李元禮的座上賓的故事,全篇主要體現了孔融的智慧。

孔融的故事有哪些 爲什麼說孔融不孝

孔融圖片

《孔融認親》開篇一句“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表明了當時想要見李元禮的難度非常高,必須是青年才俊或者是比較近的親戚才行。但是孔融卻利用親戚這一條路巧妙的進去了,並且成了座上賓。

李元禮自然奇怪,便問孔融和他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說他的祖輩孔子曾經拜李元禮的祖輩老子爲師,所以二人其實算是通世交好。李元禮和在座的人便覺得孔融非常聰慧。這是孔融認親這一篇文中表現孔融聰慧的其中一點。

《孔融認親》中還有另外一個小故事表明了孔融的聰慧。就是在賓客中有一個人叫陳韙,他聽了孔融的事情說了一句:“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有什麼成就。”這句話含有諷刺的意味,在座的人也不好得罪陳韙,便沉默了下來,倒是孔融絲毫沒有不愉快,而是頗有禮貌的回了一句:“陳大人小的時候想必很聰明。”

這一句話一說出來,陳韙是承認也不是,否認也不是,一時非常尷尬。而孔融的聰慧更是淋漓盡致的體會了出來。

可以說《孔融認親》通篇講的是孔融的聰慧,以及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快速的反應能力,這也是孔融名氣的開端。

孔融不孝

孔融不孝,一般看到這樣的說法都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爲衆所周知,孔融四歲的時候便會讓梨,尊老愛幼體現的淋漓盡致,那麼爲什麼說孔融不孝呢?

孔融的故事有哪些 爲什麼說孔融不孝 第2張

孔融圖片

其實孔融不孝的言論之所以出現是因爲孔融的一些言語,孔融曾經就父子,母子之間的感情問題說過一些看法,而主要思想是說父子、母子之間的感情並不是那麼的重要,並且孝道也不需要太過。因爲這句話,孔融不孝的言論被提了出來。但也有人說這並不是孔融不孝,而是孔融對愚孝的孝道的一種質疑。

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爲孔融是真的不孝,因爲在鬧饑荒的時候,孔融曾經說過如果父親對兒子不好的話,有東西還不如給別人吃。這樣的說法表明了孔融的不孝。

而孔融是否真的不孝歷史上並沒有確切的說法,但是孔融確實因爲不孝的名聲而被曹操殺了的。當然曹操殺孔融根本原因不是因爲他不孝,而是因爲孔融自視清高的本性三番兩次得罪了曹操,並且在政治上經常阻礙曹操。但是曹操殺孔融所用的名頭是孔融不孝,可以說即使孔融不是真的不孝,他的言論也讓當時的民衆認爲他不孝,曹操纔會用這個理由來堵悠悠衆口,讓他殺孔融的行爲不被衆人反對。

孔融被人所熟知的是他的懂禮儀,最後卻死在了這樣一個名頭下,無論是真還是假,對於孔融來說也是一大遺憾。

孔融被收

孔融被收出自於《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一篇文言文,其實通篇講述的主人公並不是孔融,而是孔融並沒有留下名字的兒子。

孔融的故事有哪些 爲什麼說孔融不孝 第3張

孔融像

當時孔融因爲觸犯了曹操的禁忌,被曹操抓捕,抓捕的時候孔融希望曹操可以放過他的妻兒,而孔融當時年紀尚且還小的兒子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就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其實主要是因爲孔融名氣過大,卻又不收斂,有人慕名去他府上討教他也都欣然接受,經常在家裏設宴款待這些名流,並且毫無顧忌的談論時政,導致了曹操的猜忌。

孔融被收的結局是註定的,曹操本就多疑,自然留不得孔融這樣得人心的人,況且孔融自己在言語上也不收斂,多次觸犯了曹操的禁忌,曹操自然不可能留他。

孔融被收這個故事主人公其實在於孔融的兒子,反映了孔融兒子的聰慧。孔融向曹操求情,不過是因爲存了一點希望,但是他的兒子卻明白,孔融一旦逝世,留下的幼子又怎麼可能安然無恙的活下去,畢竟孔融所談論的時政得罪的人不只曹操一個,所以孔融的兒子纔沒有選擇苟且偷生。

而孔融被收當時的情況也表明了孔融兒子想法的正確,曹操並沒有打算放過孔融一家,他由始至終都是想要將孔融一家趕緊殺絕的。通過這一故事,可以看出孔融兒子的聰慧,但卻因爲父親的行爲在歷史上連個名字都沒能留下來,着實可惜。

孔融妙對

孔融是東漢時期的名士,出生於魯國,是孔子的後人,同時也是建安七子之首,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

對於孔融這個名字,我們並不陌生。小時候家長爲教育孩童要懂得謙讓,便會以孔融讓梨的故事爲例。告訴我們要向孔融學習,養成尊老愛幼,尊長的習慣。也許是因爲家族世代書香,孔融自小便特別好學,很小的時候就能詩善文。孔融雖然小,卻非常聰明。十歲的時候,孔融跟和父親去洛陽想要拜訪當時的司隸校尉李元禮。而當時的李雲禮威望非常高,能見他面的都不是普通人,並且還得有親戚關係。

孔融的故事有哪些 爲什麼說孔融不孝 第4張

而孔融巧妙的運用自己先祖曾拜李雲禮先祖爲師的這條關係鏈證明了他們之間有世代友好的親戚關係。而後又突遇太中大夫陳韙刻意刁難“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言語間盡顯諷刺之意。孔融聞言卻並不生氣。以智相對。“想君小時必當了了”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卻巧妙的化解開了陳韙的刻意刁難。讓陳韙頓時覺得啞口無言。如果他當時承認了自己小時候很聰明。那就相當於應了那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證明了他自己如今已是個愚鈍之人,卻也不亞於當場打臉。對其聲譽必會帶來極大的影響。孔融的思維不可謂“不機敏靈便”從孔融妙對中告訴我們:要時刻的保持着頭腦清醒,面對別人突如其來的發難時要懂得隨機應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