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揭祕:比范進還倒黴的清朝長沙“高考”生

揭祕:比范進還倒黴的清朝長沙“高考”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年一度的高考再度上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艱難、渺茫、悲慘得很。這裏講一個關於古代“高考”(科舉)的故事吧,比今天還要艱難、渺茫、悲慘呢!

想必,大家對清朝著名作家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裏的重要角色范進的印象很深刻了吧,幾乎人人都把他當成了科舉[古代的高考]受害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此人20歲開始參加科舉,考了漫長的34年,直到54歲才成爲秀才;而後不顧岳父胡屠戶的冷嘲熱諷,瞞着家人蔘加了鄉試,竟運來廢鐵成金,得到主考官的同情,終於讓他高中了舉人。

其實,在封建科舉場上,比范進更加倒黴、更加背運的人還大有所在。下面講一個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上記載的故事吧。

在湖南長沙有個姓易的人,曾經當過門丁,多年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積攢了一些錢,就讓自己的兒子上了私塾。孩子很聰明,文章寫得不錯,於是,父親老易就想讓他去走科舉之路,考秀才、中舉人,“學而優則仕”。但是,清朝律法有規定:“倡優隸卒及其子孫概不準入考捐監。”門丁屬於隸卒,按規定小易是出身卑下,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但是,老易總算還有些銀子,就想請人給兒子小易作保推薦。

然而,童生們都強烈反對,誰也不敢擔這個風險。想考試卻報不了名,這可怎麼辦呢?於是,情急之下,老易給小易出了個餿主意,冒用他族人的名字報了名,果然就順利混進考場參加了科舉。過段時間,考試結果出來了,這小易還真是有料,成績竟很不錯,在全城數百考生中排到了頭幾名。

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小易冒名參加考試的事兒,很快就被同場考試的童生們知道了。於是,羣起譁然,煽風點火,聲勢甚漲。事情鬧到了湖南學政(相當於今天的省教育廳長和招生考試院院長)陸寶忠那裏,陸學政自然不敢怠慢:一個賤民的兒子,竟能考第一?他將信將疑地仔細審閱了小易的試卷,果然,文章清通典雅,字也寫得好,簡直沒什麼可挑剔的,令陸學政大爲賞識。陸學政遂懷了愛才之心,同時也爲了給鬧事的童生們一個交代,就對他們說,特殊情況,特殊處理。我們就來個破例吧,重新開一場考試,你們再PK一回。

揭祕:比范進還倒黴的清朝長沙“高考”生

沒成想,這數百童生竟一致不買學政大人的賬,異口同聲地說,有賤民參加考試,違反大清律例,我們堅決罷考!若學政大人不給我們做主,我們就去巡撫大人那裏討個公道,再不行就上京控告。這一來,陸學政害怕了,弄不好,出了大事,吃不了得兜着走,丟了烏紗帽是一碼事,甚至連小命也難保。於是,他就乾脆把小易從科舉黃榜上除了名。

就這樣,才華出衆、學問廣博的小易,僅因爲是門丁隸卒的後代,便只好淚別科舉,連進考場的資格都沒有!這還不倒黴、不悲慘嗎?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