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關羽張飛對諸葛亮是有多不服,爲何偏偏服徐庶,還聽從他指揮?

關羽張飛對諸葛亮是有多不服,爲何偏偏服徐庶,還聽從他指揮?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記得,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請得諸葛孔明先生出山。轉年,曹操派遣夏侯惇殺奔新野。劉備把兩個兄弟召集在一起。問:二位賢弟,夏侯惇引兵到來,應該如何迎敵呀?張飛說道:可派遣孔明前去迎敵呀。劉備說:智賴孔明,勇須二弟啊。

這段對話看出,張飛關羽對孔明心中多有不服。後面孔明出場也看出了這一點。他說:但恐關、張二人不肯聽吾號令;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劍印。

事實上,關羽是一個傲人,張飛是一個狂人。劉備三顧茅廬,兩個兄弟大雪天在門外面忍着孔明擺譜,心中自然是老大不痛快。所以諸葛亮後來雖然通過幾場戰役讓關張二人瞭解了自己的才能,但始終不能讓二人心服口服。

關羽張飛對諸葛亮是有多不服,爲何偏偏服徐庶,還聽從他指揮?

爲了徹底讓關羽折服,赤壁之戰之時,孔明還專門安排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表面看是因爲天不滅曹,賣給關羽一個順水人情。實則是當着全軍將士之面,挫挫關羽的銳氣。

即使這樣,關羽始終也沒有認可諸葛亮。包括張飛在內,他們對孔明的用兵用計是服氣的,但不服的是孔明的爲人處世。孔明這人做事太過擺譜,讓人感覺不爽快。所以關羽、張飛從不把他當成與自己一樣的性情中人

事實上,後來關羽獨守荊州中了呂蒙之計,結果劉封與糜竺不救,感覺隱隱約約都有諸葛的影子。關羽丟失荊州之後,糜竺莫名其妙投降了吳國。按道理說,糜竺早年就跟隨劉備,他是劉備的小舅子,沒有理由投降的。或許其中有什麼難言之隱也未可知。

諸葛亮來了之後,關羽、張飛始終跟這個丞相有些隔心。難道是因爲武將天生輕視書生嗎?不是這樣的。因爲之前徐庶來的時候,他和關張就能迅速融合到一起。

1.

徐庶跟諸葛亮的性格完全不一樣,此人做事從來不拖泥帶水,也沒有任何鋪墊過渡。而且,此人出山之後,連續打了一個漂亮的“連環三仗”。

看諸葛亮打仗,給人感覺是什麼?是沉重。每仗都要先運籌帷幄,正如後人對他的評價,每臨大事有靜心。這一靜心,總給人一種大戰來臨的感覺。所以諸葛亮打仗的特點是“舉輕若重”。無論大仗小仗,都要精打細算。

徐庶就不是這樣了。他這個人是“舉重若輕”。

徐庶面對的敵人是曹仁與李典。

曹仁是曹操陣營中少有的文武兼備的將軍。在樊城之戰,被關羽水淹的情況下,還能死守,一直等來徐晃,最終打敗當時威震華夏的漢壽亭候關羽。

那麼我們來看看徐庶是如何談笑間讓曹仁部隊灰飛煙滅的。

巧的是,主戰場也是樊城。

第一仗,曹仁派呂曠、呂翔做爲先鋒前去廝殺。

探馬飛報玄德。玄德請徐庶商議。徐庶說:“既有敵兵,不可令其入境。可使關公引一軍從左而出,以敵來軍中路;張飛引一軍從右而出,以敵來軍後路;公自引趙雲出兵前路相迎:敵可破矣。”

我們看,徐庶安排的第一條原則,是“迎敵於境外”。跟敵人打仗不在自己的境內打,要在境外迎敵。結果這一仗簡單又漂亮,趙雲單挑了呂曠,張飛單挑了呂翔。

大家看,徐庶安排關張趙雲迎敵的時候,沒有任何一人有不服和牢騷。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嚴格說起來,徐庶這個人不光能排兵佈陣,而且是一個俠義之人。書中借程昱之口介紹,此人幼好學擊劍;中平末年,嘗爲人報仇殺人,披髮塗面而走,爲吏所獲;問其姓名不答,吏乃縛於車上,擊鼓行於市,今市人識之,雖有識者不敢言,而同伴竊解救之。乃更姓名而逃,折節向學,遍訪名師,嘗與司馬徽談論。

這段話說出了徐庶三個特點。一是爲人俠義(爲人報仇殺人),二是廣積人脈(別人認識卻不出賣他),三是水鏡先生的朋友。

這點他與諸葛亮、龐統等人是不一樣的。諸葛亮與水鏡先生應該是師生之誼,而徐庶與水鏡先生是朋友之誼。

徐庶直來直去的性格非常對關張二人的心思。在見到劉備騎的盧馬的時候,他馬上說,此馬妨主。劉備說,已經妨過了。於是訴說了馬躍檀溪之事。徐庶接着說,這是救主不算。此馬終將會妨一主。不如你找一個仇人,把此馬讓給他騎,待妨過了此人,然後乘之,自然無事。劉備頓時變色,說先生不教吾以正道。徐庶說,向聞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試耳。

至此,我們看出,徐庶做事非常痛快,基本上是行動上直撲主題,言辭上直來直去。很快,他對劉備的試探結束了。劉備拜他爲軍師。與諸葛亮三顧茅廬對劉備的試探相比,徐庶的試探簡單直接,其實這體現了一種自信。要說諸葛亮倒不是不自信,他讓諸葛亮三顧茅廬更多的是一種提高劉備對自己的重視程度,也就是說,諸葛亮有些太愛自己了。

那麼徐庶在打贏與曹仁的第一仗之後,馬上就開始準備第二仗。

曹仁雖然輕敵,但他絕非酒囊飯袋之輩。第二仗,曹仁給徐庶擺了一個八門金鎖陣。結果被徐庶窺破陣眼,破了此陣。

緊接着,徐庶看到信風驟起,掐指一算,此爲“敵軍夜晚劫寨”之相。於是又開始安排與曹仁的第三仗。

這一仗,看似簡單,卻是先用火攻,再用水攻,最後釜底抽薪派關羽取了樊城。至此,曹仁完敗給徐庶。

2.

徐庶出山,沒有任何排場依仗,沒有任何豪言壯語,連環三仗乾淨利索地拿下了樊城。這其中徐庶自然是功不可沒,不過關張趙雲對徐庶的命令也是執行得不折不扣,這才保證了三仗漂亮完勝。

對於徐庶之能,曹操陣營程昱這樣說,徐庶之才,十倍於昱。所以後來曹操採取了卑鄙手段,通過劫持徐庶老母,賺徐庶來到曹營。

徐庶之所以主動爲劉備效力,恰是因爲劉備的仁義。而徐庶接到僞造的母親書信的時候,去找劉備說明情況。當時孫乾密告劉備,徐庶對我們的情況瞭如指掌,不如不放他走,操見元直不去,必斬其母。元直知母死,必爲母報仇。力攻曹操也。劉備說:使人殺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絕其子母之道,不義也。吾寧死,不爲不仁不義之事。由此看出,劉備此人的仁義,絕非裝出來的。

徐庶臨走,來了一個走馬薦諸葛。而且,他拿自己跟諸葛亮做了一個對比。他說,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

可以看出,徐庶此人非常謙虛。縱觀諸葛一生,卻並沒有這樣謙虛的話語。當然,諸葛亮也的確有經天緯地之才。可是,正因爲他的不謙虛,所以才導致周瑜三番五次要殺他。所以我們看,諸葛亮多次讓自己置身險地,又多次憑自己的曠世大才讓自己化險爲夷。諸葛亮的一生經歷,有時候又是蜀國經歷的縮影。他在許多時候其實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比如說馬謖失街亭。與其說是馬謖的失誤,不如說是諸葛亮調度的失誤啊。如果沒有失街亭,又如何會有空城計呢?甚至草船借箭,都是不得已逼出來的妙計。

所以諸葛亮與徐庶相比,徐庶是善於未雨綢繆,諸葛亮是善於絕處逢生。這是二人不一樣的地方。

關羽張飛對諸葛亮是有多不服,爲何偏偏服徐庶,還聽從他指揮? 第2張

做爲徐庶來說,他最後一次露面,就是在赤壁之戰曹操的大營裏。這次徐庶出場是道袍竹冠。他一把扯住統曰:“你好大膽!黃蓋用苦肉計,闞澤下詐降書,你又來獻連環計:只恐燒不盡絕!你們把出這等毒手來,只好瞞曹操,也須瞞我不得!這通話把鳳雛龐統嚇得不輕。一看是徐庶纔算放了心。最終,他給徐庶出了一個主意,在火燒戰船之前,徐庶逃離了戰場,自此之後再無下落。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