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野史中的王昭君與文人筆下的王昭君有什麼不同?

野史中的王昭君與文人筆下的王昭君有什麼不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昭君野史

王昭君出生在一個不富裕的家庭,但是家庭美滿,父母健在還有兩個哥哥嫂嫂對她甚是疼愛,昭君是家中的掌上明珠。雖然生活的很拮据,昭君也不被允許幹體力活,而是和母親學習女紅,甚至學習寫字讀書,如一般大家閨秀一樣。

野史中的王昭君與文人筆下的王昭君有什麼不同?

楊冪飾演的王昭君劇照

無奈因其傾城之貌和知書達理被選中進宮,而選進宮的女子頗多,皇帝無法一一面見便有畫師畫下美女畫像給皇帝看,於是便有很多王公貴族獻禮利用各種方法賄賂畫師,王昭君家中貧寒且其不屑於欺瞞天子和利用小人手段搏出位,於是得到畫師記恨,給她畫上了喪夫痣,使她被冷落數年。

後來逢呼韓邪第三次來中原,望能和親,於是王昭君做了她這輩子最大的決定便是主動出塞和親,這不僅只是爲了民族大義而是爲自己博出路,既然在宮中無力爲之,那麼只有出宮纔有辦法。

雖然離開家鄉,遠嫁塞外甚是感傷,所幸的是呼韓邪對昭君甚是疼愛。且昭君容貌本就傾城傾國,加上與匈奴女子剛毅之美不同,昭君更顯柔美,呼韓邪被其美牢牢吸引。而這樣一位漢族“公主”嫁到塞外,也吸引了匈奴人的眼球,對其很是喜愛。

原以爲昭君會這樣幸福生活,沒料到呼韓邪短命,昭君只能從胡俗嫁給她沒有沒有血緣關係的“兒子”爲妻,昭君欲回中原的請求不得允諾,甚是無奈。還好這十餘年,昭君生活還算太平,也是因爲有她的出塞,致使雙方硝煙停止,百姓生活安樂。

  王昭君龐天舒

龐天舒是軍旅女作家,其從最初清純的文筆最後轉變爲直面生死還有民族之情的深刻理解,在多個領域有自己的足跡,發佈了《落日之戰》、《王昭君出塞曲》等衆多作品。

野史中的王昭君與文人筆下的王昭君有什麼不同? 第2張

龐天舒《王昭君出塞曲》封面

龐天舒之所以會選擇創作王昭君這個女性,是因爲她幼年上軍校的時候曾聽老師講過王昭君的故事,當時便對王昭君有許多的疑問和興趣,至自有機會創作古代女性的時候,她便義不容辭的選擇了她。

爲了更瞭解王昭君出塞後的生活,龐天舒親自到大草原去感受草原生活,想親自解答出塞後的昭君在草原生活的感受,想知道一箇中原女子面對這遼闊的草原和這完全不同的飲食習慣是怎樣適應的。

龐天舒到了草原之後便嘲笑自己那些擔憂是多餘的,在草原的氈包裏喝下大奶茶再啃下奶疙瘩,再感受着大自然帶給你的氣息,便會覺得你在慢慢融入草原,不出多久你便是和草原是一體的。

龐天舒透過草原更加接近那個數千年出塞的漢家女子王昭君,便完成了這《王昭君出塞曲》的作品。於是王昭君的一生便在她的手中被書寫出來,從昭君無奈入宮,美貌被讓人嫉妒,被畫師使壞,無緣聖上,再到毅然出塞,成爲兩代單于的妻子,誕下一男二女,傳播漢文化,化解匈奴內部矛盾,致力於和平。最終病逝於塞外,匈奴人民對昭君甚是感恩,爲其築“青冢”紀念她。

杜甫寫王昭君的詩

杜甫遊歷衆古蹟,抒懷自己的情懷,爲古代的名士、英雄等人物寫下五首詠懷詩,其中《詠懷古蹟五首·其三》是杜甫讚歎王昭君的七言律詩,順便以此抒發自己不得志的抱負。

野史中的王昭君與文人筆下的王昭君有什麼不同? 第3張

王昭君畫像

引原詩:

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首詩從一開始便點出昭君出生的村莊,當時詩人所在之處並不能看到昭君的家鄉,他以他的想象力造就了這雄壯之景,一個“赴”字突顯山與山之間的雄壯。昭君出塞和親,因此永垂青史,詩人認爲這是種悲壯之情,具陽剛之氣,便以浩勢形容其家鄉。

第二句,詩人以“去”和“獨留”直接將昭君出塞的人生講述出來,由生到死,離開皇宮,遠離家鄉,最後不過只留形單影隻的青冢。傳說到了冬天,只有昭君墳旁長滿青草,其餘地皆荒涼。

第三句詩人則交代昭君在漢室內爲何不被寵幸,既是傾城美人,最後卻遠嫁塞外,是因爲昭君得罪了當時的畫師,於是其畫像很醜不被元帝喜愛,故與元帝一直不得見。且昭君欲回中原不得,現如今能回來的也就只有她的亡魂了。詩人藉此感慨自己懷才不遇的無奈之情。

第四句,表達的是昭君的哀怨,這琵琶曲承載的是其哀怨之情和思念故鄉的愁緒,當時詩人也身在異鄉,當時的境況和昭君是那樣相似,因此以昭君之怨寄託自己的惆悵之情。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