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粟特人的傳統習俗是怎樣的?他們有什麼曆法節日?

粟特人的傳統習俗是怎樣的?他們有什麼曆法節日?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一帶操古中東伊朗語的古老民族,從我國的東漢時期直至宋代,往來活躍在絲綢之路上,以長於經商聞名於歐亞大陸。

民風民俗

  家庭

粟特人"父子計利",因之不存在大家族制度,而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度。這種家庭的特徵是一方面非常重視父系家世,粟特人皆冠以某某是某某的兒子,父名至關重要,祖父以上就不計了。另一方面,男子成年後就須脫離家庭,自去經商謀生,孩子一降生就進行經商教育,至"男年五歲,則令學書,少解,則遣學賈, 以得利多爲善"。學成了更須獨立生活。開始與父母、兄弟別離分居,兄弟之間如發生利益糾紛,不恥訴於官府。兄弟、鄰居之間財產分得清清楚楚。

粟特人的傳統習俗是怎樣的?他們有什麼曆法節日?

婚姻

粟特人婚姻乃建立在多妻制的基礎上,粟特人的正妻多爲同族聯姻,如康阿義屈達幹夫人石氏、安菩夫人康氏、米繼芬夫人米氏,康、安、米、石皆爲粟特姓氏,但也有異族通婚者,如安祿山生父本姓康,養父姓安,母爲突厥阿史德氏,亦屬異族豪宗大姓。正妻地位很高,可以與丈夫並坐胡牀見客,法律上不但允許夫休妻,而且允許妻棄夫,擁有再嫁的權利。由於粟特人多去遠地經商,其性生活不可能爲一夫一妻制束縛得很緊。因此,還另有侍妾、姘頭,這些次妻皆爲外族,有的還具奴隸身份。

服飾

粟特人屬剪髮型民族。《魏書·西域傳》記"康國丈夫剪髮",慧 超《往五天竺國傳》亦云"此中胡國並剪髮"。按波斯髮型爲剪髮齊 項,粟特人大約也是如此,《康國傳》記其女子盤髻,然品治肯特壁畫中少女髮型則爲梳五辮,左右各二,腦後一,則婦人的盤髻也是由辮子盤梳而成且面蒙黑巾。康國人還有以髮油美髮的習俗,杜環《經行記》記粟特人"以香油塗發"。

粟特人一般穿白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21記曰:"西域俗人 皆著白色衣",玄奘亦曰"吉乃素服,兇則皁衣。"黑色乃喪服的顏色,忌服用。由於粟特人重商逐利,不存在服色等級的差別,其餘花色亦各憑所好,所謂"素衣",未必是全白,而是多夾用綠花,一般戴尖頂虛帽,大約是古塞人遺俗,有的帽子還有前檐;曰卷檐虛帽,便於遮陽遠視,宜於長途旅行。其服裝以窄袖緊身爲特徵,講究突出身體線條,玄奘記其人"裳眼褊急",劉正言詩云"胡衫雙袖小",就是這一特徵的顯現。粟特人的腰帶特別講究,有所謂萬釘寶鈿金帶,即在革帶上裝飾以各種珠寶,上佩刀劍,品治肯特壁畫對此有生動描繪,下穿長筒革靴,便於跋涉風沙,舞伎則穿錦軟靴,劉正言詩云"弄腳繽紛錦靴軟",此外還有軟式拖鞋,粟特人在家似乎更喜歡穿這種鞋。

粟特人的傳統習俗是怎樣的?他們有什麼曆法節日? 第2張

飲食

粟特人以麥面和羊肉爲主食,慧琳《一切經音義》雲:"胡食 者,即鏵鑼、燒餅、胡餅、搭納等事。"鏵鑼,即油燜大米飯,今名抓飯,是一種大米加羊肉、葡萄乾混合製成的油燜飯。如今的抓飯必 須放胡蘿、和洋蔥,其時洋蔥已栽培,但胡蘿蔔、尚未傳來,與今抓飯略有不同。燒餅即今日維吾爾族食用的饢。胡餅則上加胡麻,反似今日的北京燒餅。元耶律楚材至河中還吃到雞舌宴,可知粟特人已知養雞以供食用。葡萄酒是常備的佐餐飲料,盛在一種特殊的碗形酒器叵羅中,以金、銀、銅等各種不同質料製成,岑參詩中有"交河美酒金叵羅"之語,所指就是這種酒器。

曆法節日

  祆教歷

曆法直接繼承波斯的影響,實行祆教歷,這種曆法分全 年爲365天,12月,每月一律30天,餘5天擱置,一年差6小時,4年差1天,因此,每4年歲首提前1天,故我國史料對粟特歲首記 載不一,杜環《經行記》雲"其俗漢五月爲歲首",韋節《西蕃記》說"以六月一日爲歲首",《新唐書·康國傳》則雲:"以十二月爲歲首"。記載差異正是由於歲首推移的結果,七曜制的發明則乃粟特曆法的重要特點,七曜指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合爲一個週期,又稱星期,至今仍在通行。

粟特人的傳統習俗是怎樣的?他們有什麼曆法節日? 第3張

節慶

粟特人的節慶,依蔡鴻生研究,主要有三,即歲首節、葡萄酒節、乞寒潑水節。歲首節即年節,韋節《西蕃記》記此節連續慶祝七天,舉行賽馬及射箭遊戲,射中者可爲一日王,顯示了金錢崇拜的力量。粟特人有陳寶鬥富的習俗,每次聚會時,在做的所有的人都把身邊所帶的寶物拿出來,相互鬥寶。寶物多者,戴帽居於座上,其餘以財物的多少分列。這同明代徽商以資財多少選祭酒,定座次的風俗完全一致,反映了重商民族的本質特色,推測似乎也是在歲首節舉行的。歲首節還例行祭祖儀式,"國立祖廟,以六月祭之"。民家大概也仿行之。年節又是求天兒骸骨節,這是個同祆教有關的宗教節日,粟特"俗事天神,崇敬甚重,雲神兒七日死,失骸骨,事神之人,每至其月,俱著黑疊衣(黑色棉衣),徒跣,撫胸號泣,涕淚橫流,丈夫、婦人三五百人散在草野,求兒骸骨,七日便止"。這位失骸骨的天兒就是多尼·耽末子,起源於古巴比倫時代,對於他的祈求反映了對作物生長枯而復生的復榮願望,傳至粟特,天兒演變爲西耶烏什的英雄傳說,這位英雄在安國建立捕喝城之後慘遭殺害,因於歲首凌晨舉行野祭,胡男胡女赴郊外尋找天兒骸骨,既是郊遊,又是對大地回春的禱祝。

 潑水節

乞寒潑水節爲十月三十日,原爲波斯節日,相傳波斯薩珊王朝卑路斯(459-483年)在位時期出現苦旱,幸得國王相救,因之每到此日,便以水相潑爲戲。 "乞寒,奉西國外康國之樂。其樂器有大鼓、小鼓、琵琶、箜篌、笛,其樂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體,澆灌衢路,鼓舞跳躍以乞寒也。"這一節日對塔里木綠洲諸國影響甚巨。又有葡萄酒節,據阿里·比丘爾雲五月十八日乃是裏巴巴花拉節,又作巴米花拉節,意即飲純葡萄漿,二十六日卡林花拉節,意爲品聖葡萄,此節一直延續至八月九日,後來演變爲清代維吾爾人的收穫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