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鄭氏三公是誰?鄭國開國後的三代君王簡介

鄭氏三公是誰?鄭國開國後的三代君王簡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是鄭國開國後的三代君王,分別被鄭氏後裔稱爲太始祖、二世祖、三世祖,被尊鄭氏三公。鄭氏三公像位於河南省滎陽市城東南檀山、鄭上路與310國道交會處的三角地帶。

鄭氏三公是誰?鄭國開國後的三代君王簡介

鄭桓公

鄭桓公姓姬,名友,周宣王同母弟。公元前806年,鄭桓公被封於棫林(今陝西),國號鄭,西周最後一個封國。周宣王死,周幽王繼位。周幽王昏庸無能,整天圍着一個叫褒姒(sì)的"冷美人"轉,爲博褒姒一笑,他竟點燃了只有戰爭時才用的信號--烽火。各諸侯國見烽火燃起,紛紛前來勤王救駕,走到一看,原來是幽王爲博美人一笑而搞的惡作劇,諸侯們心裏自然很不高興。

周幽王即位的第八年,幽王任命鄭桓公爲王朝司徒(三公之一,管理地籍與戶籍)。鄭桓公爲幽王這一昏君服務,伴君如伴虎。加之王室已漸衰敗,鄭桓公開始爲自己着想了。於是,他向太史伯請教"何所可以逃死",太史伯爲鄭桓公分析了天下形勢:各大封國,不是王的親屬,就是王的親戚,還有各大功臣都有自己的封地,並且都已建國數百年了,根深蒂固,你想在他肘腋下去找地盤,那是不可想象的。而在東方河、濟、潁、洛之間有一塊土地,那裏有十個國家,其中的虢國和鄶(kuài)國兩個國家最大,而虢國的國君總以爲自己是周文王弟、周武王叔父姬仲的後人,血脈純正,所以"虢君恃勢"。鄶國處在羣山之中,易守難攻,雖不是姬姓之國,因爲所處地理的關係,所以"鄶君恃險"。這兩個國君都"貪而好利,百姓不附"。而你在朝中任司徒,有很多善政,虢國和鄶國的人民都知道,他們非常愛戴你。如果你備上禮物去向虢、鄶二君行賄,態度謙卑,好言好語,請借一塊土地暫時安頓家人,他們是會借給你的。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你是朝中重臣,你還有用,他們有事還求助於你,從這方面說,他們不敢不給你辦。如果這樣,"虢、鄶之民皆公之民也"。國室危急,如果國家有變,虢、鄶二國必然騷動,到那時你可"奉辭伐罪,無不克矣!"虢、鄶滅亡以後,其它八個小國自然臣服。

鄭氏三公是誰?鄭國開國後的三代君王簡介 第2張

按照這一戰略方針,鄭桓公馬上行動,很快將孥(家人、財物和奴隸)轉移到東方。虢、鄶之君自然不會將鄭桓公的家人安置在自己的國都,當然也不敢將王朝司徒這個大官的家人撂在荒天野地,正好虢、鄶之間有一個殷商時期遺留下來的城池屬於虢國的地盤,虢君就借給了鄭桓公。鄭桓公便把家人安置此城,即今滎陽東南二十里的京襄城。

鄭桓公要擴大地盤,首先瞄準鄶國。鄶國是妘(yún)姓之國,非姬姓之國,先滅鄶國,諸侯和周王室不會有所震動。加之桓公寄孥時,鄶國好像不曾提供方便,鄭桓公想給他點顏色看看。

但是,鄶國畢竟經營了幾百年,又處在羣山之中,硬攻肯定不行,更何況鄭國並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一舉將鄶國搞定。經過密謀,鄭桓公想到了一個高招:他派出情報人員蒐集鄶國豪傑、良臣、辯智、果敢之士的材料,將他們的姓名寫在造假的盟書上,並且寫上將鄶國消滅後,鄶國良田分給他們的分配方案和將授給這些人的官職。趁着夜色,鄭桓公派人將這些"盟書"偷偷埋在距鄶國都城很近能讓人看到的地方,灑上雞血,扔些雞毛,造成曾在此結盟的樣子。第二天,有人將此情況報告了鄶國國君,鄶君立即下令開挖,果然挖出了"盟書"。鄶君閱罷大怒,按圖索驥,將這些"裏通外國"、"吃裏扒外"的人統統抓獲,不問青紅皁白,全部殺死。可憐鄶國這些豪傑、良臣、辯智、果敢之士,到死還矇在鼓裏,不明不白就被他們擁戴的主子給收拾了。

鄭桓公離間鄶國君臣、借刀殺人獲得圓滿成功。鄶國無良臣猛將,鄭桓公"遂取之",實際掌握了鄶國政權。

鄭桓公寄孥東方,需要大批糧食以解決吃飯問題,滎澤、圃田澤周邊有許多灘塗和大片荒地,這些灘塗土質肥沃,易於開發,且當年即會有好收成。於是,鄭桓公帶領家人、奴隸和被他解放來到鄭國的殷商遺民,"庸次比耦(ǒu),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藿而共處之"。

鄭武公

鄭桓公剛安頓好家人,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之亂"爆發。因幽王曾爲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失去信任,烽火傳至諸侯國,諸侯仍以爲幽王在開玩笑,遲不發兵。當確信這次真的是"狼來了"的時候,幽王已被殺死,國都鎬京被夷爲平地。即位的周平王將原宗周之地交於秦襄公管理,自己則在諸侯保護下東遷洛邑。此爲東周之開始。

鄭氏三公是誰?鄭國開國後的三代君王簡介 第3張

犬戎之亂中,鄭桓公戰死。桓公子掘突(即鄭武公)草草將父掩埋於華山腳下,便保護平王東遷。掘突襲父爵,繼父職,仍爲東周王室司徒。鄭國原在棫林封地被周平王指給了秦襄公,鄭國有國而無地盤,雖然東方有"寄孥之地",但畢竟是借人家的土地,而大批臣民還留在原鄭國的封地。人是最寶貴的,怎樣才能將這些臣民轉移到東方呢?周王室東遷,一要有人保護,二要搬移王室的重器,因爲重器是國家的象徵。王室東遷,已由晉國出兵護送,鄭武公抓住時機,主動承擔了搬移王室重器的任務。於是,鄭武公緊急發動在鄭國故地臣民,興師動衆,將周王室的鐘鼎禮器運往東周。雖然路途坎坷遙遠,費盡千辛萬苦,但一路有軍隊保護,安全地到達了雒(洛)邑。交接完畢,大批鄭國臣民便神不知、鬼不覺地來到了寄孥地京城,成了東方鄭國的基本臣民。

因爲鄭國有國而無地盤,且鄭桓公是勤王而死,鄭武公佐平王東遷有功,平王允許鄭武公在畿內(國都附近地區)之地重建鄭國。鄭武公便以京城爲最初的國都,建立了東方鄭國。

據《韓非子》的記載,鄶國已被鄭桓公所取,至平王東遷的第二年(公元前769年),鄭武公復佔其城邑,鄶國徹底滅亡。時隔一年(公元前767年),鄭武公滅虢國。公元前765年,鄭武公將國都由京城南遷於溱洧(今新密境內)。周圍的鄢(一作鄔)、蔽(敝)、補、丹、依、、歷、華八個小國,也都臣服於鄭。至此,鄭國已據有了原東方十國的地盤。

鄭武公繼承父志,佔有東方十國後,帶領臣民開墾灘塗,擴大疆域,增加收入。這一時期,東至開封,北至新鄉(均在黃河南岸),均已納入鄭國版圖。疆域擴大,實力增強,國家安定,鄭國成爲東方強國。

 鄭莊公

公元前744年,鄭武公病逝,其子寤生即位,即鄭莊公。莊公襲父職,擔任周王室司徒。

鄭莊公繼承祖、父之志,勵精圖治,把鄭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初霸諸侯,得專征伐。鄭國發展壯大,各諸侯國惶惶不安,周王室也感到危機,認爲鄭國靠近王朝,爲腋下之患。於是,周桓王想用虢公忌父取代鄭莊公在王朝的卿士地位,削弱莊公權力。鄭莊公聞聽此事,十分惱火,因爲先祖鄭桓公勤王而死,先父鄭武公處處尊王,鄭國沒有對不起周王室的地方,周天子怎麼能卸磨殺驢,忘恩負義!於是,鄭莊公據理力爭,周桓王自知理屈,信誓旦旦說"無之"。鄭莊公不依不饒,結果,周王室與鄭國互換人質,以作保證,此即"周鄭交質"。周天子與鄭國交換人質事件,使周王朝地位一落千丈。周鄭交質事件,增加了周桓王對鄭莊公的不滿。周桓王不斷削弱鄭莊公權力,鄭莊公針鋒相對,派手下取王室溫地之麥,收王室眼皮底下的秋莊稼,向周王室施壓,周鄭關係進一步緊張,此即"周鄭交惡"。

鄭氏三公是誰?鄭國開國後的三代君王簡介 第4張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免除鄭莊公王朝職務,親率諸侯聯軍伐鄭,此爲"周鄭交兵"。此戰,鄭國大獲全勝,周桓王被鄭國的祝聃射中肩膀,威風掃地。入夜,鄭莊公派人"慰問"桓王,訴說鄭國是不得已的自衛行動,射中王肩,純屬偶然。鄭莊公軟硬兼施,政治手段發揮得淋漓盡致,可謂揮灑自如。

莊公母武姜,素不喜莊公,而喜莊公弟叔段。武公在世時,武姜曾請武公將段立爲太子,武公沒有同意。鄭莊公初即位,其母武姜爲段請求封地,初請制,莊公不許。第二年,武姜又爲段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京城乃桓公、武公苦心經營的舊都,雖然被迫放棄,也是國之重鎮,派弟弟去鎮守,也是得其人選。段在京城,深得京人愛戴,《詩經》中《叔于田》、《大叔于田》就是產生於此時民歌。《叔于田》述叔段"洵(xún)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表現了段的善良、英武以及人們對他的敬重。《大叔于田》記載的是莊公到京視察,段親下圍場與虎搏鬥,"袒裼(xī)暴虎,獻於公所"(活捉猛虎,向國君哥獻禮)。與虎搏鬥的狩獵活動是一種軍事演習,段擒虎以獻,當國君的哥哥自然高興,在讚賞弟弟武藝高強的同時,告誡弟弟"將叔勿狃(niǔ),戒其傷女(同'汝')"。意思是以後不要再這樣幹了,防止老虎傷害你。這是一幅多麼逼真而和諧的兄友弟恭圖啊!但是,人的私慾是無窮的,段在其母武姜協助下把鄭國西部和北部的土地歸爲己有,復"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繕治城郭,收集糧草,整修裝備和武器,編組步兵和戰車,將要襲擊鄭國),他準備推翻兄長取而代之。

公元前722年,段將攻鄭,武姜爲內應。鄭莊公得到情報,命子封率軍攻取京城。段大敗,出奔鄢,又奔共。兄弟手足,頓成寇仇。京城大叔出奔共成了共叔段,其母武姜親自導演的弟弒兄政變未能成功,驚恐萬狀。而莊公對親生母親的所作所爲甚感惱恨和失望,說出了"不至黃泉,毋相見也"的氣話。封建社會講究孝道,母不慈子亦應孝,況莊公爲一國之君,縱然母親有千錯萬錯,爲子者亦應恪盡孝道。時間既久,莊公感到自己話說得有點絕了,但身爲國君,金口玉言,無臺階可下。大臣潁考叔建議開挖隧道,及於泉水,權當黃泉,請母子相見。於是,母子相見於隧中,"其樂也融融"了。今京城內有陰司澗溝,傳爲莊公母子相見處。

鄭伯克段後,京城有三百餘年未見史籍記載。至鄭公十五年(公元前408),韓景侯伐鄭取雍丘(杞縣)後,纔有"鄭城京"記及京城。此次"城京"(維修京之城池),顯然是因爲戰爭需要,因韓軍已取雍丘,距國都新鄭(鄭國初都於滎,遷於密,再遷於新鄭)已經很近,國都受到威脅。況新鄭之東、南無險可守,防禦南來、東來韓國之敵,國都新鄭實無京城的地理位置優越。"城京"後33年,鄭爲韓滅。這33年,京城應該是第二次當了鄭國的國都。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