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隋朝重要的歷史大事件彙總——(公元581~618年)

隋朝重要的歷史大事件彙總——(公元581~618年)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啓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於北周靜帝建立隋朝,至619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隋朝滅亡爲止,國祚38年。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爲“隋”。隋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隋初的開皇之治。爲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建立京師大興城和東都洛陽。

隋朝重要的歷史大事件彙總——(公元581~618年)

隋朝根據南北朝的經驗而改革政制,興建隋唐大運河使到很多城市從此出生,令很多新舊事物交替廢興,這些政策幾乎被唐朝和宋朝全盤承襲,唐朝在某程度上更是隋朝的伸展。此朝代深刻影響往後唐朝、宋朝、以後中國朝代,以至今日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外交。

中文名稱:隋朝

英文名稱:Sui Dynasty

簡稱:隋

所屬洲:亞洲

首都:大興(今西安)、洛陽

主要城市:太原,江都, 成都

貨幣:圓孔錢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

人口數量:46,019,956人(609年)

主要民族:漢族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

國土面積:480萬平方公里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選官制度:科舉制

軍事制度:府兵制

主要貢獻:統一南北、開創科舉、開通大運河

隋朝皇帝

高祖文皇帝楊堅

世祖煬皇帝(明皇帝)楊廣

恭皇帝楊侑

哀皇帝楊侗

秦王楊浩

睿宗順皇帝楊政道

  事件

  尉遲迥之亂

尉遲迥之亂指的是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尉遲迥等北周老臣因不滿楊堅奪權而發動的軍事行動。

  楊堅稱帝

  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創立的,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丞相權力的機構或體制。其中三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包括吏部、禮部、兵部、度支(後改爲戶部)、都官(後改爲刑部)和工部; 每部各轄四司,共爲二十四司。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在於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把相權“一分爲三”,互相牽制;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加強了皇權

三省: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營建大興

公元581年,北周權臣、外戚楊堅稱帝,建立隋朝。起初,仍定都在漢長安城。但此時長安城風光不再——規模狹小、凋殘敗落,衙署與民居混雜,而且“水皆鹹鹵,不甚宜人”,加上渭水南侵。除此,還有更重要的兩個原因:隋文帝是一個一心想統一全國的帝王,生活在殘破不堪的漢代古城中,當然不能滿足;另外,隋文帝是一個迷信風水而又猜忌多疑的人(這與他出生後到13歲一直都生活在寺院裏有關)。西漢之後,在漢長安城相繼建都的幾個朝代均壽命短暫,在隋文帝看來,漢長安城是個不祥之地。而且,據說隋文帝夜夢洪水淹沒都城。諸多原因促使隋文帝改建新都。

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詔左僕射高熲爲總領事,太子左庶子宇文愷爲副都監,於龍首原之南營建新都。由於楊堅在北周時被封爲“大興郡公”,所以新都命名爲“大興城”。又據《雍錄》卷三記載,隋大興殿(唐改稱太極殿)所在地爲大興村,以此名城,並取永遠興隆昌盛之意。

  隋與突厥之戰

隋與突厥之戰,是隋朝對突厥的防禦戰爭。隋朝最後與突厥的戰爭勝利後,得以將勢力擴展到蒙古高原。同時也有利於保護中原地區經濟與文化。

名稱:隋與突厥之戰

地點:北方長城一帶(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與內蒙古等地)

時間:581年-602年

參戰方:隋朝、突厥

結果:突厥分裂東西,分別歸降隋朝。

主要指揮官:隋文帝、隋煬帝

主要指揮官:沙鉢略可汗、都藍可汗、達頭可汗

  統一南北

隋文帝意圖南滅南朝陳,採納高熲的策略:干擾南朝陳的農業生產,破壞陳國的軍事儲積,使陳國損失慘重,而又疲憊不堪。隋文帝於隋與突厥之戰勝利後,開皇七年十月廢除西樑國。隔年發動滅陳之戰,隋文帝命晉王楊廣爲行軍元帥、秦王楊俊、河清公楊素爲副帥、高熲爲參謀、王韶爲司馬,兵分八路攻陳。

楊素率水軍從巴東順長江東下,與荊州劉仁恩軍聯合佔領延州(今長江西陵峽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等上游陳軍防禦。由公安東援建康之中游陳軍也被楊俊軍阻於漢口一帶,爲下游隋軍創造有利條件。下游隋軍主力乘陳朝歡度元會(即春節)之機分路渡江。行軍總管韓擒虎、賀若弼兩軍鉗擊建康,與宇文述軍包圍建康。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二月,隋軍進入建康城,俘陳後主,陳亡。開皇十年(公元590年)九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衆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爲隋地,隋朝統一天下。

  夷平建康

隋末民變是隋朝末年農民起義推翻隋朝統治的戰爭,戰爭從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的王薄領導的長白山首義開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輔公祏的反唐失敗結束,前後歷時14年。

  開皇之治

開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時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隋文帝楊堅倡導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並設置穀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裏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到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戶口才有三百八十萬,還不到隋朝極盛時的二分之一。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庶與強盛。

  楊廣奪位

在仁壽四年(604年)7月,文帝臥病在牀,楊廣於是寫信給楊素,請教如何處理文帝后事和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誤將楊素的回信送至了文帝手上。文帝大怒,隨即宣楊廣入宮,要當面責問他。正在此時,宣華夫人陳氏也哭訴楊廣在她來途中調戲她,使文帝頓悟,拍牀大罵:“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急忙命人傳大臣柳述、元巖草擬詔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爲太子。楊廣得知後將柳述、元巖抓入獄,並讓右庶子張衡入文帝寢殿侍疾並將文帝周圍的侍從打發走。傳說文帝就是他親手所殺。不久文帝便駕崩。

 開鑿大運河

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隋爲興兵伐陳,從今淮安到揚州,開山陽瀆,後又整治取直,中間不再繞道射陽湖。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開通濟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鎮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通濟渠,又名汴渠,是漕運的幹道。隋煬帝大業四年608年又開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入今衛河至天津,繼溯永定河通今北京。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由今揚州、鎮江引江水經無錫、蘇州、嘉興至杭州通錢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陽爲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連接而成,西接大興,南通餘杭,北通涿郡,全長折今2700餘公里的大運河。

大運河的開通產生了久遠而積極的影響。它爲以後的歷代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大運河修築成功和此後發揮作用的五百餘年時間之內成爲溝通隋唐大運河沿線的重要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成爲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澤被至今;對鞏固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修建過程中過重的勞役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負擔,導致階級矛盾激化,使得民怨沸騰,同時,隋煬帝利用大運河,組織到江南巡遊,也進一步加劇了當時的階級矛盾,成爲隋末民變的誘因之一。

 開創科舉制

科舉始於605年時的隋朝,發展併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持續了1300多年。現代社會公務員的選拔制度亦是從科舉制間接演變而來。

吐谷渾擾境

公元608年隋煬帝大業四年,隋朝勸說鐵勒進攻吐谷渾,吐谷渾大敗東遷並向隋朝求救。隋煬帝派宇文述將兵迎之,吐谷渾畏隋兵之強,據降西遷。宇文述遂攻入吐谷渾境內,連克曼頭、赤水二城。吐谷渾大舉南遷,其原有領土東西四千裏、南北二千里皆被隋朝佔領。隋朝在當地設置了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

7世紀初葉吐蕃興起,向青海地區擴張。在662年—663年期間吐蕃軍吞併吐谷渾,首領諾曷鉢率領殘部投唐涼州。一部分吐谷渾人留居故地,成爲吐蕃屬國。現代一些學者研究認爲,青海甘肅一帶的土族是吐谷渾的後裔。

  三徵高句麗

三徵高句麗是指隋煬帝時,三次都御駕親征高句麗。612年二月,隋煬帝以高句麗國王高元不肯朝見爲由,一徵高麗,御駕親征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二徵高句麗,613年四月,隋煬帝親統六十萬右路軍開到遼東城614年二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麗國王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煬帝見已挽回兩敗之辱,遂班師還朝。高句麗多次抵禦,隋軍損失慘重。經過這三次大規模的征戰,大大的消耗的隋朝的國力,激起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名稱:三徵高句麗(三徵高麗)

地點:中國東北、遼東半島、朝鮮半島

時間:612—614年

參戰方:隋朝、高句麗

結果:隋朝失敗,消耗的隋朝的國力

參戰方兵力:高麗:約30萬人;隋朝:100萬人

主要指揮官:隋煬帝、嬰陽王、宇文述

  瓦崗軍起義

早在大業七年(611年),東郡韋城縣(今河南滑縣)人翟讓因罪逃亡到瓦崗寨(今滑縣南),繼而聚衆起事。不久同郡的王伯當、單雄信、徐世績紛紛加入,勢力漸強。其時徐世績建議西上鄭、宋(今鄭州商丘一帶)發展。大業十二年(616年),王伯當引薦曾參加楊玄感起兵反隋的李密加入瓦崗軍。李密有膽略,多智謀,在他的策劃下,瓦崗軍很快就壯大起來,併成爲中原地區起事軍隊的主力。及後瓦崗軍攻克了滎陽(今河南鄭州)諸縣,又殺死了前來討捕的隋將張須陀,聲威大振。大業十三年(617年)二月,瓦崗軍攻克了興洛倉,並將貯存的大批糧食分給饑民。隋留守東都的越王侗急忙派劉長恭、斐仁基兵分兩路合擊瓦崗軍。李密先擊破劉軍,後又招降了裴仁基。由是李密成了瓦崗軍首領,統衆至數十萬人,幾乎控制了河南全境。四月,瓦崗軍進逼東都,煬帝遂派王世充堅守之。但這時瓦崗軍卻發生了嚴重的內訌,李密殺了翟讓,並堅持在東都城外與隋軍相峙的錯誤戰略。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煬帝在江都被殺,宇文化及引兵西歸,在洛陽城下與瓦崗軍相遇,瓦崗軍被宇文化及軍和王世充軍前後夾擊,大敗。九月,李密西走,降於唐朝,瓦崗起事軍隊終於潰散。

  隋末民變

隋煬帝連年大興土木,對外不斷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紛紛舉兵反抗,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全國性的武裝起義。隋末農民起義是爆發在7世紀初隋末推翻隋統治者的農民起義。在隋朝大業十二年後,形成了三支強大的起義軍,即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江淮的杜伏威軍。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的王薄領導的長白山首義開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輔公祏的反唐失敗結束,前後歷時14年。沉重打擊了隋王朝。隋朝滅亡後,以李淵爲首的關隴集團建立了唐朝。

名稱:隋末農民起義

地點:611—624年

時間:中國北方、關中、江淮等地

參戰方:隋朝、各地軍閥、各地農民起義軍

結果:隋朝滅亡,李淵獲勝,建立唐朝。

主要指揮官:李密、翟讓、竇建德、 杜伏威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