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明末大事件:甲申之變,明朝歷史終於此

明末大事件:甲申之變,明朝歷史終於此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甲申之變 ,指的是明末李自成攻入大明首都北京,明朝作爲全國統一政權滅亡,隨後清軍入關的歷史事件。

甲申就是中國明末甲申的這一年即1644年,是崇禎十七年,又是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

明末大事件:甲申之變,明朝歷史終於此

這年春天,在中國大地上,以朱由檢爲首的大明、以福臨爲首的大清和以李自成爲首的大順三大政權,爲爭奪國家最高統治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清朝據有東北,先後四次入關,得勝而歸,正在尋求據有全國統治權的策略。李自成農民軍在中原戰場上六次擊潰明軍主力,入據關中,建國大順,正以雷霆萬鈞之力,逼向北京。明王朝積重難返,兩面作戰,處於南北夾擊之中,面臨崩潰的邊緣,繼續傾盡全力,爲挽救危局而努力。

1644年三月十九日,大順軍攻克北京,崇禎帝朱由檢自縊身死,當天大順皇帝李自成進入北京,標誌着明朝的覆亡。在短短的兩三個月裏,大順政權憑藉兵威和深得民心,迅速地接管了整個黃河流域和部分長江流域的大片疆土,統治區包括了現在的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全境以及湖北、江蘇、安徽的部分地方。山海關外的明朝軍隊在平西伯吳三桂、遼東巡撫黎玉田的帶領下撤入關內,並且同山海關總兵高第一道投降了大順政權;清廷乘機派鄭親王濟爾哈朗等收取了關外地區,這樣就形成了大順政權同清政權隔關相峙的局面。

明末大事件:甲申之變,明朝歷史終於此 第2張

大順軍佔領北京後,大順政權的領導人如果能夠高瞻遠矚,對全國形勢有清醒的認識,完全可以採取正確的對策。然而,李自成爲首的大順軍領導人並沒有依據形勢的變化在政策上作出必要的調整。他們仍然以農民利益的維護者自居,在管轄區內繼續實行打擊官紳地主的追贓助餉政策。在軍事部署上,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也缺乏戰略眼光。李自成在西安決策大舉東征,以推翻明王朝爲目標時,就應當對下一步迎戰清軍做到胸有成竹。事實卻完全相反,他幾乎沒有意識到清軍將是同自己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

而後來的招降吳三桂不成和山海關戰役,標誌着大順軍在北京統治的失敗。山海關戰役是明清之際直接影響全國局勢發展的一場關鍵性戰役,對於推翻明朝後究竟是由大順朝廷還是清朝廷統治全國關係重大。戰役的結果是清勝順敗,根本原因在於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目光短淺,政策和戰略上犯了一系列重大錯誤。山海關戰役的意義標誌着:一、大順軍的歷史使命從此由推翻明王朝轉變爲抗清鬥爭;二、清廷統治者夢寐以求的入主中原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三、以吳三桂爲倡首在漢族官紳中迅速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擁清派。

公元1644年,在中國干支紀年中爲甲申年。這一年的歷史上充滿了風雲突變、波濤疊起的重大事件,階級搏鬥和民族征戰都達到高潮,又攪合在一起,在中華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面。拿紀年來說,在明朝是崇禎十七年,清朝是順治元年,大順政權是永昌元年。三種紀年代表着三個互相敵對的政權,從此開始了逐鹿中原的鬥爭。

明朝歷史止於甲申之變嗎?

明朝的全國性政權正統歷史當然是止於甲申之變,所以今天我們的歷史書上都是記載明朝是1368年—1644年,共計276年。

如果不以全國性政權正統論的話,明朝歷史應該到1683年。

1644年清軍入關後,南方明朝殘餘勢力先後擁立了明朝四位藩王建立了南明小朝廷,與清軍展開了拉鋸戰。1662年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於雲南昆明。1683年臺灣明鄭降清,明朝的歷史纔算徹底結束。

南明小朝廷是1644年甲申之變後最爲正統的朝代,比之滿清、李自成之大順、張獻忠之大西要更具有正統性。可惜因爲延續了明末黨爭及其擁立藩王血統不正等原因,南明不僅沒有北伐復興明朝,更是爲清朝所滅。

清朝滅掉所有割據勢力以後,自然是正統。所以明朝的全國性政權正統統治歷史只能截止到1644年。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