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高熲:隋朝開國功臣 同時也是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高熲:隋朝開國功臣 同時也是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熲爲什麼飽受兩任皇帝厭惡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提起短命的隋朝,最爲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應該就是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獨孤皇后以及隋末的一衆英雄好漢。這些人在短暫的隋朝發光發熱,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在隋朝前期,是隋朝開國功臣,是開皇盛世的助推手,是隋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他就是隋朝首任丞相高熲。

一、軍事平亂

高熲出身於渤海高氏,和北齊皇室是同宗,他的父親也曾經在北齊當官,後來被奸臣陷害不得已投奔北周,投靠在獨孤信門下。因此,當北周要求大臣將姓氏改回鮮卑姓的時候,高熲被賜爲獨孤姓,楊堅爲顯示對其器重,不直呼其名,只親暱地叫他“獨孤”。

高熲:隋朝開國功臣 同時也是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從叛齊歸周到武帝滅齊、從征討羌胡到北周衰敗,高熲經歷了南北朝最後的亂世,同時也成爲了結束這個亂世的重要參與者。公元580年,楊堅預謀篡位,高熲主動投誠,在楊堅跟前表忠心“縱令公事不成,熲亦不辭滅族”。高熲說到做到,在接下來的平定尉遲迥之亂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楊堅篡位之心昭然若揭,在外自然就有不服的人。當時起兵反對的主要有三方人馬,一是鄴城的尉遲迥,二是鄖州的司馬消難,三是益州的王謙。

路人馬中以尉遲迥的勢力最大,他一起事,關東州縣紛紛響應,短時間內號召起數十萬大軍,逼得楊堅不得不派遣年老的名將韋孝寬率軍平叛。

韋孝寬是南北朝名將,功勳卓著,但此時的他已經年老,與尉遲迥的兒子尉遲敦對峙於武陟、隔沁水相望,難以取勝,且他不是楊堅嫡系,楊堅對隨軍出征的樑士彥、宇文忻、崔弘度等大將也信不過(前兩人後來果真叛變了),於是派遣了一位值得信賴、同時又很有才幹的人前去監軍,這人就是高熲。

高熲到達武陟後,隨即與尉遲敦展開較量。尉遲敦在兩軍對壘的沁水上游放下火船,想燒橋阻斷敵軍進攻,高熲則見招拆招,相應地在上游建築土狗(水中積土,前尖後寬,形狀像坐着的土狗)擋住火船。尉遲敦又假裝後退,想趁敵軍率軍追趕的時候半渡而擊之,高熲則率軍猛追,追過河後毀掉木橋,置之死地而後生,將士果然勇往無前,奮力拼殺,尉遲敦大敗,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於是高熲大軍兵臨鄴城城下。

到達鄴城後,韋孝寬和高熲互相配合,加上宇文忻、李詢等人出謀劃策,尉遲迥很快就兵敗自殺。從起兵到自殺,尉遲迥之亂僅僅持續了不到七十天。

如果說平定尉遲迥的時候高熲只是個監軍,並非主帥,那麼在接下來的滅陳之戰中,高熲則無疑是實際上的主帥。

其實早在滅齊之前,高熲就向楊堅建議過滅齊之策:一是時常騷擾南陳邊界,耽誤陳國農時;二是放火燒燬陳國房屋,損耗其經濟財力。不得不說,高熲這兩招是低端了一點,但效果還是不錯的,採納他的策略後,“陳人益敝”。

高熲:隋朝開國功臣 同時也是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第2張

公元588年,隋國以楊廣爲元帥、高熲爲元帥長史分八路、共計五十一大軍大舉伐陳,而真正節制諸軍的人是高熲。

在整個伐陳過程中,既有楊素從水路順流而下,又有韓擒虎、賀若弼等渡江作戰,甚至有燕榮浮海繞道進攻建康城的後方,在滅陳之後更是發生了韓擒虎、賀若弼爭功的事情。可想而知,要不是有功勳卓著、深受楊堅信用的高熲坐鎮中央、節制各軍,滅齊之戰會比實際上艱難得多,不可能僅用十餘天就佔領建康城。

二、政治治國

不僅在軍事上,高熲對隋朝的貢獻也體現在政治經濟上。

一是實施輸籍法。隋朝建立之初有四百多萬戶人口,開皇九年有七百多萬戶,大業二年有八百九十多萬戶,隋朝戶口的增長要歸功於高熲的輸籍法。

高熲將全國戶口按資產多少分爲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多交稅、下等的少交稅。具體實施中,則讓縣令在每年的一月五日爲戶口定樣,確定等級,編撰在冊,並以此作爲依據收稅。

從而讓原本蔭庇在大地主家的佃農脫離出來,成爲國家交稅人口,大大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因此隋朝出現了雖然天災不斷、但是人口數反而持續增長的現象,這就是輸籍法的作用。“隋氏之盛,實由於斯”。

二是主持制定《開皇律》。楊堅認爲北周刑法嚴苛殘酷,刑罰混亂,於是讓高熲、裴政等人編撰新的律令,這就是著名的《開皇律》。

在魏晉南北朝的律令基礎上,高熲刪繁就簡,從輕量刑,廢除了鞭刑、車裂等殘酷刑罰,只規定了五種大的刑罰: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同時給予了貴族士大夫相應的特權,老百姓也可以通過縣、州逐級上訪伸冤,編成了一部相對寬簡的律令。

《開皇律》承上啓下,既是對北齊《麟趾格》的繼承,又是《貞觀律》、《唐律疏議》的基礎,對後世的律令產生了深遠影響。

高熲:隋朝開國功臣 同時也是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第3張

此外,高熲還負責興建大興城、征伐突厥和高麗,爲楊堅推薦了一系列人才,許多隋朝大臣如楊素、蘇威、賀若弼、韓擒虎、李素等人都經高熲引薦過。因此,在楊堅一朝,除了楊堅本人和皇后獨孤伽羅外,對朝野影響最大的人非高熲莫屬。李世民就曾經評價他“高熲有經國大才,爲隋文帝贊成霸業……及爲煬帝所殺,刑政由是衰壞”,將高熲之死作爲隋朝盛衰的轉折點。

三、被殺緣由

在隋朝前期,高熲是當之無愧的隋朝第一功臣,但是隨着太子楊勇的失寵,高熲也隨之失勢,甚至被楊堅、楊廣兩個帝王憎惡。公元599年,高熲被楊堅廢爲庶人;公元607年,高熲被楊廣殺死,那麼是什麼導致了一代功臣被兩個帝王憎惡至此,甚至被下獄殺死呢?

關於高熲之死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首先,高熲得罪了獨孤伽羅。

獨孤伽羅是獨孤信的女兒,和高熲這個父親舊部關係本來是很好的,但是高熲後來的一句話得罪了她。

楊堅是個妻管嚴,好不容易寵幸了尉遲迥的孫女,結果被獨孤伽羅發現,二話沒說把這女的殺了。楊堅又生氣又委屈,只好跑到沒人的地方大喊發泄,高熲急忙趕馬追上去勸“陛下豈以一婦人而輕天下”。正是這句話讓獨孤皇后和高熲之間產生隔閡。

之後高熲與獨孤皇后的兒子楊諒率軍討伐高麗,兩人在軍中產生矛盾,楊諒回來後就在獨孤皇后跟前告狀“兒倖免高熲所殺”。

此外,高熲的原配死後,楊堅想給他續絃,但高熲說自己和原配感情深厚,堅決辭讓。結果高熲的小妾懷孕了,獨孤皇后立馬說他壞話:你不是和原配感情好嗎,怎麼又和小妾好上了?你這不是欺君麼。

第二,高熲得罪了世家大族。高熲的輸籍法誠然讓隋朝財政大大增加,但是大量戶籍的增長必然伴隨着蔭庇在世家大族的佃戶減少,從而削弱了這些世族的利益。也因此,在高熲執政期間,大臣們中傷他的言論從未停止過。

高熲:隋朝開國功臣 同時也是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第4張

第三,高熲得罪了楊堅。高熲是大隋首任丞相,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張讓大隋走向巔峯,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執政將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治致昇平,熲之力也”,這就難免受到楊堅的猜忌。

在伐陳之後,有人報告說高熲造反,楊堅“斬之”;將軍龐晃、盧賁等說高熲壞話,楊堅“怒之,(二人)皆被疏黜”,又有人將水災、旱災歸罪在高熲頭上,楊堅又將其罷黜。

之後高熲請派兵攻打突厥,有人又說他要造反,楊堅的反應是“未有所答”,從“斬之”到“未有所答”,楊堅對污衊高熲的人的態度產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這一切都源於高熲功高蓋主,楊堅甚至直言“(高熲)不可以身要君,自雲第一也”。

最後,高熲得罪了楊廣。高熲的兒子娶了太子楊勇的女兒,這就無形中將高熲與楊勇綁在了同一條繩子上,也因此與楊廣、支持楊廣的獨孤伽羅產生了不可化解的矛盾。高熲是楊勇派系的人,早在楊勇被廢之前,高熲便被楊堅廢爲庶人。此後高熲雖然被楊廣起用,但他“不識時務”,屢次進諫,甚至在私下直言“近來朝廷殊無綱紀”,正是因爲這句話,高熲被楊廣以“誹謗朝政”之罪殺死。請選中你要保存的內容,粘貼到此文本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