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揭祕:李商隱爲什麼在兩首詠史詩裏都提到了壽王?

揭祕:李商隱爲什麼在兩首詠史詩裏都提到了壽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衆樂停。

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唐朝李商隱《龍池》

”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

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唐朝李商隱《驪山有感》

唐玄宗在龍池賜酒,敞開了雲母屏風,宮廷內眷都得以參加。

安祿山的羯鼓舞,到了高潮的時候,其他的許多音樂都停止了。

夜晚宴會歸來,聽見那宮漏滴答的聲音。

作爲唐玄宗的侄子薛王,已經酩酊大醉,

而在這樣的熱鬧和狂歡裏,只有壽王是清醒的。

驪山的溫泉泛着暖香,

那浴池邊上的九龍呵護着沐浴的殿堂。

唐玄宗每次到長生殿,

只有壽王沒有跟着來。

揭祕:李商隱爲什麼在兩首詠史詩裏都提到了壽王?

初衣解詩:其實李商隱有一個特點,他不大肯寫現實,尤其是離他生活最近的唐朝的歷史。這當然是規避一些政治風險。

在李商隱的詩中多次出現詠馬嵬坡,這個時候離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好幾十年了。人們津津樂道的還是天寶盛世,以及突然而來的安史之變。這在唐朝也是一個非常震動的大事件,導致幾乎所有的人,都不能迴避,這是唐代人的一個集體記憶。但饒是如此,李商隱其他的詩中,也是非常的含蓄。並不會過多的出現其他的人物。

但是非常奇怪的是,在他存量並不多的七絕詩裏,有兩首都提到了一個特殊的人,他就是壽王李瑁,唐玄宗的第18個孩子,楊貴妃的第一任丈夫。

惜字如金的李商隱,爲什麼兩次將壽王李瑁寫進自己的詩裏呢?就算是白居易的《長恨歌》,都沒有談到壽王,只說是楊玉環一朝選在君王側。而李商隱其實也是大家公認的詩中的歷史學家,他的每一筆都會有來歷。

爲什麼別人不寫的他敢寫。那是得力於李商隱入仕之後,做的是祕書省的官職,這個官職,雖然清高,但實際薪水非常低,卻是管掌管國家歷史和檔案的,且可以接觸宮廷內部的人。那麼也就是說,關於楊玉環的歷史,李商隱不是道聽途說,而是應該有着翔實的考證。而他前半生如果說是爲了仕途,像白居易一樣不肯開口,中年以後的他,仕途無望,反而在漂泊和冷眼中,從歷史事件中的某些人事,看到了唐王朝必然衰落的現實,所以他開了口。而且開口驚人,寫了兩首。

美貌富貴的楊玉環,並非是從閨閣裏直接選到了唐玄宗的身邊給他做妃子。她本來是壽王李瑁的王妃,和壽王李瑁結婚了5年。在一次宮廷的宴會上,能歌善舞的楊玉環,被唐玄宗看中,後來,唐玄宗以音樂需要切磋,樂人缺乏指導爲名,將楊玉環召進宮裏。從此以後,楊玉環被安排到一個廟裏修行,改換身份,不久回到宮廷中直接升級爲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

這個本是兒子妻子的楊玉環,在許多正史中,都抹過了這一筆。李商隱之所以敢這麼寫,我相信他一定是考證過了的。

揭祕:李商隱爲什麼在兩首詠史詩裏都提到了壽王? 第2張

第一首的龍池,寫的是唐玄宗,興高采烈大宴賓客,因爲楊玉環的富貴而貌美,正因爲是自己的美人,他大方宴請皇族子弟,歌舞助興。這裏面很有一個伏筆,什麼叫羯鼓聲高?這是指安祿山在其中推波助瀾,達到了宴會的高潮。實際最繁華的地方,也就存在着最險惡的危機。

安祿山最後起兵造反,給了繁華的唐王朝沉重一擊。而這個宴會上的繁華,還有不爲人道的另一種違揹人倫天理的底色。因爲美豔的國母,正是座位上壽王的前妻。

在所有人都爲繁華沉醉的時候,有一個人最痛苦也最清醒。那就是被奪去了妻子的壽王,看到了自己的父皇得意忘形,不僅強佔了自己的妻子,而且重用安祿山,早已經埋下了唐朝盛極而衰的伏筆。

歷史上的壽王,並沒有過多的記載。或者他的不被記載,也是因爲他的前妻是楊玉環。但這樣一個曾經有望做太子,卻因爲楊玉環,被迫掐斷了前途美景的皇子,面對這樣的父皇,這樣的江山,他內心的悲憤,想也是沒有辦法宣泄的。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一幕,其他的王子貴族,都在盡情的狂歡,而處在尷尬地位的壽王,永夜不眠。

這寫的是壽王,但又如何不是在黨中漩渦中,開口是錯,不開口也是錯的,李商隱自己的寫實呢?他和壽王一樣,被擠在歷史尷尬的夾縫裏。李商隱也是託寫壽王,來表達自己的鬱悶吧。

揭祕:李商隱爲什麼在兩首詠史詩裏都提到了壽王? 第3張

在另外一首驪山有感裏,那句不從金輿惟壽王,是主動不從呢?還是被動不從?是很耐人尋味的。這也是壽王的尷尬,從,這點心結,父子相對,夫復何言?不從,表示離心離德。

但是,自從楊玉環成爲了楊貴妃,其實壽王的命運已經註定了。在政治前途上,他已經被封殺。愛情事業的雙重落空,他卻尷尬的活着,這其中的滋味,沒人寫得出,也沒人寫得好。但李商隱用兩首絕句,不但有詠史的高度,揭露了唐玄宗的荒淫無度,崩潰無道,也有情感的深沉,誰來體會壽王這樣悲催的命運?

壽王最終還是選擇了站在父皇旁邊。在馬嵬坡,他陪着自己的父親料理兵變帶來的殘局,也親眼目睹了楊玉環的死亡。但最終,太子李亨先稱帝。

他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對楊玉環?他是怎樣的心情對他的父皇?他是怎樣的心情看待唐朝的江山?

也許他最清醒,卻又不能開口。

李商隱也最清醒,他用這種方式記錄了一段別人不肯記錄的宮廷祕史。人生有多少坎坷,就有多少祕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