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秦國既然沒有出現過昏君 爲什麼還要耗時這麼久才能統一呢

秦國既然沒有出現過昏君 爲什麼還要耗時這麼久才能統一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沒出過一個昏君,爲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明確兩點:1、政治行爲本身是集體行爲,而非個人行爲——儘管史料習慣把戰國時期的君主描述成絕對意義的大獨裁者,但實際不可能實現絕對意義的獨裁,任何政治行爲都是君主和支持者集團的集體行爲;2、政治行爲大量工作實在幕後完成的,史料中記錄的公開內容實爲政治表象——政治外交決議的過程通常是在暗中非公開化進行的,但戰國史料中之所以出現大量公開化的涉及政治陰謀、外交欺詐的討論和決議,除縱橫家杜撰的可能性以外,這些歷史記錄當是君王和支持者集團在暗中決議後進行公開化的政治表演。以上兩點,對於討論戰國的歷史事件非常重要。現在正文開始:“奮六世之餘列”只是賈生的修辭,秦國的積累過程遠不止是六世。

秦國既然沒有出現過昏君 爲什麼還要耗時這麼久才能統一呢

這裏需要分開討論:秦厲公至秦出子:在秦厲公時期,秦國就開始主動吸納晉國的智氏集團,很有可能在當時出現了官僚化的改革。在秦簡公時期,秦國的官僚集團已經基本成型。也正是在秦簡公時期,秦國實行了“初租禾”這一收取農業稅的方式,已經晚了魯國近2個世紀,由此可見,至少在戰國早期,秦國的貴族世卿勢力其實力量非常強大——只是由於我們常以商鞅變法爲節點,所以容易忽略這一點。在秦厲公、秦躁公、秦靈公、秦簡公、秦惠公這段時期看,秦廷確實有數次動亂,但整體是上升的勢頭,在這之間也不斷向如日中天的魏國進行反擊。這段時期的歷代秦君是昏是明,其實是無法做任何武斷的判斷的。因爲這段時期是舊貴族世卿勢力和新官僚集團互相斡旋的過程,秦伯的意志應該是兩個集團在斡旋下的集體意志。

秦國既然沒有出現過昏君 爲什麼還要耗時這麼久才能統一呢 第2張

秦獻公至秦孝公:秦獻公變法與商鞅變法在這一階段完成。需要注意,雖然秦孝公的《求賢令》上把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說得一塌糊塗,但這顯然是爲了個變法造聲勢的政治語言,是與實際歷史事件不符的——在秦獻公時期,秦國就已經強勢崛起了。大致在秦惠公死後,秦廷的舊貴族世卿勢力反撲,此時已經掌握了殺立秦伯的實力。此時,秦獻公自魏國歸國繼位,第一件事就是宣佈廢除“人殉”,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看,目的應該是安撫舊貴族世卿勢力,宣佈自己不會以“爲秦出子殉葬”殺戮政敵。在這一階段,秦獻公在秦國的政治勢力應該是非常薄弱的。從有限的史料上看,秦獻公的核心支持者應該是從魏國時期結交的一批士人,由此組成了變法最基礎的支持者。之後,秦獻公把國都遷到了離魏國非常近的櫟陽。

秦國既然沒有出現過昏君 爲什麼還要耗時這麼久才能統一呢 第3張

目的也應該是利用自身的魏國勢力壓榨本國貴族世卿(網絡的論調習慣解釋爲“抗魏”,這與當時的政治環境不符)。接下來,秦獻公開始大面積沒收貴族世卿的封地(置縣),建立公室的全國性集散市場(行爲市),將統治深入至基層(戶籍相伍),實際已經爲商鞅變法進行鋪墊。特別要注意的是:當時秦國本土不產鹽、銅,冶鐵也非常不發達,主要的進口國正是魏國和楚國。上述變法的內容中,核心利益集團應該就是圍繞在秦伯身邊的魏系和楚系集團,他們以公室的全國性集散市場控制秦國整個的經濟命脈,以此從根源上壓榨舊貴族世卿的力量。至秦獻公後期,秦國多次向魏國的少樑進攻,秦獻公本人也在最後一次攻擊少樑後而逝世,享年64歲。接下來,年僅21歲的秦孝公繼位。考慮到秦獻公的逝世年齡,秦孝公的年齡實在是詭異,推斷下最後可能的情況是——秦獻公自魏國歸國繼位後。

秦國既然沒有出現過昏君 爲什麼還要耗時這麼久才能統一呢 第4張

與魏國的某位公主結婚,然後生下秦孝公,至秦獻公23年秦獻公正好是21歲。自秦獻公變法以來,秦國的舊貴族世卿勢力被嚴重壓榨,而外系集團則全面上位,最終雙方在商鞅變法中攤牌。在短暫的統一過程中,最終的利益集團應該至少有三個:一個是以蒙氏爲代表的齊系,在北方防區幾乎出現了軍閥化的跡象;一個是趙系,無論對匈奴的戰爭還是對百越的戰爭,趙系都是最大的受益者;一個是王氏,這個家族在秦廷內部的實力依舊強大。從秦滅六國和秦統一的局勢上看,秦廷內部的矛盾應該是非常激烈的,在這期間應該是被秦始皇超凡的政治手腕所壓制。但強人政治所壓制的隱患,也在外系和母國合流以後的化學反應中愈發的躁動不安。至秦二世繼位以後,秦廷的主要手段有二,一爲直接誅殺外系重臣,二爲誅殺可能成爲外系代表的公子/公主。但此時,秦廷已在風雨中飄搖了。從上述角度上講,秦國的統一和滅亡本身與時間無關,也與君主的明或昏無關,它是中國傳統政治走向的一個週期,也是中國王朝更迭的一個特殊但典型的模板。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