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古代文人騷客們爲什麼要在扇子上提畫寫字呢?

古代文人騷客們爲什麼要在扇子上提畫寫字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古代的文人騷客們爲何都喜歡在扇子上畫畫題字?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我國的扇子,最早稱“箑”,又有稱“翣”,後來稱“扇”。“箑”字從竹,“翣”字從羽,可知扇子原先是由竹,後來是用羽毛製成的。扇子創始之初,純爲一種招風納涼的用具,隨而被引入古代帝王與貴族的禮儀之中,最後又與書法繪畫藝術相結合。演進成了點綴生活的藝術品。

從考古資料方面推測,扇子的應用至少不晚於新石器時代陶器出現之後,如古籍中提到過“舜作五明扇”。但有關圖像和實物的發現卻較晚。目前所見較早的扇子形象是東周、戰國銅器上刻畫的兩件長柄大扇,以及江陵天星觀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殘件。從使用方面看,由奴隸僕從執掌,爲主人障風蔽日,象徵權威的成分多於實際應用。

古代文人騷客們爲什麼要在扇子上提畫寫字呢?

戰國晚期到兩漢,一種半規型“便面”成爲扇子的主流。其中以江陵馬山楚墓出土、朱黑兩色漆篾編成的最爲精美。便面一律用細竹篾製成,上至帝王神仙,下及奴僕烤肉,竈戶熬鹽,無例外地都使用它。

春秋戰國後,扇子廣泛流傳於民間,普遍在夏季使用來扇風取涼。西漢思想家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就有“以扇逐暑”之句。從漢代起,扇子已發展爲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工藝品,製作技術不斷提高,質量日臻精美。

扇子除了用於外,也常用來遮面,故名便面。如漢代宣帝時,京兆尹張敞有管理市井之才,然無威儀,嘗走馬於街上,“自以便面拊馬,又爲婦畫眉……”(《漢書·張敞傳》),這裏所說的“便面”即扇子。“便面”就是用扇子遮住臉部,又如三國時,魏之韓宣爲丞相軍謀,一次步入宮門內,與臨淄侯相遇,時新雨,道路泥潦,“宣礙不得去,以扇自障”(《魏略》),因此各得其便。從上述諸事可知,早在漢代社會上已有用扇子障面的習慣。

漢代的絲織手工業發達,故制扇原料多用絹、紈、素、綾、繒等爲面料,而色尚素自,不着筆墨彩繪。扇形尚圓,故時人稱之爲團扇或“合歡扇”。合歡扇的特點是以扇柄爲中軸,左右對稱,似圓月。圓扇的出現打破了門扇式扇面的老樣式。

西漢宮廷女詩人班婕妤失寵於漢成帝,她託詞於紈扇,寫下了動人的《怨歌行》:“新制養紈索,皎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人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燈炎熱。棄捐篋笥中,思情中道絕。”據說,自此以後扇面題詩開始被人效仿,逐漸又發展成扇面作畫,後又發展爲詩畫同題在一個扇面。

魏晉南北朝時期,“麈尾”“麈尾扇”“羽扇”及“比翼扇”相繼出現。“羽扇”前期本由鳥類半翅製成,後來用八羽、十羽並列,且加了長木柄。“麈”是領隊的大鹿,魏晉以來尚清談,手執麈尾有“領袖羣倫”含意。“麈尾扇”傳由梁簡文帝蕭綱創始,近於麈尾的簡化,固定式樣似在紈扇上加鹿尾毛兩小撮。“比翼扇”又出於麈尾扇,上端改成鳥羽,爲帝子天神、仙真玉女昇天下凡翅膀的象徵。

古代文人騷客們爲什麼要在扇子上提畫寫字呢? 第2張

羽扇和麈尾扇的質地不同,使用方法也有區別。用羽扇多稱搖,用麈尾扇多稱揮,因而執麈尾扇與操羽宙的姿勢也不一樣。這一點大概對魏晉清談家的風度有一定影響,所以羽扇始終未能佔領清談的陣地,故後人也稱清談爲“麈談”。

自漢末至南北朝時期,尾扇是文士清談時所執之物,在社會上層人物中很受重視,被譽爲“君子運之,探玄理微。因通無遠,廢興可師”,“拂靜塵暑,引飾妙詞”。因而高官名流常常持不釋手,有些附庸風雅的武將也喜歡擺弄麈尾扇。

自漢代以來絲織手工藝相當的發展,特別是到了東漢,絲織品上除了織出花、鳥、蟲、草之外,更出現了織字文錦,其文字有“延年益壽”、“長樂明光”等,這些織字的出現對在素白的扇面上加文字,或加花鳥都有着直接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扇面上繪畫、書寫文字已相當的普遍。這不僅美化了扇面,而且人們也常以手持社會名流書繪的扇子,來表示自己高尚的文明修養。

例如,大書法家王羲之,居蕺山時,見一老姥持賣六角竹扇,買者甚少。王羲之見之,取扇各書五字。老姥初嘆息,王因謂之曰:“無苦,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金價”,老姥如言,人競買之(《晉書·王羲之傳》)。又如《宋書》記載,范曄善隸書,皇帝亦慕其名;送去白團扇,令書詩賦美句。從而可知,上自皇帝,下至庶民,皆喜名家書法。

隨着書寫文字進入扇面的是人物、山水畫等。南朝時即有人“於扇上圖山水,咫尺之內,便覽萬里爲遙”。(《齊書》),這是文獻上記載較早的山水扇面。又南朝著名畫家陸探微、顧寶元等名畫家,也經常爲他人繪畫扇面。隨着書字、繪畫扇面的流行,社會上也出現了與此有關的新的行業,如縛筆、織扇等,據《太平御覽·服用》記載,“何植……常以縛筆、化事織扇爲業”,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此時文業的興旺發達。

魏晉時期,上層社會的人士所用扇子,甚爲講究,而一般的百姓多使用以竹、葵、蒲等爲原料的扇子,僞如,晉時謝安是京都申很有名望的人士,其同鄉到嶺南經商,販運回“五萬蒲葵扇”(“晉書》),但已是非時不售之貨,謝安爲解決其出售之難,乃取其一執之,於是京都士庶競相爭購,扇子“增價數倍”,旬日則無所賣矣。

古代文人騷客們爲什麼要在扇子上提畫寫字呢? 第3張

隋唐時“麈尾”雖定型,但使用範圍縮小。“紈扇”起而代之,廣爲流行唐開元、天寶年以來纔多“圓如滿月”式樣。紈扇深得閨閣喜愛,古代詩詞中多有反映,如“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團扇復團扇,奉君清暑殿,秋風入庭樹,從此不相見”。借團扇刻畫出少女種種情態或愁思,可見扇子的功能已大爲擴展。

宋代,隨着繪畫藝術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山水畫、花鳥畫在唐末、五代基礎上得到空前的提高,文人與繪畫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形成了文人畫創作高潮。加上皇帝對扇面藝術的重視,書畫扇面相應得到飛速發展,臻於頂峯。《書繼》中載:“政和間,徽宗每有畫扇,則六宮諸邸競皆臨仿一樣,或至數百本。”兩宋盛極一時的畫扇,創作了大批不朽之作。小至花鳥畫中的野草閒花、昆蟲禽魚,都運以精心,出以妙筆。

如舊題黃居窠《晚荷郭索圖》、舊題徐崇矩《紅蓼水禽圖》、張茂《雙鴛鴦圖》等,尤其是宋徽宗趙佶《枇杷山鳥圖》更藝極於神。大至山水畫,咫尺千里,反映江山多嬌、雄渾壯闊的氣勢。以全景式的構圖,卻以細膩的皴法來表現曲折多變的山川、晴巒疊秀、煙雲雪霧。在南宋,又有突出局部,使構圖和景物變得簡潔,主題鮮明突出,達到意境完整的效果。如舊題馬世榮《五雲樓閣圖》、夏硅《煙岫林居圖》、舊題陳清波《湖山春曉圖》;特別是舊題張訓禮《春山漁艇圖》,著色青綠山水,洋溢着春天江山的迷人景色。它小中見大,咫尺千里。

扇面作爲繪畫的一種形式被繼承、發揚、光大,實已脫離了摺扇的實用性,塑造了藝術化的扇面繪畫作品,被歷代皇室顯要,達官貴人,文人雅士作爲精品珍藏。扇面畫,在元代也有不少精品,如故宮收藏的夏永的《岳陽樓圖》等。

宋元時期紈扇儘管還佔主要地位,且更多樣化,但同時也出現另一新品種“摺疊扇”,即摺扇。

摺扇,義名“摺疊扇”,別稱“聚頭扇”、“聚骨扇”、“疊扇”、“撒扇”等。晉代《子夜歌》有句:“疊扇放牀上,企想遠風來。”但那時的疊扇不一定與今天的摺扇相似。

關於摺扇的起源,學術界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爲,現今盛行的摺扇源於古代中國;另一種則認爲,摺扇不是我國所創,而是宋代時由高麗或日本傳人我國的。後一種說法似乎材料更充分。

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高麗使臣來中國,或用摺疊扇爲私覿物。其扇用青紙爲之,上畫本國豪貴,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爲金沙灘,暨蓮荷、花木、水禽一類,點綴精巧;又以銀塗爲雲氣月色之狀,極爲可愛,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同也。”這是摺扇名字及有關記敘出現最早的文字。

南宋時生產摺扇已有相當規模。但扇面有畫的傳世實物連同圖像反映、畫錄記載,兩宋總計不到十件,元代更少。這種情況也許因當時多用山柿油塗於紙面做成“油紙扇”,不宜繪畫,只供一般市民使用;或與當時風習有關,雖也有素紙“摺疊扇”,但只充當執事僕從手中物,還不曾爲文人雅士所賞玩,因而尚未成爲書畫家染翰揮毫的對象。元代山西永樂宮壁畫,保留了大量元人生活情景,“摺疊扇”仍只出現於小市民手中。

摺扇盛行於明代。明永樂年間(1403--1424),“朝鮮進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部如式爲之”。(劉元卿《賢奕編》)永樂帝也曾把朝鮮充貢的摺扇“遍賜羣臣”。自制摺扇,爲全國普遍使用提供了方便條件。現存有明代宣德帝朱瞻基書寫的大摺扇,是明成祖命工部自制摺扇之後的實物。武宗正德年間(1506--1521),又專門派人去日本學習制扇技藝,從而爲在全國各地發展制扇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嘉靖時(1522--1566),全國已有很多地區可以自制摺扇,江陰出土明正德十年(1515)剪紙藝術摺扇,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釧夫婦合葬墓出土四把摺扇,均是當時自制摺扇的精品。

古代文人騷客們爲什麼要在扇子上提畫寫字呢? 第4張

明永樂年問,成都所仿日本“倭扇”,年產約兩萬把。早期扇骨較少,後來才用細骨。扇面有加金箔者,特別精美的由皇帝賞給嬪妃或親信大臣,較次的按節令分賜其他臣僚。近年各地明代藩王墓中均有貼金摺扇及灑金摺扇出土。渾金扇面還有用針撥畫山石人物的,極似倭扇格式。也有加畫龍、鳳的,可能只限於帝后使用。

至於騷人墨客等風雅之士,講究扇面書畫,使之更近於工藝品。當時的川蜀及蘇州都是摺扇的主要產地。摺扇無疑已成爲明代扇子的主流,影響到清代,前後約三個世紀之久。

清代是扇面書畫發展全盛時期,摺扇這種“懷袖之雅物”從宮廷到民間在當時己普及並流行,因此摺扇扇面書畫的創作規模和受文人士大夫的喜愛程度遠超前代,達到了藝術創作的一個巔峯。乾隆帝曾命畫師張若靄將宮內所藏元、明兩代摺扇300把編目作序,題名《煙雲寶笈》。由此可見,此時摺扇扇面書畫作爲‘種新的繪畫藝術形式正式成爲皇家的典藏。這個時代名家輩出,清代畫扇名家有“四王吳惲”(王時敏、王鑑、王石谷、王原祁、吳歷、惲壽平)、 “四僧”“金陵八家”等,各種風格流派異彩紛呈,留下了大量的扇面精品。

清代扇畫流派中揚州畫派的扇畫有着重要的影響力。揚州畫派以“揚州八怪”及高鳳翰等一批畫家組成,“揚州八怪”中名聲最大的當屬鄭板橋與金農。他們的摺扇作品極具開拓精神,形成了與宮廷畫師情趣大相徑庭的一代畫風,創作了一大批精美的、異彩紛呈的扇面作品,給當時的繪畫界帶來一片生機,爲扇文化書寫了重要的一筆。鄭板橋的扇麗絕大多數爲蘭竹,金農的扇畫則多畫文人花卉,兩人畫風和技法迥然不同,但都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清末扇畫以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虛谷、任渭長、任薰、任熊、蒲作英等人的作品爲代表。他們以生動活潑的花鳥畫爲主體,以金石篆籀之趣入畫,善奇能書,師古而創新,留下了大量富有藝術特色的扇畫作品,僅任伯年一人至少有三百幅摺扇扇面傳世,將扇面書兩推向一個新的高峯。

清代不僅文人士大夫熱衷畫扇玩扇,民問也有一批畫匠在創制風俗昧十足的摺扇。他們選擇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爲題材,以黑紙作扇面,以粉彩施金繪花鳥、水、人物,畫風獨特,韻味十足。清末北京有位人稱畫丁的畫師(丁子敬)專畫京劇人物,十分受人歡迎。在乾隆時還創作出。種半印半畫的楊柳青扇面,不但價格低廉,而且情趣盎然,生活氣息濃厚,深受草根階層的歡迎。

古代文人騷客們爲什麼要在扇子上提畫寫字呢? 第5張

扇子同戲劇、評彈也結下了不解之緣。和舞臺上,扇子往往可用來起角色、代道具、表感情,可以既美化身段。又有助於人物的刻畫。如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在《貴妃醉酒》中,曾運用扇子巧妙地表達了楊貴妃的嬌妍醉態和複雜心理。

明清兩代,摺扇製作和扇面書畫藝術由於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青睞和積極推動,完美地結合起來,成爲一體兩面的藝術瑰寶,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已經成熟。在此後長達多年的時間裏興盛不衰,極大地豐富了傳統中國書畫領域的藝術形式。進入現代社會以後,扇予已漸漸遠離我們的生活,但扇子與扇面書畫本身所擁有的藝術價值以及承載的上千年來無數文人的精神情懷,毋庸置疑,已經在我國傳統書畫藝術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