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秦始皇統一六國 全靠這一戰打下基礎

秦始皇統一六國 全靠這一戰打下基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中後期,戰爭越來越殘酷,秦與六國既是軍力的對決,也是糧食後勤的較量。長平之戰,秦國因糧食補給略強於趙國,迫使趙國率先用趙括替換廉頗。到了秦始皇滅六國時期,秦國滅楚國,王翦更是動用60萬兵力,跨年度在楚國作戰。如此大規模消耗戰,若沒有龐大的後勤補給,是不可想象的。

秦始皇是秦惠文王的五世孫,而秦惠文王南下巴蜀,讓秦國耕地大幅增加幾倍,兵員也增長不少,這才奠定了秦國爭奪天下乃至統一天下的基礎。

我們來看看秦惠文王時期,巴國和蜀國的情況。

巴國,地處四川盆地東部,是一個古老的諸侯,春秋時期曾沿着長江東進,與楚國發生過交戰。

進入戰國時期,巴國西面要防禦強盛的蜀國開明王朝,東面要抵禦楚國的進犯,國勢漸微。

楚懷王即位之前,楚國已經逆長江西進,攻取了巴國的舊都枳(今重慶涪陵)。

涪陵是巴國人心中的聖地,巴國的宗廟陵墓多在這裏,若不是實在無力抵抗,巴人是不會放棄涪陵的。

而咄咄逼人的楚國,正謀劃着西進徹底滅亡巴國,巴國爲了躲避楚國的鋒芒,將國都由江州(今重慶)遷移到了北部的閬中。

巴人遷都的舉措,等於是給楚國讓出了更大的拓展空間,楚人西進滅巴國,然後再滅蜀國佔領整個四川盆地,似乎也只是時間問題。

秦始皇統一六國 全靠這一戰打下基礎

四川盆地的面積,約爲三個關中平原的大小,若是這個天府之國被楚人佔領,楚國所佔領的面積,就相當於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兩國的總和,而曹操的魏國,則被秦國、趙國、魏國、韓國、齊國、燕國六個諸侯所瓜分,楚國一統的趨勢,到時候恐怕無人能阻擋。

由於其他諸侯與巴蜀兩國不接壤,當下能夠直接阻止楚國佔領四川盆地的諸侯,只有秦國!

再看蜀國的情況,自秦惠公晚期秦國奪取蜀國漢中之後,蜀國的實力並未受損多少,漢中對於蜀國來說只是一塊難以管轄的編外之地。

實際上蜀國國力強盛,將巴國擠壓在東方的丘陵之中,四川盆地的老大無疑是蜀國。

到了公元前368年,蜀王杜尚做了一個事情,封其弟爲漢中侯。

與中原的分封一樣,蜀國開明王朝也會分封諸侯,得封的同樣多是蜀國宗室。

蜀王杜尚在葭萌這個地方,封老弟爲漢中侯,還是基於地緣因素考慮的。

葭萌,在蜀國北部,處於蜀國北方唯一交通要道,金牛道的末端,是蜀國的北大門。

蜀王杜尚的意思,是讓老弟把守蜀國北大門,這麼重要的地方,只有宗室才能讓蜀王放心。

而漢中侯這個稱呼,意味着蜀王將漢中,也遙封給了老弟。這種遙封,在中原很普遍,周天子就曾經將岐山以西的土地,遙封給秦國,雖然分封的時候周朝並不掌控這塊土地。將敵人的土地封給自己人,也算是一種鼓勵。

蜀王的本意是很好的,但是到了第二代蜀王和第二代漢中侯,兩地巨大的貧富差異,讓這兩個同根生的國度,產生了劇烈矛盾。

蜀國地處四川盆地,天府之國,糧食充足,人口稠密,富足充實。

而苴國地處大巴山脈西段,全國境內盡是險峻山峯,可耕種土地少的可憐,甚至都不能自給自足。苴國國君想不通了,我爲蜀國把守北疆,這糧草輜重總要支持我吧。

可是蜀王的想法又不同,你是分封出去的諸侯,還伸手找我要,沒有,不給。

於是貌合神離,苴國名爲蜀國諸侯,實際上是翻臉了,只是苴國北面是秦國佔據的漢中,夾在中間的苴國,兩頭不討好。

恰在這時,巴國見縫插針地來與苴國結盟,向苴國提供一些支援。

四川盆地,呈現了蜀國獨大,巴國苴國結盟抗衡的態勢。

秦國如果要趕在楚國完全控制四川盆地前進入天府之國,苴國是必經之地,那麼與苴國結盟,就是秦國南下的唯一途徑。

這個備受大宗歧視的苴國,一下子變得非常重要,巴國和秦國紛紛前來贈送美女和物資,苴國上下與蜀國對立的情緒更深了。

現在秦國朝堂之上,存在兩種截然不同,針鋒相對的聲音。

相國張儀認爲應該立即攻打韓國,從韓國打開突破口,進軍中原。

青年將軍司馬錯則認爲應該搶在楚國之前拿下蜀國和巴國,否則讓楚國佔領了該地,後患無窮。

秦國咸陽,王宮之內。

張儀啓奏道:“大王,今歲正值韓國旱災,出函谷關便是韓國,如此天時地利皆在大秦,大王宜早作決斷!”

秦始皇統一六國 全靠這一戰打下基礎 第2張

對面青年將領司馬錯,語氣不急不慢對秦惠文王道:“稟我王,如今楚國對巴蜀虎視眈眈,若讓楚人先入巴蜀,威脅漢中,此事關係漢中乃至關中的存亡!”

張儀着急道:“攻巴蜀是捨近求遠,舍易求難!”

秦惠文王穩坐王位,他早已不是二十年前那個玉面少年,如今秦惠文王的臉上只有威嚴和男性的冷酷,他對玉廷下離自己最近的弟弟公子疾道:“愛卿有何建議?”

公子疾也早就不是當初那個喜歡出主意,號稱智囊的公子疾,如今的公子疾,已經是秦軍中的一號人物。他不但深有城府,而且輕易不表露主意,除非秦惠文王親自問。

公子疾臉上不帶任何表情地回答:“稟我王,眼下攻取巴蜀,是我大秦迫在眉睫的要務!”

張儀急的要辯駁,卻欲言又止,他見秦惠文王兩眼中閃爍着睿智,彷彿能把一切看透。

這一瞬間張儀明白了,自己終究是個外人,公子疾平日對自己頗爲不屑,他剛纔跟秦惠文王說話,連看都不看對面的自己一眼。

張儀這幾年戰功不大,合縱連橫的收穫也不大,雖然貴爲相國,在秦惠文王面前逐漸失寵,早已沒有了十年前獲得爵位時的意氣風發。

張儀的身份不比公子疾,就連司馬錯他都比不上,司馬錯是公子疾的得力干將,又是土生土長的秦人,頗受秦惠文王喜愛。

事情本身,似乎也是司馬錯的意見更合理,長遠更利於秦國。秦國可以在日後任何時間攻入韓國,但是若錯過了入川的機會,等楚國先入川,後患無窮。

秦惠文王雄才偉略,怎能看不透這一點,他拒絕了張儀的提議,決定採納司馬錯入川的建議。

司馬錯曾經派人喬裝入川,對入川的地形做過細緻的研究,爲了入川,司馬錯早就做了各種準備,這也是日後他在川中屯兵數十年的原因之一。

我們來看看從漢中入川的兩條道路。

漢中往南的兩條路是“4金牛道”和“5米倉道”。

“4金牛道”得名是因爲後來司馬錯入川前,秦惠文王贈送蜀王金牛,“4金牛道”以前的名稱已經失傳。“4金牛道”的南面是苴國的關塞葭萌,這裏真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5米倉道”則是一條異常艱險的道路,可以直通巴國。三國時期佔據漢中的張魯被曹操打敗,狼狽中迫不得已選擇了從這裏逃入巴蜀。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兩條路一條是要塞鎮守的鬼門關,另一條是野獸出沒的峭壁峻嶺。

“4金牛道”和“5米倉道”,其中“4金牛道”的兩側有一些河谷,保證了通行中的供水,地勢也相對平坦一些,因此“4金牛道”,被當做秦軍入川的唯一通道。

秦國要從漢中經“4金牛道”入川,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4金牛道”需要重修,不然秦軍許多大型的攻城設備如牀弩之類都無法運輸,二是必須順利通過關塞葭萌。

秦王與蜀王,此前的關係還不錯,兩國之間夾着一個苴國,領土並不接壤,利害衝突不如幾十年前苴國受封之前。

爲了進一步麻痹蜀王,試探蜀國的實力,秦惠文王邀請蜀王,到漢中狩獵。

此時的蜀王,是開明王朝第十二任國君,是個雄心勃勃的傢伙。

蜀王得秦王之邀,屯兵十餘萬在葭萌關附近,然後領一萬精兵前來漢中赴約。東道主秦惠文王也引兵數萬迎接,秦王與蜀王會獵於漢中,各色旌旗四處飄揚,真個盛況空前。

漢中屬於亞熱帶氣候,北部冷空氣被秦嶺阻擋,氣候溫和溼潤,被譽爲天然溫室。

漢中獨特的氣候和地理位置,使這裏成爲南北動植物共存的地區,也是狩獵的好去處。

漢中南部的褒谷一帶,濱臨大巴山,屬於低山丘陵地帶,沒有秦嶺的險峻,野獸也多,是絕佳的天然狩獵場。

秦王與蜀王會獵地,就選在了這褒谷之中。

秦王與蜀王各引數百騎,進入谷中,後面步軍上萬,浩浩蕩蕩跟着。

有斥候來報,前方發現羚牛,秦王與蜀王相視一笑,馳馬疾奔,後面馬隊恨識趣地保持着安全距離,以免趕走獵物。

兩騎跟着羚牛的腳印進入密林深處,被一羣野狼給盯上了,幾頭,十幾頭,數十頭,越來越多,不動聲色地跟着。後面的馬隊相隔幾裏遠,兩王各吹一聲號角,馬隊趕過來恐怕也要半柱香功夫。

秦惠文王額頭冒汗,他側眼望蜀王,蜀王已經張弓搭箭,反身一箭命中一頭大黑狼。

秦始皇統一六國 全靠這一戰打下基礎 第3張

秦惠文王回過神,也不甘示弱,彎弓一箭,又一頭大黑狼來不及嚎叫便重重跌倒。

部分野狼停止尾隨二王,開始爭食同類的肉體,狼性本然。

二王用這個方法,脫離了狼羣,虛驚一場,那蜀王可是打獵的高手,不但知道如何輕而易舉對付狼羣,還率先射中並用長矛刺殺了幾頭羚牛。

一天的短暫時光,在緊張刺激的環境中度過,兩軍將士扛着二王狩獵的戰利品,個個精神抖擻,回到了大營。

星月覆蓋下,兩軍大營洋溢一片熱鬧歡樂的氣氛,開吃野味之前,人的心情一般都不錯。

羚牛、山羊、野兔,各種野味,都給燒烤得香氣四溢,一堆堆的篝火,四處揮舞的火把,把廣及數裏的營地照得火紅通亮。

秦軍中軍大帳,秦惠文王對蜀王推崇備至,請蜀王上座,席間多次奉承蜀王之英勇,並落落大方地贈送蜀王豪禮:五座大石牛。

石牛在古代是神的化身,很多王公貴族的陵墓前,都放幾頭石牛來鎮鬼和妖。

到現代,牛依然被賦予一種美好的意義,股市上漲的時候稱爲牛市,這是現代人的一種圖騰。

巨大的石牛,屁股底下還放了金子,意思是這石牛能拉出金子來。

蜀王當然不會去驗證是否石牛真能拉金子,這麼巨大的石牛,本身也就是權力的象徵,蜀王沒有理由不收這個重禮。

這次漢中相會,給蜀王的映象是,秦惠文王不過如此,秦國忌憚蜀國的強大。

當時已經奪取河西和上郡,多次擊敗三晉的秦惠文王,就這樣麻痹了蜀王。

事後在運送石牛時,遇到麻煩了,因爲石牛太大,必須要修一條坦途來運回蜀國。蜀王並未有太多猶豫,下令修道,於是蜀國動用大量人力,在大巴山西段重修“4金牛道”。

蜀王如此大膽地下令重修金牛道,難道他不怕秦軍打過來嗎?

現實中的蜀王,自信心很足,論兵力,蜀國並不比秦國少。論領土面積,蜀國也與秦國相當。而且蜀國一直是四川盆地的老大,對於關中的秦國,開明王朝的蜀王並沒有將對手放在多麼高的位置上。

即使修好了道路,苴國的葭萌關,也是秦軍不可能跨越的天塹。

站在蜀王的立場來看,金牛道修好了,反而方便蜀國北上重奪漢中,蜀王因此大膽修築金牛道。

公元前316年7月,金牛蜀道剛修好,蜀王還沒來得及把石牛運回家,秦惠文王派大將司馬錯率領二十萬雄獅翻越秦嶺,進入苴國。

在這條金牛道上,秦國軍隊滾滾南下,勢如破竹,苴國沿途設下的關卡和據點由於沒有準備,在秦國虎狼之師面前,一觸即潰,形同虛設。

秦軍這一突破,一舉攻到葭萌關(今廣元市昭化鎮),也就是苴國的都城,才遇到真正的抵抗。

葭萌關三面環山,兩面臨水,是蜀國的咽喉所在。幾任苴侯在這裏鎮守幾十年,兵強馬壯,秦軍攻到這裏終於碰到了釘子。

雖然此前苴國與秦國關係不錯,反而與蜀國關係緊張,但是現在外敵當前,苴侯還是站在了自家人的隊伍裏。

苴侯在葭萌關頑強抵抗了幾天之後,蜀王親率大軍趕到,蜀國兵力足有二十萬。蜀王御駕親征,迅速趕到戰場,確實也不是平庸之輩。但蜀王壞就壞在過於託大,沒把秦軍放在眼裏。

蜀王下令全軍出關,與秦軍對攻。於是,秦、蜀兩軍排開陣勢,一場決定古蜀國開明王朝命運的葭萌大戰,就在葭萌關外的曠野河谷上開演了。

雙方的戰車開不到這個山區裏面來,主要都是步兵。兩強相爭勇者勝,特別是在平原上面對面的肉搏,就看哪一方更加勇猛了。

秦軍前列,是司馬錯着力打造的鐵鷹銳士,只有三百人。

戰國時期,天下一共有四支最爲強大的軍隊:魏武卒、胡刀飛騎、技擊之士、鐵鷹銳士。

第一支是魏國吳起訓練的魏武卒。魏武卒士兵手執一支長戈、身上揹着五十支長箭與一張硬弓、同時攜帶三天軍糧,總重約五十餘斤,連續急行軍一百里還能立即投入激戰。

第二支是趙國趙武靈王訓練的胡刀飛騎。胡刀飛騎全部是輕騎兵,機動力強,來去如風,李牧用他們斬首匈奴十餘萬。

第三支是齊國的技擊之士。技擊之士,是配合戰車作戰的輕騎兵。這些輕騎兵武藝高強,弓馬嫺熟,劍法超羣,熟練掌握軍陣陣法,是最具技巧性的兵種。

第四支就是司馬錯訓練的鐵鷹銳士。鐵鷹銳士選材標準,綜合了前三種軍隊的標準。因此,秦國的鐵鷹銳士,是精銳中的精銳,人數很少,司馬錯只選出來區區三百人作爲鐵鷹銳士,秦國全盛時期鐵鷹銳士也不過一千六百人左右。

葭萌關外,雙方大戰一觸即發,展開生死肉搏。

秦國的鐵鷹銳士,在一般戰鬥中,也就是幾個鐵鷹銳士在前面帶領衝鋒,像魔獸一樣殺開一條血路,後面的大部隊趁機掩殺。

而這次入川之戰,司馬錯帶了全部三百鐵鷹銳士,在這次葭萌戰鬥中,三百鐵鷹銳士悉數參戰並衝鋒在前。

當三百鐵鷹銳士,半人半鬼般把蜀軍撂倒一大片時,蜀國軍隊才意識到這些人簡直個個都是殺神,想避開已經來不及了。

葭萌一戰的結果不言而喻,蜀王大敗南逃,整個開明王朝的全部家當,也在此一戰之中灰飛煙滅。秦軍乘勝掩殺,窮追不捨,不給蜀王半點喘息之機。

秦軍從葭萌關一直追至武陽(今四川彭山縣東北一帶),殺了蜀王,全殲蜀軍。蜀國王子安陽王帶領一支殘部輾轉南遷,最後一直流亡到交趾(今越南北部)才落腳。

一百年後,安陽王的後代,又被秦始皇帳下的將軍趙佗擊敗,逃到海上,開明王朝就此沒了音信。

秦軍取得蜀國之後,再一舉東進江州和閬中,滅掉了巴國。

相對前幾年的戰爭,這一戰秦軍除了在葭萌關折損了不少人馬,後續進展非常順利,因此加官進爵的將士比較多,司馬錯更是升到了左更(二十級軍功爵位制第十二級)。

至此,秦國北有上郡,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地勢易守難攻,當時被稱爲“天府雄國”。再加之商鞅變法所創造的軍事和農業條件已漸臻成熟,秦國由中等諸侯,一躍成爲超級大國。

秦國攻佔蜀國和巴國後,疆域擴張一倍左右,綜合國力大幅提高。

秦始皇統一六國 全靠這一戰打下基礎 第4張

秦國在這裏修建了都江堰,將成都平原作爲秦國的糧食基地,以供應秦軍常年征戰,這一戰奠定了秦國打天下的農業基礎。

秦國入川之後,並未完全使用秦國的國策來統治川民,而是使用一種羈縻政策,即基本政策與秦國一致,但是統治階層仍然會起用一些原來蜀國和巴國的舊貴族。

秦惠文王封原蜀國公子通爲蜀侯,留守成都,保留其高貴血統,這在西周時期很常見,到春秋年間還有不少案例,但是戰國時期卻很難得一見了。

秦惠文王這麼做,是擔心蜀人難以從心理上接受秦國的統治。

同時,秦惠文王又派陳壯出任蜀侯的相國,名爲輔佐蜀侯,實際起監視作用。

更絕的是,秦惠文王任命張若爲蜀郡太守,無論是秦軍鎮守在蜀國的兵力,還是蜀國本身的兵員,都只受張若節制。

張若在蜀國經營數年,修築城邑無數,包括成都城。後來第二任太守李冰,修築都江堰,爲蜀郡和秦國造福。再加上司馬錯,這三人爲戰國時期蜀郡的發展,奠定了最偉大的功勳。

這樣一來,蜀國就只是名義上還是開明王朝統治,實際上已經完全併入秦國。

秦國拿下巴蜀的戰略意義非常重大,秦國不但搶在楚國之前佔有這片廣袤之地,而且也對楚國取得了地緣上的優勢,秦國獲得了從水路進攻楚國的長江通道。

本文節選自《地圖裏的興亡》系列章節

作品簡介

本書以歷史與地理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製作500副精美地圖來重寫中國春秋戰國史,打破讀史無圖的遺憾,迴歸左圖右史的傳統。國家認證,中圖社權威發佈。

地形圖,展現山川河流地貌。

路線圖,覆盤真實歷史事件。

形勢圖,解說兵戈鐵馬烽煙。

疆域圖,呈現合縱連橫進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