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東吳建國路:東吳戰略猜想

東吳建國路:東吳戰略猜想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劉政策,周瑜主張吞劉自大,孫權(魯肅)主張聯劉抗曹,這兩個方針對東吳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用周瑜的話說,劉備“必非久屈爲人用者”,如果“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劉關張),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在周瑜看來,聯劉只會使劉備獲得生存空間並逐漸強大起來,最終反咬一口。所以周瑜建議用糖衣炮彈消磨劉備的意志。這與郭嘉建議曹操的“宜早爲之所”有異曲同工之妙,二人都認爲劉備不是一個可以真正值得利用的盟友,但不能爲了除掉一個劉備而失天下人心,所以需要用一個漂亮的名頭對其進行實際上的軟禁。而事實也證明了二人觀點的正確,劉備對待曹操收留之恩的報答是突襲徐州,並聯合袁紹搞後方偷襲;對待孫權救命之恩的報答是借地不還,勒兵疆場,差點刀兵相見。由此來看,魯肅意圖聯合劉備共同對抗曹操根本是不可行的,他要找一個盟友的想法不錯,但這個盟友選擇劉備就大錯特錯,他並沒有仔細去了解劉備的志向和爲人。而周瑜在這點上顯然比魯肅高一個層次,周瑜的主張並不是單獨對抗曹操,他也主張尋找盟友,周瑜的選擇是馬超。

這個選擇似乎比劉備更適合一些。

一、馬超比當時的劉備有實力。赤壁之戰劉備出動的總兵力一共二萬左右,而馬超襲擊長安聚集了十萬大軍。孰強孰弱一眼便見分曉。

二、馬超不如劉備城府深。這從馬超後來大咧咧的直呼劉備的字就能看出來,馬超不過大老粗而已。而且縱觀馬超一生,幾乎只是以消滅曹操爲己任,志向有限,即便日後野心大了,也比劉備好收拾的多,這是一個在東吳控制範圍內的盟友。

三、馬超地處西北,東吳地處東南,戰略上比劉備更適合去鉗制曹操,兩軍可以很默契的形成掎角之勢,這個組合不但比荊州的劉備更好,而且比日後蜀漢與東吳的聯盟更有利,且更接近諸葛亮隆中對的北伐方針,即西北與東南聯合,協同作戰。

東吳建國路:東吳戰略猜想


有此三點,足以證明周瑜的戰略眼光高出魯肅很多,更長遠,更宏偉,也更實際和有效。魯肅的聯劉戰略存在最大的弊病就是爲劉備發展留下了很大空間,使得三國鼎立的可能性無限加大。而三角無疑是最穩固的一種態勢,很難打破均衡。東吳在一力促成鼎足之勢後,雖然最大限度的保障了自己的安全,卻也基本把自己封鎖在南方,把自己將來的發展空間拱手送給劉備以換來暫時的安全與均勢。況且一旦劉備羽翼豐滿,同盟關係是否有必要維持下去就不完全看孫權的臉色了,跨有荊益的蜀漢完全可以選擇柿子先撿軟的捏,率先拿下東吳以擴充自己的實力,然後與曹操劃江而治,那時東吳的形勢將極其被動。魯肅聯劉抗曹這一戰略看似長遠,實則短見,缺乏足夠的進取心。最重要的是,魯肅與諸葛亮一樣,忽視了盟友的慾望。無論是從劉備集團的出發點,還是孫權集團魯肅的出發點,他們同樣都把對方看做一個工具,似乎只會聽自己擺佈,在關鍵時刻提供必要幫助,而在和平時期只懂頻頻遞上橄欖枝。這是很愚蠢的,盟友不是一隻動物,他們有自己想要的東西,也有不想要的東西,若超出他們的承受範圍,盟友瞬間就可變爲敵人。很簡單的道理,魯肅和諸葛亮偏偏想不到。若伯符再世豈不要活活罵死孫權,生刮魯肅?

周瑜的“天下二分之計”勝就勝在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聽命於他人。先軟禁劉備,把自己身後那把鋒利的刀子拔掉,避免劉備將來壯大了反咬一口。拿下荊南的吳軍將進一步強盛,曹操想一口吃掉東吳可要費一翻周折了。劉璋和張魯都很軟弱,東吳如果與馬超聯手,消滅他們應不成問題。《三國志》記載,劉備入川帶一萬兵,劉璋又借他兩萬,再加上後來諸葛亮、張飛的援軍,總共進攻西川的總兵力不過五萬人。而周瑜赤壁之戰投入的兵力已經達到三萬,若能平劉備得荊南,可出征兵力至少再加兩萬,盟友馬超再象徵性的出兵三、五萬,搞定劉璋和張魯實在是小菜一碟。如此一來,中國南方將得到統-一,與曹操劃江而治將不是空談。或許有人會說:周瑜入川,曹操難道會坐視不管?當然曹操不會眼看東吳強大起來,但事實上這個時候的曹操已經很有些力不從心了。赤壁之敗已經使曹軍內部分歧不斷,後來曹操多次出征都是無功而返或者半途而廢,其原因就是政治上要牽扯曹操太多精力,他不會有空理會東吳的西征,正如他無法控制劉備的入川。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鼎足之勢”就促成了:曹操、西北、孫權。之所以沒有說馬超,而說西北,其原因則正是東吳在整個形勢中最有利的地方。西北不是一個人的勢力,而是多個人的勢力,他們是一個聯軍,很有點類似今天的美利堅合衆國。這樣的聯合對東吳的好處在於方便控制。誰不聽話就可以通過外交手段恐嚇、威脅,甚至排除出“合縱利益集團”,我們姑且叫這個名字,因爲孫馬聯盟或者孫韓聯盟都不合適。西北會成爲東吳的一個準傀儡,讓它分裂或聯合可以完全由東吳的利益而決定。若西北壯大起來,威脅到了東吳利益,那麼效仿曹操對其實施離間會非常有效果,利用一大羣,打擊一小撮。若需要西北的支援,那麼東吳派人從中斡旋使西北暫時性的統-一也是易如反掌。西北這個聯盟之所以會敗,主要原因是沒有一個總指揮,東吳來做這個總指揮好處何其之多。在這樣完全掌握主動權的情況下,無論是拼發展,又或是找機會北伐,樣樣不會輸給曹魏。甚至在周瑜去世後,孫權或孫權的後代完全可以繼續走自己圖帝業的老路,對東吳絕對是利大於弊。

可悲,周瑜這樣宏偉的計劃無法得以實施。東晉的袁宏在《三國名臣贊序》中說“公瑾卓爾,逸志不羣……惜其齡促,志未可量”。確實,周瑜所想比諸葛亮、魯肅更長遠,更符合東吳的利益,目標更遠大,他是希望漢王朝重新崛起,再塑輝煌。他又不同於荀彧,荀彧心存理想,空談耳耳。公瑾說到就要做到,有具體規劃和實施方案,考慮全面,並有很高的可行性,不愧爲“逸志不羣”。他的儒雅,他的淡定,他的俊美,他的智慧,他的忠誠,他的武勇……這樣完美的人,爲何天不憐惜?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