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陳勝吳廣起義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真是假

陳勝吳廣起義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真是假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史記 陳涉世家》的章節,裏面有一句話:“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堪稱是大澤鄉的起義口號。小編曾也被這樣的口號感動了一番,認爲這是被壓迫階級對封建統治階級發動的一次農民起義(小編的課本里該就是這麼定義的吧)。然而,時至今日,小編對這篇《陳涉世家》開始有些懷疑,因爲它與秦出土文物中所記錄文字似乎相差太遠。

現在就來回顧下《史記 陳涉世家》,其中第一段內容如下: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爲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這段話是指陳勝,吳廣兩人的背景。看得出來,陳勝出生農民,在起義之前某一天種田時,說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陳勝是有抱負的人,在古代,有抱負可以大抵理解爲走仕途。一個農民怎麼可能成爲官吏呢?在以往的王國和朝代當然沒有,但在秦朝,陳勝這個想法並非完全不可能。秦,以武拓土,以商鞅之法強國,也只有秦國君王大力宣揚唯纔是舉,籠絡了很多外鄉人。

陳勝吳廣起義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真是假

秦有一種非本國官員在本國就任的官吏制度,即客卿制度。客卿就是以客之道對待位及“卿”的官吏,後來泛指所有非本國人做官的人。秦國大將司馬錯(司馬遷的祖上),蒙恬及蒙氏一家,商鞅,呂不韋,尉繚,李斯,鄭國等等,除此之外,秦對有戰功的普通人給予了機會,那就是斬殺敵人,建立軍功。對於一個尚武的國家來說,這樣的爵位授予方式無可厚非,能夠有力氣打仗的普通人在戰場上立下功勞,就可以免除家庭成員的賦稅,爲自己封官晉爵。按理,應該是陳勝抱負的正常途徑。在秦朝,最不缺就是打仗,即便是在秦一統六國之後,與匈奴,與百越等地的戰爭並不少,但陳勝並沒有出現在任何一個地方。

根據司馬遷《史記》所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普通百姓能看得就是些普通生產耕作的書。一個只看生產耕作書的人怎麼可能會說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樣文縐縐的話?

這先撇開不管,有鴻鵠之志的人,終於有了機會。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7月去戍邊,陳勝當上了屯長,屯長是個什麼職位呢?秦國商鞅著作《商君書·境內》描述:五人一屯長,百人一將。”屯長是軍爵,就是說陳勝管理的是五個人。《陳涉世家》沒有提到陳勝是怎麼做了屯長的,只是介紹他不再是農民而是屯長了。

現在,讓小編扒一下陳勝與吳廣兩人的故鄉。陳勝,陽城人。陽城是原魏國的屬地,魏國亡於公元前225年。吳廣,陽夏人。陽夏是原楚國的屬地,楚國亡於公元前223年。他們都不是原有的秦國人,兩國的亡國時間,距離大澤鄉起義公元前209年,相距10多年。時間這麼近,陳勝那時候發出感慨是在魏國,還是在秦國呢?如果是魏國,那麼和秦沒有關係,如果是秦國,那好歹也是個小官吏了。

現在,再讓小編帶大家在看看《陳涉世家》第二段,關於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duó)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 外將兵。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爲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爲死,或以爲亡。今誠以吾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爲天下唱,宜多應者。"

大家一直認爲秦暴政,所以陳勝,吳廣走投無路。也許很多時候,我們都這麼看待,因爲我們手上曾經只有那麼幾部漢朝人寫的書可以看到秦朝的情況。直到考古發現了更多的文書,才讓一些塵封的事露出了水面。其中之一,就是1975年12月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記錄了秦朝的《秦十八律》,關於徭役,也有如下的記載。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

這是什麼意思呢?白話文的意思是:爲朝廷徵發徭役,如耽擱不加徵發,應罰二甲。遲到三天到五天,斥責;六天到十天,罰一盾;超過十天,罰一甲。所徵發人數已足,應儘速送抵服役處所。降雨,可免除本次徵發。

這是當年隨墓安葬的陪品,陪品的竹簡記載的秦律並沒有說毫無人情地要弄死服徭役的人。竹簡記錄的日子應該是秦始皇時期,大家可能會質疑秦律是不是有變化?小編認爲,秦律從秦始皇到胡亥之間並沒有大的變化。因爲胡亥剛上臺,穩定政局比任何都重要。如果有大的變化,必然會有記錄,而如果秦律越來越嚴酷,漢朝的史書中一定會有記載。尤其司馬遷的祖上,還是秦國的官吏。也就是說,秦律可能變化甚微,在徭役上或許沒有大變化。

這麼看來,陳勝吳廣起義的理由就變得很奇怪。那麼他們所說要去的地方漁陽,那是哪兒呢?漁陽是如今的北京地區,他們去戍邊的目的,應該就是修築或者修葺那邊的長城抵禦匈奴南下。

這段文裏還提到了件事:說大家爲扶蘇被胡亥殺了而憤憤不滿。一個魏國人,一個楚國人,不知他們對秦朝的皇家更迭有什麼不滿?而所謂的天下苦秦久矣,更是奇怪一說,難道說陳勝不滿鴻鵠之志最後淪落地只能當個屯長?說實話,無論他屬於的魏國,還是吳廣所在的楚國,他們可能連屯長都不是。匈奴南下破壞家園,他們卻在徘徊不前,多半還是因爲當時的北京地區條件非常差。

另外,文中還提到百姓不知扶蘇已死,那麼陳勝吳廣是怎麼知道的?

再看《陳涉世家》最重要的一段。

陳勝吳廣起義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真是假 第2張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爲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衆。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

這裏的第一句就是說吳廣平時對人特別好,大家都很喜歡他。接着又說上司喝醉的時候,吳廣就去勸說。這段話本是很正常,但爲什麼小編要提出來疑問呢?

勸說別人的時候,該是別人清醒的時候,還是醉了的時候?當然是清醒的時候。吳廣這是用了激將法激怒上司,讓他要殺自己,用此辦法來拉攏人心。可大家是否注意到,如果真的是秦律要懲罰的話,上司又怎麼可能有心情喝酒呢?難道是喝悶酒嗎?自然不是。

在秦律中,對官員的追責是相當的嚴苛。大凡出了問題,都是先追責官員,而工程所用木頭也好,磚瓦都要刻上記號用以追責。要說上司還有心情喝酒,自然不是真話。極有可能是吳廣殺了上司,用上司酒醉不顧大家生死,而且還要殺自己這個勸解的人來堵住悠悠衆口,告訴大家不準時到都得死。加之之前又讓裝神弄鬼地在魚肚子裏放了“陳勝王”,單純的人自然就信了。

不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這句話多半是司馬遷添加。既然張楚政權是冒充扶蘇,假借楚國已死大將項燕的名義,那又如何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說?那不是搬起磚頭砸自己的腳嗎?扶蘇本就是皇室公子,而項燕也是楚國將相。既然說自己也可以是王侯將相的命,又何必還要假借別人王侯將相的名呢?

當然,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是真實地存在着的,只是背後的目的卻不得而知。張楚張楚,一個還沒有成形的農民起義就開始想着擴張,從開始就不是爲了被壓迫階級而去的,他們想做的不過是享受榮華富貴,所以,這場起義並不是亡於鬆散,而是亡於動機。不排除是被滅的六國貴族在被秦滅之後攢動了各種勢力謀求獨立。尤其是大澤鄉起義發生在秦始皇去世之後的第二年。如果是六國殘餘勢力的蠱惑,那麼這場戰爭從根本上就是一個非正義的戰爭。同時,也是對秦實行全國郡縣制是否可行的一次拷問。

歷史,還有很多的真相因爲年代的緣故被掩埋在了塵土之中,我們暫時無法確定當時的場景,但,因爲陳勝吳廣讓六國看到了希望,也讓往後的漢朝統治者劉邦看到,如果不讓自己人(劉姓皇族)看管好那些好不容易吞併的地盤,那麼江山就會如秦朝一樣流星閃過。

漢,吸取了教訓,劉姓分封,哪怕有塊地造反,將都是劉家的天下。這是漢與秦的區別,也是劉邦從陳勝吳廣引發的騷亂得出的結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