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垓下之戰形勢如何?項羽生平第一次失敗

垓下之戰形勢如何?項羽生平第一次失敗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9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項羽的一些趣事,歡迎閱讀評論。

根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垓下大會戰前的態勢是:楚軍,約十萬,漢軍,有三十萬。漢軍三十萬由韓信統領。其陣勢的排列是:韓信自當正面,將軍孔熙居左,將軍陳賀居右,是爲第一線。劉邦在後,是爲第二線。周勃、柴將軍在劉邦之後,是爲第三線。

這一記載說明,垓下之役的主將和直接指揮者是韓信。這是韓信第一次與項羽在戰場上刀戈相見。漢軍諸將大都有敗於項羽的經歷,因而怯於與之交戰,唯獨韓信渴望能有這樣一個機會,以便通過與這位八年來戰遍天下無敵手的大將軍的直接交鋒,來檢驗自己的軍事才幹,並希望一舉殲滅之,以建立自己的曠世奇功。因而可以想見,素來善於細緻調查地勢、敵情,善於因時因地出奇謀,善於充分發揮不同兵種特長的韓信,這次肯定更精心地做到了這一切。此外,再加一條:嚴守四周各關隘險阻,切斷楚軍來自彭城等處的任何增援,使垓下楚軍成爲銳中之鱉。

垓下之戰形勢如何?項羽生平第一次失敗

劉邦自然是這一戰役的主帥和總指揮。他曾屢屢敗於項羽,因而這次對韓信應該是充分信任的,希望藉助這位軍事天才之手一舉攻滅項羽,完成他的統一大業。爲確保韓信成功,劉邦動員了他的全部軍力。從散見於《史記》、《漢書》諸篇中的記載來看,參加垓下會戰的漢將,除去上文提到的周勃、孔熙、陳賀、柴將軍外,還有曹參、樊噲、灌嬰、張蒼、感商、傅寬、薛歙等等,這是一個空前強大的陣容。

但韓信的第一仗還是打敗了:“淮陰先合,不利,卻。”(《史記·高祖本紀》)這是韓信自登臺拜將以來的第一次失敗。這次刻骨銘心的失敗,讓他領教了什麼是西楚霸王的神威。看來失敗的原因,可能是韓信還無法適應和掌控項羽那種霹靂閃電式的戰鬥風格。古代戰爭兵器簡單、裝備原始具體表現在戰場上的主要就是人的體力和精神的拼搏,因而戰鬥風格極具個性化,通常就是主將性格的反映。

《呂氏春秋·十二紀·論威》專論軍隊之“威”,認爲威是由多個因素合成的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其核心便是主將那種無往不勝、無堅不摧的品格。文中生動地描述了“威”一經行使後,那種神奇的克敵制勝的力量“窈窈乎冥冥,莫知其情”,兵刃未接而“敵已服矣”!這些話就像專爲項羽寫的,當年劉邦在彭城五十六萬伐楚大軍旦夕之間化爲烏有,足證項羽就有這樣一種超物質的神奇的威力。

垓下之戰形勢如何?項羽生平第一次失敗 第2張

失敗的痛苦教訓了韓信,第二次交鋒他就改變了策略:先使分別由孔、陳二將率領的左右側翼去與楚軍交戰,獲得小勝,然後“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韓信究竟是如何乘着小勝誘項羽出擊,再發起總攻終獲大勝的,史無詳記。黎東方在《細說秦漢》中說是用了“相同於希臘人在馬拉松的兩翼包抄的戰術”。一些演義類著作和民間傳說,則大多以爲用的是多處設伏、總稱爲“十面埋伏”的戰術,雖無文獻可據,倒似乎頗合楚漢雙方當時戰爭態勢,似有相當的可信度。只有先設法屢屢消耗項羽那種掀天揭地的威力,使其精力殆盡後,才能與之直面交鋒,而多處設伏正是消蝕其威勢的一個好辦法。

《六韜》之五《豹韜》將伏兵與車騎的結合稱之爲“烏雲之陣”:“所謂烏雲者,烏散而云合,變化無窮者也。”項羽一旦闖入了“烏散雲合”、“變化無窮”的伏兵圈,就像野獅鑽進了柵欄他左衝右突,狂怒咆哮,要交鋒卻苦於見不到直接的對手,要衝決卻又找不到突破口。如此積以時日,加上援兵和糧道全被切斷,士卒傷亡日多,糧食幾近告罄,精疲力竭的西楚霸王自然不得不敗下陣來。同韓信一樣,項羽現在也嚐到了生平第一次失敗的滋味。

成王敗寇。除了《史記》,中國皇皇的史書典籍中,幾乎找不出一部曾對因失敗而被視爲“寇”的人物作過客觀公正而又有血有肉、有情有致記述的著作。感謝司馬遷,是他用他那管神奇的筆,爲我們活靈活現地描摹了項羽這位蓋世英雄失敗後生命的最後時刻裏,那顆依舊狂傲地搏動着的心,和狂做深處的尊嚴、無奈與痛苦。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