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秦漢時期的讖緯思潮究竟是什麼?

揭祕:秦漢時期的讖緯思潮究竟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秦漢。

在我國古代秦漢時期,興起了一種讖緯思潮的文化現象。讖緯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它發展於西漢而成型於東漢,並且,在此後一段時間內,讖緯思想一直是社會的主流思潮。

讖緯思想作爲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儒學、儒教都有着緊密的聯繫。接下來,我們將從讖緯思潮入手,一起來認識讖緯思潮在當時是一種怎樣的文化現象?並進一步展開探討讖緯思潮對儒學發展成儒教的影響。

儒學的地位及儒學與儒教的區別

包含儒學在內的國學文化的現代地位

隨着我國對弘揚傳統文化的力度不斷加大,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已然成爲了文化自信、彰顯大國風韻的一個必然要求。在現下這樣一個傳統文化迴歸的大思潮中,國學熱也隨之興起。按照有關學者給出的定義來看,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學”,實際上分爲兩個板塊:一是先秦之前包括儒學在內的諸子百家學說爲主,二是秦漢之後以儒釋道三教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爲主要研究對象。再加上清華國學院的定義,弘揚傳統文化,學習國學經典的主要目的是爲了在古人的思想中,汲取智慧的結晶,從而爲我們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指導和借鑑的作用。

揭祕:秦漢時期的讖緯思潮究竟是什麼?

儒學的古代地位及儒學與儒教的區別

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由於漢武帝奉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得儒學逐漸成爲了古代中華文化中佔比最大的一個學術流派。不過,就儒學和儒教之間而言,還是存在較大區別的。簡而言之,其關係就同道家和道教的聯繫一樣,並不能等同視之。因爲,“儒學”更多的偏向於學術政治的領域,但“儒教”卻已然披上了宗教化的外衣,逐漸成爲了精神信仰領域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儒學形成儒教的特徵和主要原因

那麼,何爲“儒教”呢?簡單來講,按照常理說,儒家雖然尊崇三代之治,但卻未曾將“偶像”神化。然而,自東漢以後,儒學家建立了一套十分完備的儒學神格體系,即尊崇伏羲、周文王等上古人物爲“聖”,並將孔子大肆神化。如孔子的降生是因爲其母入夜夢見麒麟降臨,故而有感孕育出了孔子,更有甚者,還有部分儒學家將孔子視作黑龍之子等等。

總之,儒學變爲儒教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宗教中所普遍存在的“神格化”現象。然而,從歷史發展的客觀角度來看,儒學之所以能夠逐漸演變爲宗教化的儒教,主要也是受到了秦漢時期讖緯思潮的強烈衝擊和影響。那麼,讖緯思潮作爲古代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究竟是指什麼呢?

揭祕:秦漢時期的讖緯思潮究竟是什麼? 第2張

讖緯思潮是一種怎樣的文化現象?

讖緯思潮是什麼?

首先,讖緯思潮實際上是指兩種不同形式的文獻,即“讖書”和“緯書”。所謂讖書,顧名思義,就是一種預言體裁的圖書,其主要作用基本上就和求籤所得的讖語一般。諸如在由紀曉嵐負責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就曾對讖書作出過這樣的解釋:讖者,多爲詭語,預決吉凶。

因此,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讖書最終也果真化作了宗教中的讖語,其典型代表就是上文中所提到的“靈籤”。順帶說一句,筆者最喜歡的一則讖語,就是出自《呂祖靈籤》的一句,即“得失皆天定,憂喜總歸命,知天知命,守之甚幸”。

至於緯書,則是相對於經學而言,在以儒學經典爲主的基礎上,附入了諸多神話的影子,即站在神話的角度去解析經書。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河圖洛書,在緯書思潮的影響下,就逐漸變成了“河出圖,洛出書,白澤背,神龜負”的傳說。

然而,與讖書不同,兩者雖然都帶有政治預言的性質(據考證,最早的讖書形式就是方士盧生獻給始皇帝的《圖錄》,其中記載了著名的政治預言:亡秦者胡),但緯書則是受到秦漢時期盛傳的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影響,從而將天災人禍同君王的道德得失聯繫在一起,從而對君王的權力起到約束作用。

讖緯思潮與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思想的融合

令人較爲無奈的是,由於讖緯思潮強烈的宗教神祕色彩,君王的權力在得到約束的同時,也被拔高到了至尊無上的境界。如在東漢時期的著作《白虎通義》中,就曾記載過這樣一段話:

帝王者何?號也。號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號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禮記·諡法》曰:“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在稱王”。

從這段話中,主要表達了兩種觀點,一種就是自東漢時期開始,帝王的權力便被高度神聖化,以至於同天地聯繫在了一起;另一種就是在此基礎上,帝王的存在,就是天地道德的標杆,反對帝王,就是同天地道德作對。

再加上受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思想的影響,漢武帝甚至一度將“緯書”作爲正經,而將真正的儒學經典的地位一再貶低,這也是爲何到了清朝末年,會出現正僞經的辯論思潮。因此,由於朝廷的帶頭提倡,又有如董仲舒這般儒學人士的大肆鼓吹,讖緯思潮雖然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但卻發展於西漢,最後完全成型於東漢時期,並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內,都被當做是主流思潮而被對待。

如此一來,正是由於讖緯思潮與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思想的融合,儒學成爲儒教也就不是一件令人感到難以費解的事了。但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爲何說儒學和儒教還是有本質的區別?要知道,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他老人家畢生都致力於將神話同歷史分開。如魯國的國君曾問孔子:“夔一足,何謂也?”,子曰:“夔者,夏之樂正,一者足以,是謂一足。”魯國國軍口中的“夔”,是《山海經》中記載的一種神獸——夔牛,相傳夔牛精通音律,卻只有一隻腳。但到了孔子這裏,卻將其解釋成了夔是夏朝司掌音律的官員,而音律這種東西,只需要一個人掌管就足夠了。

孔子雕塑

由此可見,孔子並不認同將神話與歷史相雜糅的這種文化現象。但待儒教形成之後,先秦儒學,即初代儒學的影響力也就逐漸衰弱了,只保留下了一個大致的框架,而其中的填充內容,卻是二代儒學,即以受讖緯思潮影響下而產生的儒學思想。

擴充:儒教與道教、佛教等純粹宗教的區別

但儘管如此,我們並不能夠把儒教認作是類似道教、佛教那樣純粹的宗教,畢竟受讖緯思潮影響下而形成的儒教經典,仍舊是建立在客觀的政治服務基礎之上的,並非超脫了塵世。因此,儒教仍舊是一門入世的學說,只不過因其體系過於神格化,才被世人冠以了宗教的稱謂罷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