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史上最有才的奸臣,阮大鋮最後怎麼死的?

史上最有才的奸臣,阮大鋮最後怎麼死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阮大鋮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愁思如芳草,春來日日生。

這是早年背得的幾句詩,不輸唐人高處,所以特別地喜歡。但說起它的作者卻是有點不好意思,他叫阮大鋮,是史上非常著名的奸臣。

若不是揹着奸臣的罵名,這阮大鋮在文學史當佔有相當之地位。國學大師陳寅恪說他的詩是“有明一代詩什之佼佼者”;胡先驌甚至認爲他是“有明一代唯一之詩人”。

阮大鋮,字集之,號圓海, 安徽安慶人,明末戲曲作家、詩人。萬曆年進士,依附閹宦魏忠賢,因魏黨敗而罷職回鄉。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進入安徽,他避居南京,招納遊俠,談兵說劍,希望朝廷召用。清入關後,馬士英在南京迎立福王,阮大鋮被起用爲兵部右侍郎,不久又兼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等職。清兵攻陷南京,他出奔浙江。後降清,隨清軍攻仙霞關,倒石上而死。

我知道他是早年得於看王丹鳳的《桃花扇》,史上馬阮並稱,馬即是弘光朝權臣馬士英。雖然同屬奸臣,但就人品和氣節上來看,兩人顯然不在一個層次上,至少馬士英是誓死不降清,一直堅持在抗清最前線;而阮大鋮是屈膝降敵,爲後人所不齒。故有人稱馬士英是小人中的君子;而阮大鋮是小人中的小人。

史上最有才的奸臣,阮大鋮最後怎麼死的?

明末黨爭激烈,各種朋黨最後集中於東林和閹宦兩黨,水火不容。雙方“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完全置國家安危於不顧,意氣用事,將國事弄得來是一團糟糕。

阮大鋮說來還算是正宗東林黨,他曾是東林元老高攀龍的門生,又和東林猛將魏大中是同年,按“郡望”而言還是東林主將左光斗的同鄉。這樣的身份按說在東林黨中也是能算得上一號的人,然而他卻爲了個人的前途,投靠了閹黨,甚至拜魏忠賢爲乾爹,靠打壓陷害昔日之盟友以作進級之階。其手段之下作,完全置人品和聲名不顧,一時形成東林黨人人皆恨之地步。

隨着閹黨失勢,這阮大鋮也如喪家之犬。當崇禎 “阮大鋮前後反覆,陰陽閃爍,着冠帶閒住去!”的聖旨下達後,阮大鋮便灰溜溜地回鄉去了。但他在老家安慶也不安分,但畢竟在京劣跡使得他在故鄉名聲很臭,於是,只得又去留都南京安身,以求再有起復之日。

他在南京“蟄居”十幾年,一天也沒閒過,念念不忘地是有朝一日能重返廟堂。他四處交結所有對他有用之人,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現貨期貨全部收購。雖然也時常碰壁,他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終於也結識了一幫能替他說上話的人,其中就包括當時已被其職的巡撫馬士英。

隨着馬士英被起用爲鳳陽總督,成爲東南半壁的實權人物,併成功擁立福王建立弘光朝廷後,便立即上疏《冒罪特舉知兵之臣阮大鋮共濟時艱疏》,舉薦阮大鋮。

這一道疏的名稱很是耐人尋味,一是明知阮大鋮是先皇崇禎的欽定罪人,一旦啓用就是翻案,是對先皇的不恭;二是這文人一枚的阮大鋮不知何時成了知兵之人了;三是舉薦其來朝,同舟共濟,直將這阮大鋮視爲大大地忠臣,是能幫助朝廷度過這艱難歲月的良將。

馬士英作爲權臣,在弘光朝沒有辦不成的事,於是這阮大鋮復出了,當上了兵部尚書。可他恐怕是連個紙上談兵都談不上之人,而且在當時情況下,也沒哪個將領能聽他的吧。

那個時候的戰況其實也很有些喜劇,清軍因兵力不足,無力直接南下,而當時大敵是李闖。於是,以吳三桂爲首的清軍主力一路向西地追打李自成;而左良玉趁李自成一片石兵敗,藉機收復其在湖北等地的老巢,所以李自成又向南假打左良玉;但左良玉卻又藉口要清君側,發檄文討伐馬士英,領兵東進,害得南京弘光朝廷又急忙發兵抵擋,這轉着圈地一陣亂打。最後是清軍大舉南下,直赴揚州,一日便城破,南京錢謙益等開門迎降,馬阮二人逃之夭夭。

阮大鋮出逃到金華,因名聲臭而旋即被逐,懷恨在心,於是“潛通降表於清”,並極力討好新主子。薙髮蓄辮,胡服左衽,不顧自己病體,竭力想立功,爲清人答應他做福建巡撫作好鋪墊,抱病南征,不料途中突然病發,在仙霞關僕在一石上就死去了,時年六十歲。

其實這阮大鋮也很是悲催,他一生都在算計,但真正在朝當官的時間只有兩年多,就爲了這做官,把自己的弄得聲名狼藉,也在史上留下很無恥的小人嘴臉,實在地不值。真應了那“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

以上似乎一直在說阮大鋮的不是,但對他評價甚高的也大有人在,可那只是侷限在他文學創作方面,可以說在有明一朝,就才情來說,無人能出其右。有人甚至將他比作是“中國的達芬奇”,若是他把精力不是放在官場的鑽營上,而是放在文學創作上的話,那在我國文苑歷史上將會開出絢麗之花。

史上最有才的奸臣,阮大鋮最後怎麼死的? 第2張

在戲曲創作上,阮大鋮可謂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他在家中養着一個完整的戲班,吹拉彈唱、生旦淨醜,色色俱全。阮大鋮既是編劇,又當導演,對他們悉心調教。而且這個戲班有個特點,就是隻演阮大鋮的作品。著名文學家張岱曾說:“其串、架、鬥、筍、插科打諢、意色眼目,主人細細與之講明。知其義味,知其指歸,故咬嚼吞吐,尋味不盡”。阮家的戲班在南京很有名聲,阮大鋮自己也能親自執板唱曲。

因阮大鋮人品的不足,人們對他在戲曲上的作爲也大加指責,說他動機不純,目的是爲了以此交結各方名士,並以備日後皇家之供。其實,我並不這麼認爲,他就是喜歡、愛好此道,倘若這個也要加上罪名的話,實在有些勉強。如那“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內渡被罷職後,潛心研究戲曲,創立“桂劇”,難不成也要看作是爲日後東山再起作準備?那關漢卿創作那麼多雜劇,也可看作是爲了交通關節,以達上庭作進階之資不成?

阮大鋮所創戲曲甚多,有《春燈謎》、《燕子箋》、《牟尼合》等十餘種,尤以《燕子箋》最爲著名,也是其代表作。時人稱之爲“本本出色,腳腳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很是盛行,到處搬演。當時“秦淮八豔”之一的顧媚,最拿手的劇目就是《燕子箋》,據說她的表演令人癡迷,舉國若狂。

阮大鋮的詩歌學陶淵明和李白,章太炎說他的詩既有以王維、孟浩然的意趣,又有謝靈運的精練,即使當代獲茅盾文學獎的李國文先生,對阮大鋮的詩也很是認可,說他是“得晚唐詞人三昧,有五代《花間》餘韻”,可見評價甚高。

他的詩作如“拂袖行呤歸去來,草堂猿鶴莫相猜,雲霄自愧無修翮,雨露誰爲棄不材”,隱隱中透着終南之氣,確是深得詩家之三昧。

可惜的是,阮大鋮的作品雖然在當時廣爲流傳,但“未幾國變,兵焚之餘,流傳遂罕”,均已大半散失。其實真正的原因還不止於此,應該說最重要的原因是:“況其人名列黨籍,久爲清流所不齒,南明傾覆,更賣身投敵,死於嶺嶠,家有其集,必拉雜摧燒之而始快也”。

歷朝文人中不缺小人,歷代文臣中不缺奸臣,唐有宋之問,宋有蔡京,明有嚴嵩,但將這小人做得這樣徹底,文采如此出衆者鮮。我們只能感嘆上天是如何將這劣性和才情,統一在阮大鋮一人之身了。

《明史》中稱阮大鋮是“機敏猾賊,有才藻”,這幾個字的評價是相當精準的。他雖爲時人所不齒,但絕不頹廢,一邊忍辱負重以圖重光,一邊筆耕不輟妙文生輝。他小人自認是小人了,但他要的是讓世人看看這小人的水平,見識這小人中的戰鬥機是如何在天空中翱翔。至於其它,當不是這阮大鋮考慮之事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