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趙匡胤的“重文輕武”對後世朝代都有哪些深刻影響?

趙匡胤的“重文輕武”對後世朝代都有哪些深刻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相信大家都知道,雖然,宋朝繼承和發展了唐朝的一些政治制度,但是,兩者卻存在着很大的差異。比如:在思想上,唐朝開放包容,但是,到宋朝時卻趨於保守;唐代主要尊崇老子和儒家學說,整體氣勢雍容豪邁,宋代尊崇孔子的儒家學說,思想比較迂腐,對外政策既保守又軟弱。

那麼,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究竟是什麼使得唐、宋兩代展現出了不同的國家風貌呢?其實,這一切都來源於宋朝統治者對武力的恐懼。

從唐朝的開元盛世到宋朝建國之初,其間跨度二百二十餘年,中國先後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先是著名的安史之亂,再是藩王們揭竿起兵、羣雄割據,之後,更是經歷了混亂不堪的五代十國。尤其在五代十國,臣子們弒君篡位和發動兵變,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

這一時期,每個政治人物所創造出來的輝煌時刻,都如同煙花一般轉瞬即逝。當時,歐陽修曾做過一個統計:“在後樑、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這五個朝代裏,中國一共改換了五個統治家族,經歷了十三個皇帝。其中,有八個皇帝因爲國家滅亡被殺,最年長的十多歲,最年幼的不過三四歲。”

在這樣一個以“力量”爲強者的時代,骨肉相殘更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當樑朝被滅的時候,太祖八個兒子(包括養子)全都被人給殺死。在五代的十三位皇帝中,只有唐莊宗和周世宗,有幾個子嗣存留,其餘的皇帝子嗣全都被人連根拔起。可見,在以武力爲尊的時代,一切都不能長存。

人們想盡方法獲得榮華富貴,卻在轉瞬間變成了泡沫。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裏,沒有永遠的勝利者,每個人都可能以悲劇的結局收場。所有,發動兵變奪得政權的趙匡胤也看到了這一點,他不想再重複這樣的悲劇了,更想結束這一切,還天下一個太平。

趙匡胤的“重文輕武”對後世朝代都有哪些深刻影響?

那麼,他要怎麼做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呢?

方法只有一個,那就重新創建一個遊戲規則,讓人們不再比武力,變成“以文說話”。

所以,宋朝政治制度的首要特點,便是:從各個方面防止武力的發生。建國不久後,趙匡胤邀請功臣們一同慶功,並在宴會上戲劇性地從幾位極有實力的將軍手中收回了軍權,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接着,他又想方設法發展和完善專制集權,以鞏固宋王室的權力和地位。

在當上皇帝以前,趙匡胤是後周的禁軍統帥殿前都點檢,也就是皇宮禁衛軍的統帥。因此,他很清楚這個職位的重要性,以及在這個職位上可以成就怎樣的大業。所以,在設置宋朝的官制時,趙匡胤就把禁衛軍的統帥權一分爲三:

殿前都指揮使(殿帥)、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馬帥)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步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帥”。“三帥”分別掌握着不同的軍權,彼此之間互不關聯且相互牽制,達到了一種平衡狀態。同時,趙匡胤還設法分開了軍隊的指揮權和調動權,即:“三帥”雖然可以訓練和指揮禁衛軍,但卻沒有辦法調動禁衛軍。使得軍隊的調動權歸屬樞密院管理。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樞密院批准的文件,任何人都不能調動禁衛軍,這就從根本上防止了兵變的發生。

趙匡胤的“重文輕武”對後世朝代都有哪些深刻影響? 第2張

除了這些措施之外,趙匡胤爲了防止武官叛亂,還從各個方面設法限制武將,以降低武將在朝廷和國家中的地位,讓武官遠離政治權力中心。

所以,每當討論國家大事時,武官的參與感都很低,他們基本上沒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力。另外,爲了減少人們對武官的興致,宋朝在文武官員的升遷上,也作了不同的規定:文官升職容易,只需要經歷三次週轉就可以了;而武官想要升職不僅困難,要轉九次,還有諸多限制。

所以,在朝廷上,武官總會覺得自己比文官低一等,以至於,連官至樞密院的武官,在路上看到了士大夫的車馬,都會主動下令讓馬伕避讓。然而,處處限制武官後,趙匡胤仍然感到不滿意,於是,他又想盡辦法給“武器”戴上了枷鎖。開寶三年,趙匡胤發佈了一條令人尋思的法律法規:

“在京城中,無論是文人士子還是普通百姓,均不能私自保存兵器。”

很顯然,他這樣的做法是不想以後有人用刀棒把他的子孫趕下臺。之後,在淳化二年、天禧五年、景佑二年、慶曆八年、嘉佑七年、宣和六年和宣和七年,宋朝先後七次下令禁止個人私藏武器,並且,禁令範圍逐漸從京城拓展至全國,武器的類型也漸漸從軍隊兵器擴展到了百姓日常使用的刀具。

在宋朝的時候,南方天氣溼熱,樹木叢生,爲了方便開墾荒地以種田,百姓經常帶着一種叫袴刀的刀具。但是,在天聖八年,宋仁宗卻把這種刀具劃入到了禁令範圍。景佑二年,皇帝再次下令規定:無論是使用袴刀者,還是造刀者,只要被發現私藏袴刀,都要按私藏兵器罪處理,受到嚴厲的懲罰。

到了天禧五年,皇帝更是下令:民間用來祭祀和社戲的儀仗刀槍,也不能使用。宣和六年,朝廷規定:哪怕是帶刃的物品,也通通不準使用。

那麼,當民間舉行祭祀活動的時候,沒有刀槍可用怎麼辦呢?

對此,朝廷有這樣的建議:可以用木製的兵器代替,然後,貼上一些錫紙以代替真兵器。可見,宋朝的皇帝都被歷史中的刀光劍影嚇破了膽。所以,他們爲了防止再出現這樣的情況,竟對武器產生了過度的神經反應。

其實,在給武官和武器銬上枷鎖的時候,趙匡胤可沒忘記把文官關進籠子中。

爲了解除文官對皇權的潛在威脅,趙匡胤巧妙地運用了“分權”和“制衡”的辦法。他首先把宰相的權力切分成軍權、行政權和財權,然後,把軍權交由樞密院來掌控,設立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來把持部分行政權,又設“三司”來獨掌財政大權,以此分割掉宰相的財權。

此外,趙匡胤還把官員的任命權收歸中央,並規定每個官員的任期時長最多三年。而且,爲了防止地方官員獨斷政權,他在各個地方都設置了通判,以此來監督知州。後來,他又把各地的財政大權交由轉運使來管理,從而,達到取消地方對財政的處理權、削弱地方財政的目的。

雖然,宋朝爲此付出了沉重的“冗官”代價,但終算還是加強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排除了貴族能夠起兵叛變的一切可能性。從此以後,宋王室百年統治無憂,獨斷專行,羣臣不與之爭。可見,趙匡胤雖然出身於武將,但卻酷愛讀史書和思考。尤其是在政治制度上的設計,簡直是一位天生的政治家。

所以,宋朝的政治制度不僅開創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新境界,還實現了自秦以後中國政治制度一大升級和飛躍,大大的改變了中國人的性格。從宋朝開始,人們不再以上戰場、立功勳爲榮,民間流行着這樣一句俗語:“做人不要做軍人,做鐵不要做尖針。”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在宋朝時期,無論宋將們立了多大的功勞,他們的身份和地位遠遠比不上文臣。甚至,有人針對此現象做了一首詩,詩的大意是這樣的:“即使武將們率領十萬軍隊,收復了幽雲十六個州縣,凱旋而歸,被人尊奉於太廟中,也比不上一個文人中狀元的榮譽。”

就這樣,男人開始由崇武變成了崇文,他們日復一日地沉醉在書中的世界,在淺詞輕唱中慢慢送走了時光。由於,極少運動和整天讀書,所以,他們的體質變得越來越差,性格越來越內斂。

就像梁啓超所說的那樣:“人們都崇尚讀書,好爲科考做準備。即使人們天生武力卓越,也毫無用武之地,且粗魯和彪悍已經被排除在上層社會外,社會上已經形成了重文輕武的風氣。於是,武事漸漸被荒廢,民風日漸柔和,男人文弱得像生病了的人,說話像女子一般輕柔,性子溫柔得如同菩薩,膽子大得像被馴服的羊。”

可見,趙匡胤雖然費盡心思保住了宋王室的統治地位和利益,但卻失去了能夠保家衛國的人才。儘管在宋朝的統治期間內,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物質實力遠遠高於四夷,但戰鬥力不足的軍隊和權力過於分散的政治體系卻使其積貧積弱。在經歷了幾次敗仗後,宋王室終於被迫撤離中原,逃向南方另立政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