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坐懷不亂”柳下惠!歷史上是否真的有柳下惠這個人?

“坐懷不亂”柳下惠!歷史上是否真的有柳下惠這個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坐懷不亂”柳下惠!歷史上是否真的有柳下惠這個人?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人們常說柳下惠是坐懷不亂,男性很難抵擋得住所謂的“誘惑”,但其實說白了,還是內心無法抑制住自己的衝動,所以人們常常拿出柳下惠來說事。不過,雖然說的很多,但是柳下惠這個人難道真的是存在過的嗎?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過柳下惠這個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說他坐懷不亂的真實性有多高,真的可信嗎?

“坐懷不亂”柳下惠!歷史上是否真的有柳下惠這個人?

逸民和聖真君子,坐懷不亂柳下惠。“坐懷不亂”這一典故可謂是膾炙人口,我們熟知,它是形容男女之間尤其是男子在兩性關係方面的正派作風。

很多朋友覺得這實在匪夷所思,男性荷爾蒙極度旺盛時會很大程度上支配現實行爲,許多孤男寡女同處一室都未必能剋制自己,更何況這都已經坐到懷裏了。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柳下惠坐懷不亂究竟是個什麼情況?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坐懷不亂”這件事本身是有據可考的。《荀子·大略》中記載:“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

毛亨在註釋《詩經·小雅·巷伯》時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獨居男子,他的鄰居則是一位同樣獨處一室的寡婦。一天夜裏,寡婦的房子不幸被暴風雨摧毀,這位婦人便來到男子這裏想要借宿。可早在西周就已推行禮法制,男子出於男女授受不親之禮拒絕了婦人。

婦人從窗戶裏質問他:“你爲何不讓我進去呢?”男子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十六歲不能同居。現在我還年輕,你也一樣,所以不能讓你進來。”婦人說:“你爲什麼不能像柳下惠那樣?即便是用身體溫暖入門避寒的女子,別人也不會認爲他有非禮行爲。”男子說:“柳下惠可以開門,但我不能開門。之所以不開門,也正是我向柳下惠學習的方式啊。”

“坐懷不亂”柳下惠!歷史上是否真的有柳下惠這個人? 第2張

雖然說這個故事並沒有直接說明柳下惠坐懷不亂的經過,但至少從側面佐證了,在西漢初年時就已經有了柳下惠的民間傳說了。至於真正意義上詳細敘述這件事原型的文獻,直到元代胡炳文在《純正蒙求》中對此事纔有了正面描寫:

“魯柳下惠,姓展名禽,遠行夜宿都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託宿,惠恐其凍死,乃坐之於懷,以衣覆之,至曉不爲亂。”

很多讀者在這裏可能會有疑惑,爲什麼這裏又說柳下惠“姓展名禽”?

事實上在古代,姓氏名稱的概念還不成熟,很多習慣上就直接用所處的地方或者身份來稱呼,比如“柳下”,是因爲展氏的食邑在柳下這個地方,且他的諡號爲“惠”,所以人們就有柳下惠之稱。事實上,展氏本爲姬姓,展氏,名獲,字子禽,一字季。

平陰縣孝直鎮展窪村保留有“和聖柳下惠故里”的明代石碑、“和聖祠”等遺蹟和幾部有關族譜,也就說明了這裏應該就是他的故里了。如此多的史料都或多或少地記錄了這樣一件雅事,我們不禁就想問:這些記載的真實性究竟有多少?是不是後人爲了樹立一個道德標榜專門去牽強附會的呢?那樣古老的時代,展獲是否真能有這樣高尚的道德操守?

對於此事,必須先要從時代背景來考慮。春秋時期的聖人孔子曾做過這樣一件事,他周遊列國,攜弟子三千,目的就是爲了“克己復禮”,這裏的禮也就是“周禮”。

“坐懷不亂”柳下惠!歷史上是否真的有柳下惠這個人? 第3張

《史記·周本紀》載:“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

也就是說爲配合政治上維護宗周統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了全面革新,將上古至殷商的禮樂進行大規模的整理、改造,創建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並普及到了全國人民的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形成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爲規範。

因此,至少從文化環境來說,展獲是具備了“坐懷不亂”的時代要求。但是僅憑外部環境遠遠不夠,在這樣極具誘惑力的環境下,一個生理功能完備的成年男子完全具備逾越外在禮法的動機。然而他之所以並沒有這樣做,只是懷抱女子、閉目塞聽,絲紋不動長達一夜之久,已經不足以用定力來解釋了,而這恰好也是後人對該事抱以質疑態度的原因之一。

我們知道,歷史的記載和流傳在很大一方面都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一個好的史官可能能夠保持對歷史人物客觀的評價態度,但事物俱細,多少免不了有選擇性地有詳有略。展獲恰好就是這樣地因一個事件被熟知,卻淹沒了其它事蹟的流傳。

史書記載,展獲雖然做過的最大官不過一獄官,還因爲直道事人而屢次遭貶。在位期間,他曾三番五次對臧氏當權派的一系列執政措施進行批判和斥責,直言不諱地用聖王禮制來指摘臧氏。隱居之後,他開始在民間廣招門徒,傳授文化、禮儀,深受鄉人愛戴。

正因爲展獲對禮制的熟悉和推崇符合了儒家思想的根本義理,所以歷代儒家門人都對他的事蹟褒揚備至,如孔子稱他爲“逸民”,說他是儒家心目中的賢人,亞聖孟子也爲他冠以“和聖”的雅號。所以說,展獲的個人人格在當時已經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他是完全具備“坐懷不亂”的道德修養水平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