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乾隆出了一道考題,整個翰林院沒有一個答出來

乾隆出了一道考題,整個翰林院沒有一個答出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乾隆的一些故事,歡迎閱讀評論。

按清代慣例,每逢科舉殿試,朝廷也會舉行庶吉士散館考試。嘉慶元年,歲在丙辰,這一年適逢會試、殿試正科,但因嘉慶皇帝剛剛即位,所以也稱恩科。對於殿試,已退居幕後的太上皇乾隆無心過問,但對於他在位前留下的最後一批庶吉士,卻是特別的關注。

庶吉士散館考試早先爲詩、賦、時文、策論,在四題中選二題。乾隆即位後,改爲專試一賦一詩。這次參加考試的庶吉士共有21人,其中就有石韞玉、洪亮吉、戴敦元等人,不可謂人才不盛。但意外的是,他們都栽在了這次考試上,原因就是乾隆出了一個奇怪的考題——污卮。

不管是鄉試、會試還是朝考,應試寫作首先就要弄明白題目的出處,把握題中要義,由此演繹引申方能下筆成文。然而“污卮”二字,令這些飽讀詩書的翰林們望而生畏,大家都搞不清題目出自何典,只好東拉西扯,勉強敷衍成文。考試結果很快揭曉,乾隆殊爲不滿,於是發了一道上諭予以嚴厲申斥:“昨庶吉士散館,適朕連日盼望雨澤,兼盼楚省捷音,未免焦勞倍切,心緒不寧。隨手翻閱,於《賦匯》內偶揀‘污卮’爲題。《賦匯》並非僻書,學習詞章者原應留心檢閱……不知朕向來命題,從不故求隱僻者,庶吉士等當惟益加勉勵,勤學好問,以副朕教誨至意。”

乾隆出了一道考題,整個翰林院沒有一個答出來

乾隆的意思是說,“污卮”的出處源於《賦匯》,並非是什麼冷僻的題目,而你們讀書不勤奮,連這樣一場考試都考不好,實在是辜負了我的一番教誨。乾隆應該說在文學方面是很有造詣的,加上天資聰穎、刻苦勤奮,在學問上頗爲自矜。而在內心深處,他對翰林們也是非常敬重的,如今一個考題將所有應試者考倒,是他始料未及的。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盛年,而不是禪位之時,那麼毫無疑問,這些庶吉士將被一杆子掃出翰林院,如此既符合朝廷法度,也可警醒士林。但此時的乾隆還是網開一面,失望之餘仍顯大度,說書籍太多,沒有人能一一記誦。

那麼“污卮”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它指的是髒酒杯,出典於晉代傅鹹《污卮賦》。傅鹹寫所愛的琉璃杯爲小孩子拿去玩耍,不慎失落污穢之中,本來冰清玉潔、晶瑩剔透的寶物,一下子變得骯髒醜陋,於是引發一番人生感慨,這篇賦不長,不過百餘字。

乾隆出了一道考題,整個翰林院沒有一個答出來 第2張

《污卮賦》沒有收入文選,流傳亦不算廣泛,但代不乏識者,如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宋李昉《太平御覽》、明梅鼎祚《西晉文紀》等書均有收錄。康熙年間敕修的幾部大書,如張英《淵鑑類函》、張玉書《佩文韻府》,以及《四庫全書》皆有收錄。因此,乾隆說他“朕向來命題,從不故求隱僻”,也是實情。

儘管乾隆所出題頗有難度,但應不至於21位庶吉士無一人能答出。這也是有原因的,當時正值樸學流行、乾嘉學派振起之時,做學問的人大多不在翰林院。況且,庶吉士們認爲在翰林院清苦難耐,於是找各種理由請假回鄉,待散館後再來考試。

這一屆庶吉士主要出自乙卯恩科,入館只有一年時間,爲了應付散館考試,教習們只能着重於經典的講授,罔顧其他。所以當乾隆試題一出,諸公只能是腦袋發暈,搜索枯腸。

這次詩的題目爲“賦得‘虛堂習聽’得‘聲’字”。虛堂習聽,出自《千字文》,與“空谷傳聲”連用,意在告誡人之語言放恣。虛堂:高敞的廳堂,空蕩蕩的房子。兩句的意思是:空曠的山谷中聲音會傳揚甚遠,寬敞的屋子裏話音迴盪,也顯得格外清晰。乾隆出此題是告誡士子應愛惜名節、言行審慎,與“污卮”題義相吻合。

這次庶吉士朝考是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最後一批庶吉士,他表現出了帝王的大度,並沒有加以責備。但是嘉慶帝則不能不給予薄懲。引見時,其中有五人被分派到各部學習使用,這不僅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於前程也大爲不利。

如戴敦元爲二甲十三名,潘世璜爲探花,已授編修,由於考得不好,都未能留在翰林院。這次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人生走向,戴敦元歷地方數年,總算是熬到了刑部尚書,而潘世璜沒幾年就丁憂回鄉了,再也不肯做官!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