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災區百姓缺糧,爲何范仲淹反而故意擡高災區糧價?

災區百姓缺糧,爲何范仲淹反而故意擡高災區糧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范仲淹,一個"活"在中學語文課本里的北宋人。在很多人的眼裏,他都是一個文學家,雖做過些官,甚至發起過"慶曆新政",但仕途算不上順暢……

以上這些認識確實符合范仲淹的實際情況。可除此之外,范仲淹在經濟方面其實也非常出衆。不然,他也沒膽量在江南百姓因天災而揭不開鍋時,還一反常態地提高米價。

支持"惟農是務"的傳統

自戰國法家主張"重農抑商",尤其是商鞅在秦國推行改革起,農業的地位就步步攀升。以致到封建社會中後期,本可以發展到新階段的商業愣是沒能完成蛻變,始終都是農業的"陪襯"。

災區百姓缺糧,爲何范仲淹反而故意擡高災區糧價?

而作爲傳統知識分子的范仲淹,在學習了大量古代經濟政策之後,也認可以農爲本的觀念。且因爲體驗過北宋發達經濟大局之下的百姓們的艱苦生活,范仲淹更是堅定地認爲朝廷在制定農業政策時應當以"勸農之實"作爲考量政策合理與否的價值標準。

所以經歷過"劃粥割齏"的窘境,又把農業視作國之根本的范仲淹,在決定擡高米價時,並非反對者所稱的是準備謀私利,而是他想採取措施幫助因洪澇而缺少食糧的百姓,並挽救岌岌可危的農業。

不拘泥於僵化的"重農抑末"

一般的官員,在處理因天災而造成的糧食不足問題時,要麼是向中央求援,請求官倉調派糧食,要麼是乾脆直接將災情置之不理。而范仲淹,走上了常人看不上的另一條路:"誘惑"商人主動將別地餘糧運來賑災。

災區百姓缺糧,爲何范仲淹反而故意擡高災區糧價? 第2張

范仲淹要動員商人,自然就"背離"了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因爲他這是在給商人創造商機。且讓其他官員更接受不了的是,范仲淹想出來的動員之策是擡高災區的米價。

在范仲淹看來,商人並沒有先賢們所言的那樣"十惡不赦"。他向來支持發展商品經濟,希望藉此更好地滿足百姓的生活所需,並緩解國家的財政壓力。所以他在閒暇時寫作過《四民詩·商》爲商人正名,在江南陷入缺糧困境時也想到了商人。

是故范仲淹擡高災區的米價,並非是他想要掩蓋災情或謀取私利,而是希望將外地的餘糧用"活"。如果一切順利,范仲淹就能通過提高米價這一個"小小"的舉動,無需朝廷斥巨資爲災區送米,就能完成賑災。

這一舉措本身,顯然是范仲淹的創新之舉,是堅持純粹"重農抑商"的傳統朝臣所想不到的。

堅守"慈"、"儉"與"不敢爲天下先"

在擡高米價,吸引外地米商期間,范仲淹還做了一些不太符合我們對他"先天下之憂爲憂,後天下之樂爲樂"的認識的事:舉辦龍舟賽,甚至將一部分賑災款作爲比賽獎金;與當地豪族富商多次舉辦宴飲,相偕出遊……在范仲淹的精心策劃之下,災區在外的"形象"真的如那些瞞報實情,只"報喜不報憂"的奏章裏描繪的一樣。可范仲淹安排的這些活動,還真的就不能只看表明。

因爲災情難見好轉,官方又上調米價,江南的百姓們自然會日益惶恐。暴亂在一片狼藉的災區暗生苗頭。因而范仲淹必須趕快做點什麼,以穩定局面,安撫民心。

組織龍舟賽,首先就能給百姓們一個安慰,向他們暗示情況並沒有他們所以爲的那麼糟。而動用賑災款,不清楚政府財政的百姓們只會覺得這是賑災過後的餘額,如此就能對政府更加有信心。

而與豪族富商聯絡,一方面是因爲他們有強有力的社會號召力,安撫好他們就意味着社會的基本穩定;另一方面,這些人與外地商旅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能幫助政府向外傳遞災區米價上漲的可靠信息。

所以范仲淹的這些舉動,實際上是在用更小的成本穩定社會,吸引米商,最終達到賑災的目的。且按照范仲淹自己的說法,他這叫"寶儉"。

"寶儉",首先就是做到節省政府開支。用龍舟賽和宴飲取代大筆的宣傳和安撫費用,這便是范仲淹想出的一個不用再增加百姓負擔的好點子。而省下的錢,最後自然還是用到了受災民衆身上。

於是范仲淹反常地在災區提高米價,並不是他決定做一個貪官,而是他想出了代價更小,效果更好的賑災辦法。且看透了他提高米價及之後的種種舉動,我們不僅能知道範仲淹其實還是那個"不敢爲天下先"的范仲淹,還能知道他在經濟領域也是一個時局所需的人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