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血滴子是什麼組織?後來又是怎麼消失的

血滴子是什麼組織?後來又是怎麼消失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血滴子的故事大家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鼎鼎大名的血滴子,在清朝的各種正式史料、檔案中都找不到記載,雍正朝及後世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就算在各種筆記小說裏,也見不到有關這神祕兵器的描述。

直到清末民初,市井之間興起一股談論宮闈祕聞的熱潮。政治氣氛緊張神祕的雍正朝,自然是文人創作的絕佳題材。當時用雍正帝逸事作爲談資的小說,有胡韻玉的《胤禛外傳》,孫劍秋的《呂四娘演義》等等。這些當時被稱爲“新講話”的通俗小說,即便是識字不多的市民也能讀懂,因此受到了極大歡迎,流傳很廣。

這些小說借史料演義成篇,其實都是以民間傳說爲選題,進行藝術加工而成。憑着一支支生花妙筆,文人不但憑空創造出呂四娘這樣一個身負血海深仇、潛入深宮刺殺雍正帝的俠女形象,還爲雍正帝手下的特務機關配備了“血滴子”這樣來無影、去無蹤卻又百發百中的武器。

何爲“血滴子”

血滴子是什麼組織?後來又是怎麼消失的

血滴子

在小說中,血滴子是專門把人頭從人的脖子上取下來的武器。雖然古代中國的很多武器都能讓人身首異處,但在文人墨客充滿想象力的筆下,血滴子卻不是尋常的武器。

有野史稱,血滴子在使用的時候,是懸空放出去的。持有血滴子的人並不需要直接掌控它,便能取人的首級,頗有“取人性命於千里之外”的意味。在使用時,血滴子和目標的距離不會太遠。使用者把血滴子放出去或是拋出去,它便會把人的首級罩住,飛快割下人的首級並快速收回來。被血滴子所害的人便成了無頭屍,十分恐怖。

有的小說將血滴子描述成一種半球型的器物,內藏一圈鋒利無比的快刀,用時把它扣在對方的頭上,開動機關,便能輕易的取人首級。有的小說則認爲血滴子外形酷似皮筐,大小剛好能容下人頭,筐口裝有鋸子,筐上連接着鐵鏈,拋出去套住人頭,鋸子就會切斷脖子。還有的小說則認爲,血滴子是一條長長的鐵鏈連着一個圓帽形的金屬,可套住人的頭顱。在飛行途中,血滴子還會發出十分恐怖的聲音。更玄乎的是,有的小說還言之鑿鑿的認爲血滴子裏裝有化骨水,能把人的首級融化在其中,從而毀“頭”滅跡。

在文人筆下,血滴子及其使用者爲雍正帝奪權篡位、剷除異己立下了汗馬功勞,常常神不知鬼不覺地除掉對雍正帝有異心的反叛者。而這批擅用血滴子的高手,人數還不少。編寫故事的文人們爲他們安排了一個完美的結局:“狡兔死,走狗烹”。雍正帝借使用血滴子的江湖高手排除異己,然後又殺了這些人滅口,從此這種獨門武器成了江湖傳說。如此一來,雍正帝的形象就更加陰森恐怖了。

也有人根據清宮的諸多密檔考證,血滴子實際是一種極毒的毒藥。這種毒藥是用毒蛇的毒液混合一種毒樹汁液煉成,一滴就能讓人潰爛而死,故稱“血滴子”。煉製這種毒藥的主要原料是一種名爲“橵樹”的樹木的汁液,出產在廣西邊境的深山老林中。苗人所用的毒箭,箭簇上所敷的“見血封喉”的毒藥,就是用橵樹汁熬成的。

血滴子是什麼組織?後來又是怎麼消失的 第2張

血滴子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雍正帝向廣西巡撫李紱發去一封密旨,要李紱在廣西尋找一種毒樹汁。

雍正帝在密旨上說:

“近聞貴州諸苗之中,猹苗之弓弩最毒。藥有兩種,一種草藥、一種蛇藥。草藥雖毒,熬成兩月之後,即出氣不靈。蛇藥熬成,數年可用。但單用蛇藥,其藥只能潰爛,仍有治蛇之藥可醫。更有一種蠻藥,其名曰橵,以此配入蛇藥熬箭,其毒便處周流,始不可治。聞此橵藥,系毒樹汁液,滴在石上凝結而成。其色微紅,產於廣西泗城土府。其樹極少,得之亦難。彼處獵人暗賣入苗地,其價如金,苗人視之爲寶。爾等可着人密行訪問此樹,必令認明形狀,盡行砍挖,無留痕跡。既有此藥,亦應有解治之法。更需密訪之,如有解毒之方,即便寫明乘驛奏聞。”

根據這道密旨,有人認爲雍正帝的“血滴子”根本不是什麼取人首級的利器,而是由南方少數民族傳來的毒藥。

雍正帝與“血滴子”的淵源

粘杆侍衛

從鋒利的筐狀武器,到劇毒的祕藥,儘管“血滴子”在文人的筆下變幻莫測,最終卻都指向了一個人:雍正皇帝。

關於“血滴子”種種血腥陰森的描寫,到最後無非都是爲這個夾在康乾盛世之間的皇帝添上更爲神祕的色彩。

從登基稱帝開始,雍正帝就身陷“弒父奪位”的傳聞中。而上位後推行的嚴苛吏治、大興文字獄,更讓民間對這位皇帝有了恐懼之心。民間故事中對雍正帝及其特務統治的描述,多半也帶有這種心理的投影,但小說往往也有着事實的影子。儘管文人筆下的“血滴子”純屬子虛烏有,雍正帝的八弟九帝都是被“血滴子”所殺更是無稽之談。然而,身處弱勢地位卻最終奪得爭儲鬥爭勝利的雍正帝,確實得力於他手下訓練有素的情報組織——粘杆處。

顧名思義,“粘杆處”是一個專門從事粘蟬捕蜻蜓等等服務型的機構。雍正帝還是皇子時,住在北京城新橋附近。府中樹木枝繁葉茂,每逢盛夏初秋,蟬鳴呱噪不已。胤禛喜歡安靜,常常命家人門客操竿捕蟬。在皇位的爭鬥中,胤禛表面上與世無爭,暗地裏卻步步爲營,加緊了爭儲的步伐。他招募江湖中的高手,訓練家丁隊伍,以粘蟬捕蟲的身份爲掩護,四處刺探情報、剷除異己。

雍正帝能擊敗衆多皇子登上皇位,除了本身工於心計、政治手腕了得之外,這支看似不入流的“捕蟬”隊伍也功不可沒。雍正帝登上皇位後,繼續保留了這個特殊機構,在內務府之下特別設立了“粘杆處”機關。“粘杆處”的統領稱“粘杆侍衛”,大多爲有功勳的雍正潛邸舊人擔任,官居高位,權勢逼人。“粘杆處”的一般成員統稱“粘杆拜唐”,由內務府包衣奴才充任,雖然品階不入流,薪水也不高,但每天跟隨在雍正帝身邊,直達天聽,炙手可熱。

雍正帝在對“粘杆處”的人員選擇上十分謹慎,以包衣奴才來確保這個機構對自己的絕對忠誠。可見“粘杆處”表面上是侍候皇室玩耍的服務機構,無足輕重,實際上卻是一個特務組織。小說中所謂使用“血滴子”的高手,大概指的就是這些人。

“粘杆處”雖然是屬於內務府系統,總部卻設在雍親王府,即後來的雍和宮。有人據此認爲,雍親王府曾經有一條專供特務人員祕密來往的通道,爲了不致祕密外泄,才改府爲宮,將“粘杆處”總部設在這裏,加強守衛戒備。

今天在雍和宮我們已經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跡了。民間傳說是乾隆帝爲長者避諱,將雍和宮改爲喇嘛廟時徹底翻修,所有關於特務的痕跡也就沒有了,乾隆帝雖然處心積慮地消除雍正時期種種特務機構的痕跡,“粘杆處”卻被保留了下來。雍正去世時,乾隆帝繼續利用“粘杆處”監控着京城內外的一切。直到乾隆帝死後,“粘杆處”的特務活動才逐漸廢黜。

結束語

粘杆侍衛

“血滴子”的傳說由民間口口相傳,一直綿延不絕。直到今天,以雍正時期“血滴子”祕聞逸事爲題材的小說、影視劇仍然層出不窮,爲人們茶前飯後提供了不少談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