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那麼多次削藩行動,爲什麼只有建文帝失敗了?

古代那麼多次削藩行動,爲什麼只有建文帝失敗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歷史長河中,建文帝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麼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是爲明太祖。

兩年後的1370年,朱元璋將除了皇太子之外的9個兒子全部封爲藩王,賜予封地,“各有爵封,分鎮諸國”。這就意味着,朱元璋恢復了從漢朝以後就被廢除了的藩封制度。之後,朱元璋所有成年兒子都被分封到各地當藩王。

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自己這個舉動,給皇太孫朱允炆挖了一個大坑。

朱元璋的皇太子叫朱標。1392年,37歲的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隨即選擇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爲皇太孫,作爲皇位繼承人。1398年,當朱元璋病逝後,朱允炆繼承皇位,年號建文,人稱建文帝。

建文帝繼位之初,便對藩王林立的局勢憂心忡忡。這些藩王,有地盤,有人口,有一支數量不少的軍隊,對皇權形成了心腹大患。當初朱元璋在位時,藩王都是他的兒子,還不能興風作浪。現在,這些藩王全部是建文帝的叔叔,輩分尊貴,建文帝能夠壓制他們手段不多。

所以,建文帝不得不考慮削藩,並在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支持下,付諸實施。

古代那麼多次削藩行動,爲什麼只有建文帝失敗了?

其實,在明朝時期,統治者就多次發起削藩行動,比較有名的如漢景帝的削藩,雖然引發了七國之亂,但漢景帝依靠名將周亞夫,只用了3個月就平定了七國之亂,完成了削藩任務。之後,唐朝晚期的是唐代宗、唐德宗、唐憲宗、唐穆宗,針對藩鎮割據的現狀,採取了類似於削藩的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延緩了唐朝的衰亡速度。

可是,建文帝削藩時,很快就激起了燕王朱棣的反叛。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只用了3年時間,就消滅了明朝軍隊的主力,攻入了都城應天(今江蘇省南京市)。在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隨即取而代之,繼位稱帝,是爲明成祖。

顯而易見,建文帝的削藩徹底失敗了。爲此,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同樣是削藩,爲什麼漢景帝等人成功了,而建文帝卻失敗了?建文帝做錯了什麼?在我看來,至少有以下3點。

一、建文帝削藩過於匆促

我們簡單回顧下漢景帝的削藩行動。

公元前157年,漢景帝即位。兩年後,晁錯向漢景帝上《削藩策》,漢景帝才策劃削藩。再過一年,漢景帝因楚王劉戊違犯喪制,削去東海一郡,標誌着削藩正式開始。這就是說,漢景帝總共用了3年時間,纔在削藩上採取實際行動。在這3年內,漢景帝做了大量事情,來鞏固自己的皇位。

建文帝是怎麼做的呢?

建文帝於1398年6月繼承皇位,但他在當年7月就匆忙啓動了削藩行動,派大將李景隆突襲開封,將周王朱橚逮捕,貶爲庶人,遷徙到雲南蒙化。緊接着,建文帝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又削去了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4位親王,全部廢爲庶人。

削藩是一個牽連很廣的重大行動。建文帝繼位不久,根基不深,皇位不穩,倉促之際就啓動了削藩行動,很難贏得朝廷內外最廣泛的支持。

二、建文帝削藩太過陰狠

漢景帝削藩時,不但做到了有條不紊,下手也較爲溫和。

漢景帝一共削去了4個藩王,即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昂、吳王劉濞。楚王被削減了東海郡,趙王劉遂被削去河間郡,膠西王劉昂被削去6個縣,吳王被削去豫章郡、會稽郡。藩王的封地,都有幾個郡。漢景帝並沒有將他們的封地全部奪走,也沒有削去他們的藩王身份,做事留有餘地。

相比之下,建文帝就做得過於陰狠了。

古代那麼多次削藩行動,爲什麼只有建文帝失敗了? 第2張

建文帝雖然只削了5個藩,但全部奪走他們的封地,全部廢爲庶人——這就是說,將他們從皇族子弟變成普通百姓。不僅如此,建文帝還將他們要麼軟禁起來,形同犯人;要麼遷徙到偏僻之地,生不如死。湘王朱柏因爲不肯受辱,舉家自焚,上演了極爲悲痛的一幕。

他們,都是朱元璋的親兒子,建文帝的親叔叔啊。

正因爲建文帝削藩太心狠手辣,才激起了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正因爲建文帝削藩過於無情無義,當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後,沒有一個藩王站在建文帝這邊。

三、建文帝平定叛亂時用人不當

當然,削藩到一定程度,總是避免不了兵刃相見。這時候,就開打吧。

漢景帝在七國之亂髮生後,任用名將周亞夫爲主帥,率領36名將軍平定七國之亂。周亞夫採取了正確的策略,只用了3個月就一鼓作氣地平定了七國之亂,給漢景帝削藩行動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再看建文帝這邊。

“靖難之役”爆發之初,建文帝手下擁有衆多能征善戰的名將,包括“四大天王”:朱元璋養子平安、平燕大將軍盛庸、山東布政使鐵鉉、徐達之子徐輝祖。其餘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等。可是,建文帝放棄了這些能征善戰的名將,偏偏重用了一名華而不實的李景隆爲大將軍,並將全部50萬大軍交給他。朱棣獲悉後,高興地說:“(李景隆)智疏而謀寡,色厲而中餒,驕矜而少威,忌刻而自用。未嘗習兵,不見大戰。以五十萬付之,是自坑之也。”

在朱棣看來,李景隆就是兩個字“坑貨”。  朱棣之言,不幸而言中。李景隆對陣朱棣時,屢打敗仗。建文帝“一條道路走到黑”,力排衆議,讓李景隆繼續領兵,還賜予他更大的權力。直到李景隆將50萬大軍消耗得所剩無幾時,建文帝纔將他調回來。

李景隆回到京城就不坑建文帝了?不存在的。1402年,李景隆與谷王朱橞一起打開南京金川門,迎接朱棣大軍入城,坑了建文帝最後一把。

實力決定一切。既然建文帝動用整個國家的資源,都打不過燕王朱棣,還有什麼好說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