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爲什麼北宋一直想着收復幽雲十六州?

爲什麼北宋一直想着收復幽雲十六州?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北宋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幽雲十六州也叫燕雲十六州,幽州就是北京,燕雲的燕也是指北京,所以我們也叫它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的範圍包括北京以北,天津海河的西北,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廣大地區。燕雲十六州是北宋中期纔開始叫的,在那之前叫:幽薊十六州或幽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具體指:一、幽州(今北京市範圍。),二、順州(今北京順義周圍),三、儒州(今北京延慶地區),四、檀州(今北京密雲地區),五、薊州(也就是今天的天津薊縣),六、涿州(今天的河北涿州),七、瀛州(今河北的河間地區),八、莫州(今河北任丘縣以北一帶),九、新州(今河北涿鹿),十、嬀州(今河北懷來),十一、武州(今河北宣化縣一帶),十二、蔚州(今河北蔚縣),十三、州(今山西應縣部分地區),十四、寰州(今山西朔州部分地區),十五州非常有名就是朔州(今山西朔州),最後一個州是雲州(今山西大同一帶),幽雲十六州總面積比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市加起來還要多。

爲什麼北宋一直想着收復幽雲十六州?

我們知道廣義的“中國”是指包括中國漢族和其他各民族在內的國家疆域,而狹義的“中國”是指中原地區,不過歷朝歷代少數民族政權跟漢族政權是共存的,同屬於大中國。中國自秦朝以來,幾乎歷朝歷代都是以中原地區爲中心向外輻射的,而中原地區的漢族爲農耕民族,跟那些馬背上的遊牧民族比起來,漢族要羸弱許多,大多數中原政權不願意主動惹事,只要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足矣。

燕雲十六州地勢險要,土地廣袤,可以成爲中原政權抵禦少數民族的天然長城,也可以增加中原的戰略縱深,成爲不錯的緩衝區。不但能據險抗敵,一旦"胡人"來犯,還可以爲中原軍隊贏得戰爭動員時間。

爲什麼北宋一直想着收復幽雲十六州? 第2張

因此漢族皇帝都把北方地區當作抵禦少數民族南近的橋頭堡,如果失去這些地方,等於把胸脯露出了讓北方遊牧民族打,要不了多久就會完蛋。

假如失去了幽雲十六州,中原王朝的江山就岌岌可危了。

幽雲十六州是在公元938年丟失的,當時的大軍閥石敬瑭起兵造反,背叛了後唐,但他又害怕打不過後唐,就像北方的遊牧民族契丹求援。

契丹皇帝說,憑什麼要我出兵幫你。石敬瑭說,我管你叫爹還不行嗎?

契丹說你小子想的美,動動嘴皮子就讓我的軍隊給你衝鋒陷陣,當你爹是傻爹?石敬瑭無奈只好說,我把燕雲十六州都給你作爲交換怎麼樣,契丹皇帝這才答應出兵幫助石敬瑭,打退了石敬瑭屁股後的追兵。石敬瑭當了兒皇帝,建立了後晉,可卻出賣了燕雲十六州,害苦了中原人民。

契丹人得到了幽雲十六州如虎添翼,把這些地方當成自己南下的橋頭堡,讓中原地區直接處於契丹的威脅之下。北方長城到了契丹手裏後,他們可攻擊可守,不僅是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而且遼國對中原發動侵略戰爭立馬就會達到中原腹地,讓中原的軍隊沒有反應時間。所以說幽雲十六州成了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心頭大患,他們處心積慮要收復。不然就寢食難安。

燕雲十六州的土地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交匯之地,本身適合耕種,又有大片土地可以牧馬,想要對抗遊牧鐵騎,中原王朝缺少了戰馬,如何經受得住對方的衝擊?

趙匡胤黃袍加身當了皇帝之後,北方遊牧民族也就是契丹(那時候已經建立了大遼)的騎兵經常襲擾中原百姓,對北宋的政權也形成了極大危險。這些騎兵來如閃電,去如疾風,搶了就走,打了就跑,把北宋軍隊打得暈頭轉向,讓邊境地區的百姓提心吊膽。

可是宋朝皇帝自己就是黃袍加身奪權篡位的,害怕自己的將領也如法炮製向自己學習,一登基就剝奪了武將們的兵權,剩下的將軍都是酒囊飯袋不能帶兵打仗,趙匡胤也知道自己軍隊的斤兩,不敢輕易言戰。

趙匡胤死後,北宋的皇帝是黃鼠狼下小老鼠一窩不如一窩,更打不過契丹,很難抵禦契丹的鐵騎。

爲什麼北宋一直想着收復幽雲十六州? 第3張

此後北宋軍隊曾經幾次興兵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但都因技不如人以慘敗告終。

最有門兒的一次收復大戰發生在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十萬大軍北伐,眼看就要到達幽州,就要大功告成,太宗卻突然受傷,宋軍軍心大亂,一敗塗地,功虧一簣。

總的說來,北宋軍隊沒有馳騁疆場、能征善戰的將軍,他們的戰鬥力實在是不敢恭維,能守住江山就不錯了,收復有點不大現實。

因此北宋歷經100多年始終沒有能夠收回幽雲十六州,留下無窮禍患,爲後來的靖康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業務後來的南宋政權被北方遊牧民族滅亡埋下了伏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