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在四次出家的梁武帝背後,是佛法興盛的南北朝

在四次出家的梁武帝背後,是佛法興盛的南北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出家篇

杜牧《江南春》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是描寫南北朝時期佛法興盛,南朝廣修寺廟,但“四百八十”只是一個虛數,南朝寺廟之多何止四百八十寺,《南史·郭祖深傳》中就說梁武帝時期光京城建康(南京)就有五百多座,僧尼更有數十萬。

這一時期修建了許多著名的寺廟佛塔,如始建於東晉年間的靈隱寺在這一時期得到大規模的重修和擴建,四大古剎中的棲霞寺、玉泉寺、靈巖寺都是在南朝時期修建,再譬如那句“姑蘇城外寒山寺”中的寒山寺也是南朝時期修建,南朝時期的寺廟名剎之多,可謂不可勝數……

南朝四百八十寺這一盛況的背後,首先掀起的是一陣出家的熱潮,佛法傳入漢地後神祕的宗教學說吸引了大量的民衆皈依佛門。從君主到平民無不沉浸洋溢高深佛法的洗禮中,談到出家肯定少不得要談談那位四次出家的梁武帝蕭衍。

在四次出家的梁武帝背後,是佛法興盛的南北朝

他是虔誠的佛教徒,在位期間下令修建了大量的寺廟佛塔,如靈隱寺就是在他的命令下擴建。蕭衍酷愛佛法簡直到了癡迷的地步,以至於不惜放棄帝位出家爲僧,前後多達四次。皇帝出家不得了,天下的大事誰來主持,沒辦法,樑朝的羣臣不得已只好前後捐了高達四億錢才把他贖回來,出家一次贖回來一次,最後家沒有出成,卻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

既然不能出家,蕭衍只好按照佛家的規矩要求自己,有時還會突發奇想。這一時期的佛教和尚並沒有規定說不能吃肉,可蕭衍卻覺得吃肉有違佛教中不殺生的教義,於是一紙命令傳遍全國,從此漢傳佛教中和尚們就開始了不吃肉的歷史。

蕭衍只可惜生在了南朝,要是他生北朝,境遇多半好一些。南朝佛教信奉“沙門不敬王者論”,可是在北朝,皇帝卻與佛的地位是平等的,北魏道武帝便享受到了這一殊榮,北魏初年著名僧人法果主動帶着僧人跪拜道武帝,說:“能鴻道者即爲人主,我非拜天子,乃禮佛也。”

這一句話就把北魏皇帝的地位擡高到了和佛相等的地位,等魏獻文帝拓跋弘即位後,這位皇帝也是身在俗世心在沙門,老想着出家爲僧,他原本打算把皇位禪讓給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最後終究因爲羣臣的反對才作罷。

帝王尚且如此,民間更是掀起一股出家爲僧的風潮,到魏孝明帝元詡正光年間,北魏國內的寺廟足有三萬座之巨,全國的僧尼高達200萬。信衆如此龐大,真的是因爲這些人全然信佛嗎?真相當然不是這樣,而是南北朝時期寺廟僧侶不必交稅,因此很多人爲了避稅便假意出家。

二、滅佛篇

如此衆多的人都躲進寺廟裏,嚴重限制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倘若不加以限制,恐怕整個國家都將分崩離析。於是就有了北周武帝滅佛事件,他下達命令“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一時間全國的寺廟爲之一空,大量的寺廟也被摧毀殆盡。

僧尼還俗後編戶入籍,國家稅收應聲增長,在滅佛之前,北周武帝還給三教來了一個排名,即“帝升高坐,辨釋三教先後,以儒爲先,道教爲次,佛教爲後”,排名編好以後便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滅佛大幕。而在北魏初年,原本信奉佛教的太武帝因改信道教,也來了一次轟轟烈烈的滅佛。

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太武帝下了一道極爲嚴厲的命令說:

有私養沙門、師巫及金銀工巧之人在其家 者,皆遣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過期不出,師巫、沙門身死,主人門誅——《北史》

另一方面,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制度較爲混亂和不成熟,出現許多假僧人不守清規戒律的事情。更糟糕的是當時的僧人還一度和許多軍事行動有牽連。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胡人蓋吳起兵造反,太武帝親自率兵鎮壓,當他抵達長安時,卻在一座寺廟裏發現藏有許多兵器。

這嚴重觸動了太武帝敏感的神經,因此懷疑沙門和亂兵勾連,憤怒之下的太武帝下令“諸州坑沙門,毀諸佛像”,太武滅佛事件就這樣拉開。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次摧毀寺廟行動,太武帝還獲得了失傳已久的漢朝玉璽,“於泥像中得玉璽二,其 文皆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漢傳國璽。”

對太武帝這倒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南北朝時期的“二武滅佛”事件雖然在佛教史上名聲不佳,但是對於歷史的正面作用卻是非常積極的。它首先對推動佛門戒律的制度化和嚴格化表現出很好的效果,其次它防止僧侶階級在歷史上成爲一個特權階級,也避免宗教介於政治的現象發生,使我國曆史沒有像歐洲或印度一樣進入一個政教合一的歷史階段,這對維護社會穩定來說可以說是極大的功勞。

滅佛彰顯的是佛法在南北朝時期的繁榮興盛,二武的名聲在宗教界雖然不像梁武帝那樣偏於正面,但是對於這兩者做出的積極作用卻是應該給予肯定的。縱觀歐洲天主教和印度歷史就會發現,宗教介入政治往往只會加劇社會的分裂和動盪,這對封建統治者來說也是極爲不利的。

三、繪畫篇

但南北朝時期佛法的興盛並不全然是負面的,另一方面它也誕生了許多優秀的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這一時期的藝術走向分爲:南朝喜歡繪畫,北朝喜歡雕刻。自東晉以來,六朝畫家受到玄學、道教和佛教等宗教思想的影響。

六朝時期的繪畫風格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南朝梁謝赫創作的《畫品》中將那一時期的繪畫方法歸納爲六種: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即所謂的“六法”了,所以這一時期誕生了很多優秀的畫家。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

如比較喜歡畫宗教畫的張僧繇,其代表作品有《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如今收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張僧繇繪畫技術高超,尤爲傳神,成語故事“畫龍點睛”他就是主角,陸探微也是尤爲出色的畫家,只可惜如今沒有存世作品,當時人們評價他的技巧說“陸公參靈酌妙,動與神會”。

不過若要論南北朝時期的繪畫,北朝必然也是不能被落下的,北朝主要以壁畫最爲出彩,它是伴隨着石窟佛像而一同存在的。相比之下,北朝的壁畫則似乎要出名一些,一談到南朝時期的藝術作品,很多人想到的恐怕都是敦煌飛天。

而這些壁畫又主要集中表現爲敦煌壁畫,在敦煌石窟中,據統計有壁畫高達5萬平方米,不可謂驚人。而繪畫的主體主要爲宗教壁畫,包括各種佛畫像,還有各種講述故事的繪畫。敦煌壁畫中南北朝時期的風格主要表現爲北魏、西魏和北周風格。

每一時期都有不同的變化,譬如十六國到北魏年間的壁畫帶有明顯的西域風格,情感強烈,動作誇張。西魏年間則變得稍微內斂,風格轉變爲瀟灑飄逸。到了北周年間時則力求簡單生動,清雅淡麗了。其實大家只要觀察敦煌飛天,就會發現它從十六國開始風格就經歷不斷的變化。

可以說這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風格和技巧繁榮發展的一個證明,而這一時期的繪畫風格主要受到的就是佛道思想融合的影響。所以如果想要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那麼敦煌是你必須要去參觀的一個景點。

四、雕刻篇

南北朝時期除了留下“四百八十寺”的盛況以外,還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石窟佛像雕刻。譬如有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天龍山石窟等等,這些石窟主要是塑造雕刻佛像爲主,其數量極其驚人。

譬如雲岡石窟擁有45個石窟,252個大小窟龕,裏面的石雕造像高達51000餘座,這座開鑿於北魏年間的石窟匯聚了大量精美而又宏偉的佛像,風格富麗堂皇,置身其中猶如來到佛國一般,既有一種美的享受,又有一種精神上的莊嚴的洗禮。

而敦煌石窟這一藝術工程更爲巨大,其洞窟高達洞窟735,此外還有大量精美的敦煌壁畫高達5萬多平方米,兩千多尊泥質彩塑。此外還有收藏有大量珍貴經書的藏經洞,然而在清代時期由於統治者的無能和愚昧,導致藏經洞內的大量珍貴文獻流落海外,陳寅恪曾痛心疾首的說: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而開鑿於北魏年間的龍門石窟南北朝以來石像雕刻的藝術寶地之一,龍門石窟從北魏年間開始,一直持續開鑿雕刻到宋朝時期才逐漸冷卻下來。形成一個南北長1公里,2345個窟龕,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多件的浩瀚文物遺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列爲中國四大石窟。

在四次出家的梁武帝背後,是佛法興盛的南北朝 第2張

魏晉南北朝時代,北朝的佛法遠比南方要更爲興盛,因此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帶有宗教藝術品。究其原因,是因爲彼時的北方依然還是全國的經濟和政治中心,這極大的促進了佛教在北方的繁榮發展,南朝儘管也並不遜色,但比之北朝則稍微顯得有些不濟。

南北朝時代是我國曆史一個大分裂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民族和藝術大融合的時代,在那個動盪的年頭,分裂的社會卻促進了藝術、思想的融合。如佛道思想的融合,民族的融合,若論藝術的輝煌,魏晉南北朝毫無疑問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巔峯。

“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況背後其實彰顯的是我國宗教和藝術交相輝映,融合發展的大變革時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爲了致敬疫情期間的醫務工作者,莫高窟和龍門石窟現在對他們免費開放喲。另外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感興趣的讀者,也可以趁小長假到來之際去一飽眼福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