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和尚”的稱呼怎麼來的?和尚爲何自稱“老衲”?

“和尚”的稱呼怎麼來的?和尚爲何自稱“老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佛教自漢朝從天竺傳入我國後,先後在西域和中原經過逐漸的傳播發展後,成爲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大外來宗教。

我們常常會把投身於佛教的信徒稱爲“僧人”,更通俗的叫法則是“和尚”,那麼,人們爲什麼要把僧人稱爲“和尚”呢?難道是因爲他們剃髮後露出的光頭嗎?

其實,“和尚”一詞是是從天竺國的梵文音譯出來的,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來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爲人師的人士才能夠稱“和尚” ,不是任何人都能稱之爲和尚的。

“和尚”的稱呼怎麼來的?和尚爲何自稱“老衲”?

並且,“和尚”這個稱呼並不只侷限於男子,出家的女性僧人有資格的也可以稱爲和尚。

但是,後來民間習俗上把“和尚”這個詞用來代指出家人的名稱了,而且一般當作是男性僧人專用的名詞,這就和原來的字義有了較大的出入。

那麼,在天竺國的梵文裏爲什麼會稱爲“和尚”呢?

佛教認爲,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其根源歸咎於人們產生的各種慾望。因此,爲了擺脫痛苦,必須寡慾,必須進行修行,忍受人世間的一切痛苦。

因而,佛教的人生處世哲學是主張一切調和。“和”即忍耐、服從。“和”是佛教徒所崇尚和必須遵守的。以“和”爲“尚”即是稱佛教徒爲“和尚”的緣由。

我們在看各種小說,或者是歷史電影、電視劇時,大家可能會發現,有的和尚,特別是老一點的和尚,常常會自稱爲“老衲”,這又是爲什麼呢?

在《現代漢語辭典》中, “衲”即是補綴的意思。和尚自稱爲“老衲”,實際上又和古代經濟生活有着莫大的關係。

在我國古代社會中,人們的物質生活並不像今天這樣富有,大多數人經常過着缺衣少食的日子,平常百姓往往只有幾件衣物。因此,在民間還有“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辛酸說法。

在那個艱苦樸素的年月裏,即使再笨拙的女人也要學會縫補衣物。女人們聚在一起嘮嗑的時候,手裏經常做着針線活,或者爲丈夫納鞋底,或者爲兒孫縫補舊衣服。所謂“納鞋底”就是用結實的麻繩將很多破碎的布片一層層縫製起來。

同樣,和尚們一般也都是過着比較清貧的生活,他們也是自己縫製衣物和鞋子,將化緣而來的布頭補綴在一起做成的僧衣叫做“百衲衣” ,因此,他們常常會自稱爲“老衲”或“貧衲”。

到了現代社會中,由於經濟生活逐漸好轉,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寺廟中的僧人,一般都不會再穿縫縫補補的衣服了,但是,“老衲”這個詞是一直沿用下來了,所以,我們還是會常常聽到這個名詞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