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奴才”和“微臣”這兩個稱謂,在古代有什麼區別?

“奴才”和“微臣”這兩個稱謂,在古代有什麼區別?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聽奴才這倆字,就感覺算不上什麼好字眼。那麼“奴才”和“微臣”在古代有什麼區別?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這倆字除了罵人時會用到之外,大多可見於清宮劇中。殊不知,“奴才”這兩個字在古代,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亂用的。清朝的太監(宦官),是帝王的家僕,他們被稱呼爲“奴才”自然在情理之中。但若是在千百年前的唐朝,若宦官們自稱奴才,就有些離譜了。這也就是一些現代編劇不通文史,所以纔會無意製造出如此值得吐槽的漏洞了。

“奴才”這個詞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只不過,在當時奴才是一句罵人話。十六國時期匈奴漢國的開國皇帝劉淵在罵成都王穎時,就用到了“奴才”這兩個字。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奴才”都是髒話,只有罵人時纔會出現。倘若,哪個僕人在主子面前自稱“奴才”,多半主子還會詫異:這人沒事罵自己做什麼?

“奴才”和“微臣”這兩個稱謂,在古代有什麼區別?

記得十幾年前有部古裝劇叫《至尊紅顏》,電視劇裏出現了這樣的橋段。有個叫元寶的宦官時常在皇帝面前以“奴才”自稱。每每聽到元寶這個角色嘴裏念着“您別拿奴才開玩笑了”,筆者都會想笑。這種情況放在當時,估計皇帝會笑掉大牙,哪有人這樣編排自己的。

不過,清朝的太監,在面對萬歲爺時必須要自稱奴才,這是清廷的規矩。除了太監之外,大臣們也可以這樣自稱,只不過,僅限於入了旗的大臣。以前在論壇中看到有朋友說只有滿人大臣才能自稱奴才,這是不嚴謹的。

入旗的大臣,不論是滿八旗還是蒙八旗、漢八旗,都可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至於那些沒有旗籍的大臣,即便是一品二品大員,也沒有資格自稱奴才,必須要稱“微臣”。倘若沒有旗籍的漢臣在皇帝面前稱“奴才”,那就是一種僭越之舉,這種“冒稱”的行爲還會受到處罰。

所以,在中國人的字典裏,“奴才”雖然充滿貶義,但在清朝時期卻是一個身份的象徵。那麼,“奴才”和“臣”這兩個稱謂,哪一個更加尊貴呢?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毫無疑問,“奴才”要低於“臣”不止一個檔次。還是那句話,在清朝,我們的這一價值觀並不適用。“奴才”雖然沒有“臣”體面,但卻頗具含金量。只有入了旗的官員,纔會以“奴才”自稱,以此來表示自己是宗室的“自己人”。

漢人稱“臣”,有兩層含義:

一是滿族皇帝爲了照顧漢族文人的面子,所以保留了“臣”這一稱謂;

二是滿族皇帝爲了表現出親疏有別,所以將“奴才”與“臣”進行劃分。

實際情況是,每個“奴才”的處境都優於“臣”。《鐵齒銅牙紀曉嵐》裏,和珅總是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紀曉嵐則不曾。這並不是說明紀曉嵐不擅長諂諛,而是他根本沒有這個資格。和珅能在乾隆面前自稱奴才,在當時看來算是一種殊榮,也完全不算是獻媚的行爲。雖然是一部架空歷史的搞笑劇,但這部劇的編劇還是用了些心思的。

乾隆三十八年,發生了這樣一檔子事。當時有個滿族大臣叫天保,他與漢族大臣馬人龍一道遞了一道摺子,兩人共同檢舉揭發了發生在貢院的舞弊案。因爲摺子是天保送上去的,所以奏章的名頭上便寫着“奴才天保,馬人龍”。不得不說,這是天保的一次無心之失。因爲他的筆誤,所以將馬人龍這個並沒有入旗的漢人也成了“尊貴”的“奴才”。

乾隆看完摺子以後,果然大爲光火,立即將馬人龍叫到面前劈頭蓋臉地一通數落,說他“冒稱”奴才如何如何。後來,爲了避免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乾隆修改了規定,要求不論是滿臣漢臣,入沒入旗,在奏報公事時一律以“臣”來自稱,避免鬧出亂子。自這項規定頒佈以後,滿臣漢臣都成了“臣”。

可以說,這是乾隆政治生涯中的一項小小壯舉,且不論初衷如何,起碼自此之後,滿漢羣臣從自稱上進行了統一,聽起來再無高下之分。乾隆以前的清朝皇帝,是斷然不會讓漢人稱奴才的。因爲自入關以來,滿族宗室還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奴隸制,所以“奴才”這個稱呼便是專屬的皇帝近臣的稱謂。馬人龍的奴才自稱,放到其他皇帝那或許就不是挨頓罵那麼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