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稱呼皇帝爲什麼從“諡號”演變成了“廟號”?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古代稱呼皇帝爲什麼從“諡號”演變成了“廟號”?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稱呼皇帝爲什麼從“諡號”演變成了“廟號”?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中國古代的史書在稱呼以前的皇帝時,有比較統一的習慣和成例。一般是三到四個字,而且以朝代名稱開頭,比如漢景帝、漢光武帝、隋煬帝、唐高宗、明成祖等等。

不過,這裏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唐朝以前的皇帝稱呼最後一個字是“帝”,格式是“朝代名+某字+帝”;而唐朝以後,皇帝稱呼的最後一個字是“祖”或“宗”,格式變成了“朝代名+某字+祖”或“朝代名+某字+宗”。

這是爲什麼呢?

古代稱呼皇帝爲什麼從“諡號”演變成了“廟號”?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其實,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唐朝之前皇帝稱諡號,唐朝之後皇帝稱廟號,而這兩者的轉折點是一個人——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而要想搞清楚這裏面的來龍去脈,就必須弄清楚諡號跟廟號的含義跟區別。

諡號是帝王、諸侯、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其生前事蹟及品德,給予一個評定性的稱號以示表彰。根據《逸周書·諡法解》中的記載:“惟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野,終將葬,乃制諡,遂敘諡法。諡者,行之跡;號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則賜之善號以爲稱也。”可知,諡號應當從西周時期就形成了。

諡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就成了固定制度,專門用來評價帝王將相生前的功過得失。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諡號制度被廢除,到了西漢時期重新恢復,然後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在唐朝以前,諡號基本都是一兩個字,史學界也一般按照“朝代名+諡號+帝”的格式來稱呼死去的皇帝。

古代稱呼皇帝爲什麼從“諡號”演變成了“廟號”?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第2張

廟號是專用於皇帝死後在宗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商朝。西周時期並未沿用,秦始皇后來把廟號和諡號一塊給廢除了,原因是“廟號和諡號”的定奪將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還是在西漢時期,重新恢復了廟號的使用。與諡號不同,廟號是君王獨有的稱號。

根據《孔子家語·廟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可知,皇帝的廟號一般以“祖”或“宗”結尾,而且標準比較明顯,有開拓之功的皇帝一般稱“祖”,有守成之德則一般稱“宗”,廟號大部分也只有一兩個字,因此,史學界也會按照“朝代名+廟號+祖或宗”的格式來稱呼死去的皇帝。

古代稱呼皇帝爲什麼從“諡號”演變成了“廟號”?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第3張

無論諡號或廟號,都只是稱呼皇帝的一個詞語而已,但爲何會在唐朝,準確的說是在武則天出現分界呢?

唐高宗即位初期,權力受到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的嚴重製約,而武則天則成爲了他最堅實的盟友。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唐高宗最終鬥倒了長孫無忌、褚遂良二人,開始獨自掌握國家大權。因此,唐高宗對早年對武則天可謂極度信任,言聽計從。武則天曾經向唐高宗建言,認爲先帝的諡號“文皇帝”不足以表達他的偉大,更無法體現唐高宗的孝心,結果唐高宗採納了,於上元元年(674年)給自己的父親加諡文武聖皇帝,這個諡號應當是中國古代皇帝諡號崩盤的開始,原本按照正常的傳統,李世民應當被後世稱爲“唐文帝”,從加諡之後就只有稱呼廟號“唐太宗”才方便了。

古代稱呼皇帝爲什麼從“諡號”演變成了“廟號”?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第4張

然而,武則天給李世民加諡號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因爲這位女皇帝做事極其地不按套路出牌。她在唐高宗去世以後,給自己的丈夫的諡號是“天皇大帝”,她在去世時的遺命中讓兒子唐中宗李顯給自己擬的諡號是“則天大聖皇后”,依舊是不走尋常路。

如果將諡號加長僅僅是武則天的個人行爲的話,那還算不上什麼轉折點。問題是武則天相當於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後世紛紛效仿她,將諡號加到特別長。

例如,武則天的孫子,唐玄宗就將自己奶奶加諡號的做法發揚光大:他將唐高祖的諡號加成“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唐太宗的諡號加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唐高宗的諡號加成“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等等。

唐朝以後的歷代帝王,不斷的把各種好字好詞加到自己先輩的諡號之中,就怕字典裏的詞不夠用。就這樣,諡號的長度越來越大,含義也越來越浮誇扯淡,到了清朝,甚至出現了二十多個字的諡號,那便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諡號“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着實讓人覺得噁心,諡號也徹底失去了它的評價分析、蓋棺定論的作用。

古代稱呼皇帝爲什麼從“諡號”演變成了“廟號”?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第5張

幸好廟號的短小精悍傳統一直保留了下來,而且唐朝以前,廟號不是每個皇帝都有,例如西漢對於廟號的擬定就十分慎重嚴格,只有漢高祖劉邦(廟號太祖)、漢文帝劉恆(廟號太宗)、漢武帝劉徹(廟號世宗)和漢宣帝劉詢(廟號中宗)這四位皇帝有。

唐朝以後,伴隨着諡號長度氾濫,廟號也成了幾乎每個皇帝都有的稱號。再加上廟號也有一些褒貶之意,因此唐朝以後的史學界便把廟號作爲皇帝的稱謂。

古代稱呼皇帝爲什麼從“諡號”演變成了“廟號”?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第6張

事實上,廟號與諡號也經常會出現重疊的情況,諡號中的比較典型的就是“文”、“武”二字。諡號按照褒貶之意,可分爲“美諡”、“平諡”和“惡諡”。

“文”和“武”就是最著名的“美諡”,根據明代的《諡法解》可知:

“經天緯地、修德來遠、勤學好問、道德博聞、慈惠愛民 敏而好學”等可諡爲“文”;

“克定禍亂、保大定功、威強敵德、剛強直禮、剛強以順、闢德斥境、折衝禦侮、刑民克服”等可諡爲“武”;

可以稱得上是評價最好的兩個諡號了,歷史上可諡號爲“文”、“武”的皇帝皆堪稱一代雄主明君。

然而,廟號裏的“文”、“武”雖然也有褒揚的意思,但就顯得比較普通了。唐文宗、明武宗等與漢武帝、隋文帝等絕對不在一個檔次上。

古代稱呼皇帝爲什麼從“諡號”演變成了“廟號”?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第7張

除了諡號和廟號以外,史學界還有另一種稱呼皇帝的方式,那就是年號。

年號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說白了是一種官方的日曆紀年方式,首創於漢武帝,並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明清之前,皇帝經常改年號,例如,武則天在位15年,居然用了17個年號。年號頻繁更換,根本無法用來稱呼皇帝。但是,明清兩朝的皇帝幾乎很少換年號,因此年號便成了皇帝的代稱,這就是萬曆帝、崇禎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等的來源。

需要注意的是,諡號和廟號都是在皇帝死後,後人給他擬定的,影視作品中皇帝在活着被人稱呼諡號或廟號的情況絕對不存在,是導演和編劇無知和滑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