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的“外號”叫什麼?第一個被取“外號”的皇帝是誰?

古代的“外號”叫什麼?第一個被取“外號”的皇帝是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的“外號”叫什麼?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外號”這個名詞是近代以來纔有的。但是給人起外號的行爲卻有着悠久的歷史,只不過各個朝代叫法不同而已。

唐代將外號叫“別號”,宋朝叫“諢號”,元朝則開始叫“綽號”了。

外號簡單說來,大致可以劃分爲兩種:

1、一是善意的暱稱。

指無侮辱性的對平常親人朋友等人使用的稱謂,更體現出親暱、親密的感情。

2、 二是惡意的侮辱性外號。

給別人起的外號帶有侮辱性。這種外號容易引起當事人的反感。

給人起外號的這種習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這個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

古代的“外號”叫什麼?第一個被取“外號”的皇帝是誰?

但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起始於呂不韋。他在《呂氏春秋》中,給夏桀起了一個外號,叫“移大犧”。

這個外號是什麼意思呢?傳說暴君夏桀從小就力大無比,力氣大的甚至可以拉動一斗牛。

我們現在形容人力大如牛是否就是這個來歷呢?大家有興趣可以進一步去考證。

呂不韋給他起的這個外號,應該是根據夏桀的行爲特徵的,並不含有貶義。

那麼皇帝裏頭首開先河的是誰呢?

是漢高祖劉邦。

古代的“外號”叫什麼?第一個被取“外號”的皇帝是誰? 第2張

劉邦滅掉項羽,做了皇帝之後,那自然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所有老劉家的人肯定跟着沾光。

劉邦也叫劉季,就是說他是家中的老三,他們一共哥四個。

可惜老大劉伯死得早,劉邦做皇帝后,他已經不在人世了。就追封了一個武哀侯的稱號;給他的二哥劉仲,封爲代王;他的弟弟劉交,則被封爲楚王。

從封號可以看出,就算是親戚之間,許多時候也是人走茶涼的。劉邦活着的哥哥弟弟都是王爺,卻只給他死去的大哥一個候,顯得有些厚此薄彼了。

此時劉邦的大嫂帶着兒子劉信母子倆過生活。

後來劉邦給其他親戚也都授予了各種封號,但倒侄子劉信這裏,他卻給“忘了”,所以劉信一直是平民身份。

古代的“外號”叫什麼?第一個被取“外號”的皇帝是誰? 第3張

他大嫂一看,怎麼,把我家給忘了?於是氣呼呼的找到老公公劉太公劉煓,開始訴起苦來。

劉太公一聽,也是。劉信是自己長孫,他的叔叔當了皇帝,怎麼能這麼對待自己的侄子呢?雖然你大嫂當年對你有些刻薄,可你大哥在世時候對你還是不錯的呀。

於是豁出老臉來求自己過去眼中很不成器的皇帝兒子。

劉邦知道緣由後,生氣地說道:“大嫂這個人寡情義。”

劉太公勸解道:“你大嫂守寡多年,帶着孩子過日子,挺不容易的,看在你大哥的面上,不封王,也要封侯啊。”

老爸在那裏苦苦求情,劉邦雖然記仇,也不好回絕。於是下旨朕封我賢侄劉信“羹頡侯”。

古代的“外號”叫什麼?第一個被取“外號”的皇帝是誰? 第4張

劉太公是個白丁,他不明白什麼意思。一看劉邦封侯了,十分高興。心說,大孫子雖然沒有討上王爺的封號,能封侯也很不錯了。於是興沖沖的來到劉信這裏,給他們報喜訊。

劉邦的大嫂在那裏翹首以待呢,一看老公公興沖沖的來了,知道事情辦成了。馬上喜上眉梢的給老公公倒茶讓座。

等劉太公一說給劉信封了個“羹頡侯”,一愣,馬上痛哭起來。

這一下把劉太公搞蒙了,人家封爵都是歡天喜地,我老劉家人得到爵位怎麼如喪考妣似的?

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劉邦封的這個“羹頡侯”,羹頡,就是用勺子刮鍋底的意思,說白了就是“鍋裏沒飯了”。

劉太公當時就傻眼了!

古代的“外號”叫什麼?第一個被取“外號”的皇帝是誰? 第5張

爲何劉邦份劉信這個稱呼呢?原來,這個外號是他大嫂當年掙來的。

當年,劉邦整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他不時地帶着一幫狐朋狗友來家裏蹭飯。大嫂對這個吃閒飯的小叔子滿眼看不起。

一天,劉邦又領着幾個閒漢來了,大嫂一看他們要進門了,擡腳到竈間,故意用鐵勺把鍋底颳得嗤嗤響,同時狠狠地敲鍋嚷道:“沒了!沒了!”

這些閒漢們雖然一天遊手好閒,但並不是笨人。一聽這動靜,猜着鍋已見底,沒飯可蹭,扭身拜拜了。

朋友出門後,劉邦前去掀開鍋蓋一看,鍋裏剩有不少飯,自此記恨在心,從此再也不登大哥家的門。

當上皇帝后,劉邦大封親戚功臣爲王爲侯,唯獨對大嫂生的侄子劉信不理不睬。

事情的原委就是這樣,沒想到劉邦這麼記仇,事情過去多年了,他心裏還嫉恨着呢。

劉太公這是也是無奈的嘆口氣。皇帝說話,那是金口玉言,是不能更改的。

古代的“外號”叫什麼?第一個被取“外號”的皇帝是誰? 第6張

此時的劉太公只好安慰起兒媳婦來,別管什麼“侯”,有總比沒有強吧?好歹也是個爵位。

那劉氏還能說什麼呢?只好接受了這個稱號,還得感謝聖恩呢。

此時的劉信已經長大成人,目睹了這些,他發誓將來一定要做出一番成就,讓三叔看看,自己也不是窩囊廢。

劉信領舒、龍舒兩縣的封地後,看到“龍舒水源出西山之峻嶺,勢若建瓴”,而崗區多幹旱。於是要好好治理這裏的乾旱問題。

他帶領着百姓在舒城縣七門山下攔河築堰,共築3個堰霸,工程建成後,“七門三堰”的水利工程惠及十餘萬畝農田。

劉信生前興修水利爲老百姓做了好事,死後被百姓尊爲“舒王”。

劉邦不給他封王,百姓封。而且這個“王”的含金量十足。

可見不管是什麼人,只要你爲百姓做了好事,百姓是永遠記得你的,所謂的“公道自在人心”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