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父母去世,古人爲什麼都要守喪三年?

古代父母去世,古人爲什麼都要守喪三年?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喪葬禮節是被認爲一件很重大的習俗。人們常說:“生前顯貴,身後顯榮”,就是說看一個人的一生成不成功,不僅是要看他生前怎麼樣,還要看他的葬禮辦的風不風光,如果很排場很風光,那說明他的子女很孝順,這樣的人生纔是完美落幕的,反之,則會留有遺憾。

並且,在古時有父母去世後,要守喪三年的說法,它要求子女在先人故去以後的三年時間裏,要恪守節儉樸素,堅決杜絕酒色財氣等奢侈的生活,以此來悼念先人。

古代父母去世,古人爲什麼都要守喪三年?

我們從一些影視劇中也常看到,某位在朝廷裏任職的官員,一旦父母去世後,必須要回鄉“丁憂”,這個“丁憂”也就是要回鄉爲父母守喪三年。

《中庸》裏說:“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古代禮制中的守喪三年,即便是天子也要遵循,而且在給父母辦喪禮這件事上,不存在貴賤之說,都要竭盡所能地讓自己的父母安樂長眠。

根據《孝經·喪親章》的記載,以前的喪葬大禮,孝順的子女從開始就要哭個不停,直至葬禮結束。在三年守孝的期間,子女對自己的容顏外表顧不上打扮,衣服穿的華麗也會心有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會開心,吃到酒肉也不覺得可口,這些都是因爲先人故去而產生的悲哀之情。

古代父母去世,古人爲什麼都要守喪三年? 第2張

古時對守喪三年還有詳細的規定,比如在父母去世後的第三日子女們才能開始吃飯,且不得殺生;到了百日祭的時候,子女要節哀,停止哭泣;小詳即死後一年的週年祭,大詳則是兩週年的祭奠,這兩個週年祭,子孫們都要隆重地祭奠;而到了三週年的祭奠結束後,才正式宣告守孝結束。

那麼,古人在守喪時間上爲什麼要定了個三年的時間呢?

古人之所以把守孝的時間定爲三年,是因爲他們覺得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同樣是用三年的哺乳期,等三年的哺乳期一過,孩子一般就能自己開始行走了,因此,守孝三年就是爲了報答父母這三年的哺育之恩。

大聖人孔子對於守孝三年這個問題也曾和弟子們做過一番爭論。

孔子的弟子宰我(前522年—前458年,字子我,“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曾經對孔子說:“一個人的父母去世,如果要專心守孝三年,時間不是太長了?其他什麼也都不能幹了。君子三年不習禮,禮義必定會毀壞;三年不習琴藝,技藝也會生疏。所以,我認爲守孝的時間就應該像稻穀生長成熟那樣,一年間,陳舊的穀子吃完了,新的穀子又成熟了,守喪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聽後,問道:“父母逝去,你大魚大肉吃的可香嗎?穿上華美的衣服也會心安嗎?”

宰我回答說:“我會心安。”

孔子嘆道:“你可以心安,但是君子不會。君子會吃得不安,穿得不安,住得不安,所以不去做那些事。你既然可以,那你就去做吧!”

後來,孔子還和自己的學生感慨地說:“宰我真是不仁啊!,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他沒有經歷過被父母抱在手上三年嗎?如今竟然連三年的喪期都不願意守了!”

由此可見,古人守喪三年之期不是隨便定下的,而是根據父母哺育三年的原因定下的。

孔子死後,他的弟子都如喪親生父母一樣悲痛,許多學生都自發地在孔子墓旁建草房居住,爲孔子守孝三年,而子貢更是爲孔子直接守孝六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