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張獻忠的養子孫可望在歷史上是什麼結局?

張獻忠的養子孫可望在歷史上是什麼結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可望(?—1660年),原名孫可旺,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的主要將領、南明永曆時期權臣,陝西延長縣(或作米脂縣)人。公元1630年(明崇禎三年),張獻忠在陝北起義,出身貧苦的孫可望參加起義軍,被張獻忠收爲養子,改姓張。因爲他識字,又機靈,很受張獻忠器重,爲張獻忠四個養子中之長子。 公元1644年八月(崇禎十七年),張獻忠在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帶)建立大西,孫可望位列羣將之首,以平東將軍,另加監軍,節制文武。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張獻忠在川北犧牲後,孫可望與李定國等率大西軍餘部南下攻佔雲貴一帶,堅持抗清。後改投南明,以武力挾制永曆朝廷。孫可望爲謀封秦王,擊殺南明大學士三十人,並與大將李定國不合,導致內訌。公元1657年(永曆十一年,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從貴州引兵入雲南,攻打李定國,因部將倒戈不敵李定國。孫可望向清軍投降,引清兵入四川、貴州,隸屬漢軍正白旗。不過,元1660年(永曆十四年、順治十七年),孫可望病死(一說狩獵時爲清軍射殺)。

首先,根據《南明史》等史料的記載,公元1630年(明崇禎三年),孫可望隨從張獻忠起義,因驍勇善戰,受封爲平東將軍,與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皆爲張獻忠養子,張獻忠賜姓爲張可望。對於張獻忠和李自成來說,率領了明朝末年的兩大起義軍。不過,在崇禎皇帝自縊後,伴隨着明朝的滅亡,張獻忠和李自成的對手,自然變成了清朝。其中,就李自成來說,間接死於清朝大軍之手,而就張獻忠來說,則是直接被清朝大軍擊殺。

張獻忠的養子孫可望在歷史上是什麼結局?

公元1646年(順治三年),清軍大舉入川,張獻忠陣亡,餘部由孫可望和李定國率領,進軍雲貴地區,作爲抗清根據地,一路攻克遵義、貴陽,進據云南。公元1647年(永曆元年、順治四年),孫可望與李定國等人一起稱王。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張獻忠陣亡後,孫可望和李定國作爲張獻忠的義子,曾經攜手抵抗清朝。但是,這兩位兄弟最終還是分道揚鑣了。對於孫可望來說,選擇歸降了清朝。與此相對應的是,李定國則對南明忠心不二,從而青史留名。

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孫可望與李定國在聯明抗清問題上的分歧是其內訌的主要原因。張獻忠陣亡後,大西軍餘部退守雲貴,這時清朝已經建立,這要求大西軍必須適應形勢變化,廣泛聯合抗清力量,從而阻擋清朝大軍。

公元1649年(永曆三年、順治六年),孫可望出於各方面的考慮,選擇派人赴廣西與永曆朝廷談判。從內心來看,孫可望不願聯明,但是,在幕僚的建議下,孫可望欲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法,來壓服李定國、劉文秀等人。換而言之,孫可望對於南明也好,明朝也罷,都談不上忠心耿耿。但是,爲了可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孫可望還是選擇歸順了南明。當然,孫可望最終的目標,是要挾持南明永曆朝廷,甚至在時機合適的時候,取而代之。對此,在筆者看來,孫可望顯然高估了自己。畢竟,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比起來,孫可望的文治武功都差之千里了。

公元1652年(永曆五年、順治九年),李定國在桂林迫使清定南王孔有德兵敗自盡,一時聲威大震,捷報傳到貴陽後,孫可望大爲不快,表面上奏請封李定國爲西寧王,背地裏卻想要除之而後快。公元1654年(永曆八年、順治十一年),李定國在新會與清軍作戰,因爲清軍兵力源源不斷,李定國派人向孫可望求援。但是,孫可望不發一兵一卒,坐視李定國兵敗。

在李定國敗走之後,孫可望自然成功挾持了南明永曆朝廷。孫可望受封爲秦王后,儼然以皇帝自居,甚至規定一切衙署的稱謂前都要加“秦“字,對永曆皇帝朱由榔也極盡侮辱之能事。永曆帝實在難以忍受不下去了,便派人持密詔讓與孫可望有矛盾的李定國前來護駕。因此,對於永曆皇帝來說,顯然不甘心成爲漢獻帝劉協這樣的傀儡皇帝。在此基礎上,他自然要反擊孫可望。如果孫可望擁有曹操一樣的實力和能力,永曆皇帝的反擊,自然是不痛不癢的。只是,孫可望和曹操比起來,實在不是一個檔次的。

張獻忠的養子孫可望在歷史上是什麼結局? 第2張

公元1656年(永曆十年、順治十三年)正月,李定國進入安龍,迎接永曆帝到昆明。而這,自然讓孫可望竹籃子打水一場空了。公元1656年(永曆十年、順治十三年)三月初六日,清定遠大將軍屯齊帶領滿漢主力由永州北上寶慶,十五日駐於岔路口,距明軍白文選、馮雙禮、馬進忠營地周家鋪三十里。次日,清軍進至周家鋪,由於明軍營于山頂,地勢險要,又遇上天雨,雙方列陣相峙。在這場較量中,孫可望一方傷亡慘重。

公元1657年(永曆十一年、順治十四年)八月,駐紮在貴陽的孫可望親自率十萬大軍向駐於雲南的大西軍二號人物李定國發動進攻。在被清朝大軍擊敗後,孫可望沒有想要予以還擊,反而將矛頭對準了李定國。結果,李定國以少勝多,又一次擊敗了孫可望。

最後,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孫可望被擊敗後,仍可與李定國重歸於好,聯手抗清,或承認失敗,退出明末清初的大舞臺,隱居以終。不管是哪一種選擇,孫可望在歷史上,都不會留下罵名。但是,孫可望卻壓不下失利的怒火,跑到長沙,投降清朝,以借兵復仇。孫可望歸降清朝後,將南明的情況悉數告知,這導致李定國和南明永曆朝廷最後失利。於是,清朝封他爲義王。不過,等到清朝基本上控制天下後,孫可望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

公元1660年( 永曆十四年、順治十七年)六月,孫可望被迫上疏請求辭去義王封爵和冊印。公元1660年( 永曆十四年、順治十七年)11月20日,孫可望去世。對此,清朝朝廷的說法是病死,真相如何頗有疑義。對此,清初史家就說孫可望是“隨出獵被射死”。從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角度來看,孫可望應該沒有獲得善終的結局。

在南明徹底滅亡後,孫可望後人已經沒有多大利用價值了,清廷的“恩典”也就逐步降格。公元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六月,乾隆皇帝在位時,清朝朝廷終於決定:“孫可望子孫所有世職,嗣後不必承襲。” 從此,孫可望家族在清朝舞臺上消失了最後的痕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