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長平之戰時,爲何秦國的反間計能夠成功呢?

長平之戰時,爲何秦國的反間計能夠成功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沒有一個合適的統帥。因爲這根本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

在春秋的時候,晉國毫無意外,是巨無霸型的大國。但是經過“三家分晉”,大國已經一分爲三,不復當年輝煌了。

戰國七雄之中趙國的實力算是比較弱的。國土面積不太大,人口不太多,決定了他的經濟力量也不太強。而地理位置方面,四面全是強敵,又決定他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趙國也進行過改革,和其他國家一樣。但是比較而言,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最徹底也最成功的,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各個方面,爲秦國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而趙國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基本是軍事改革,對經濟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政治動盪就不多說了。經濟是基礎。一時的戰鬥、一場戰役可勝可負,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拼的是國家綜合實力,歸根到底是拼經濟。趙國的經濟,根本無法與秦國抗衡。

當然,長平之戰打了多年,秦國的經濟也有點吃力了,所以秦國很希望速戰速決。這纔派出奸細,散播謠言:秦軍不怕廉頗,只怕趙括。

長平之戰時,爲何秦國的反間計能夠成功呢?

反間計的成功,絕不是幾句謠言就能決定的。事實上趙王對戰局,也頭疼了很久了。

說廉頗“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言過其實。其實廉頗只是閉門不戰,堅守不出。因爲趙軍的軍事力量不如秦國的虎狼之師,這是基礎常識。更重要的,長平之戰以後,白起一舉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那麼當初廉頗手下的士兵,只會比四十萬更多,不可能少於這個數字。

以趙國的實力來推測,這四十多萬大軍,就是趙國的大部分軍事力量了。甚至有可能,這是全國兵力。甚至有更悲摧的可能性,這是趙國全國的精壯。一旦這四十多萬大軍有失,趙國連後備兵力都沒有了。

所以廉頗手握大軍,不敢輕言戰事,只好閉關堅守,等待時機。這在戰術上,是絕對正確的。

但是時機老等不來,這四十多萬大軍可是一天一天要吃飯,趙國實在撐不住了。正好謠言傳來,說秦軍最怕趙括,又正好趙括主張出關決戰,有可能速戰速決,結束這場曠日持久、快把國家都拖垮了的戰爭。

兩種軍事思想,兩條戰略方針,趙王選擇了趙括,選擇了“置之死地而後生”。

結果我們都熟悉。“死地”是置了,後“生”卻沒等來。

長平之戰時,爲何秦國的反間計能夠成功呢? 第2張

戰爭結束,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應該是當初廉頗的部下、減去戰鬥減員後的的全部。如此大規模的屠殺,爲他贏得了“殺神”的稱號。

殺降,當然是反人類的大罪惡。不過也不是白起一時起意、公報私仇,實在是經過多年戰爭的秦國,也養活不起這麼多張嘴了。

況且養活他們幹什麼?收編?開玩笑,秦軍自己實力之強,天下無敵,要收編你們這些敗軍幹嘛?而且要收編就得先餵飽,吃不飽就可能起來造反,簡直是定時炸彈。

放生?語言、國家、生活習慣,趙兵肯定會回趙國。如果回去了,等於給趙國又送回去一支大軍,給自己增加強敵。

當然,這是後話。從戰後對降卒的處置,來反推戰時局勢,也不難得出結論:秦趙兩國,已經都到了強弩之末,只是秦國比趙國還要強一點。

廉頗的戰略是:咬緊牙關,勒緊褲帶,再堅持堅持。如果秦國發生變故,就給了趙國可趁之機。

趙括的戰略是:國家已經再也拖不起了。主動出擊,萬一能僥倖取勝呢。

歷史真相是:秦國沒有發生廉頗期待的變故,趙括也沒得到他的僥倖。趙國,按歷史預期的方面,走向衰落和滅亡。

這不是兩個將領的問題,而是兩個國家實力的問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